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发病原因广东中医院儿科——许尤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发病原因广东省中医院儿科——许尤佳一、目的要求:通过课堂讲授,要求同学们对小儿常见病因、生理、病理特点有较深刻认识。掌握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高度概括的32个字。能理解认识“纯阳之体”及“稚阴稚阳”两个概念。掌握重点医家万全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学术观点。二、本单元重点与难点:1.重点:概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32个字、“纯阳”学说、“稚阴稚阳”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病因要点。2.难点:对“纯阳”学说、“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理论及“三不足两有余”观点的理解。三、授课内容提要: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⑴分析其含义脏腑——指五脏六腑娇——指娇气,不耐外邪侵袭。嫩——即嫩弱、幼稚之意。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充——指充实之意。(2)古医籍有关论述:①《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②《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③《育婴家秘、发微赋》:“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神气怯弱”.④《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⑤《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⑥清、吴菊通《温病条辨、解儿难》:“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阴——指体内之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稚阴——指上述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皆未充实、不完善。稚阳——指人体各生理功能活动均为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状态。从以上脏腑娇嫩的内容分析,机体五脏六腑的形与气皆为不足,但又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明代名医万全之“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很好说明这一点。(3)如何理解万全之“两有余,三不足”观点:所谓“两有余,三不足”,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①、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微需求较多,但小儿又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则易引致运化功能失常,故谓“脾常不足”。②、肺常不足:肺与脾为子母关系,肺之气有赖于脾化精微以滋养,脾胃旺则肺卫自固,“脾常不足”,故肺气亦弱,故称“肺常不足”。③、肾常虚:肾为后天之本,肾中之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其余四脏之阴阳均有赖于肾阴之滋润及肾阳之温养,但小儿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充盛,这就是“肾常虚”之意。④、肝常有余:有两个含义:其一如《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云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之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儿壮,故有余也”。是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疏泄升发全身气机的功能,且其升发疏泄之功是与日俱增,并非肝阳亢盛。其二,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弱,气血未充,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而致惊搐等。⑤、心常有余:二个含义:1.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如《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心属火,旺于夏,所谓壮火之气也”,并非指心火亢盛。2.指小儿脏腑柔弱,感邪后易化火扰乱心神,出现心火上炎之证。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1)分析:指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机体的形态结构,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是处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而且是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而且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举例:A、精卵结合后第8周时的体重为1g,到出生时的体重为3000g,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确3倍。B、1周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C、1周岁时的头围为出生时的0.5倍。(2)“纯阳之体”概念的理解:最早是用来说明宇宙间的气候变化,是指四季气候之时令之首。《颅囟经、脉法》最早利用“纯阳”一词来比喻小儿生理特点:“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众多医家对“纯阳”的理解和运用争鸣非常激烈。(3)关于“纯阳”与“稚阴稚阳”的关系:纯阳——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稚阴稚阳——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㈡病理特点: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1)分析: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功能均较脆弱,对病邪抵抗力差,且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懂自节,对自然界适应能力差,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表现出较成人易于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的特点。(2)古医籍论述:•《医学三字经、小儿》:“稚阳体,邪易干”——指发病容易。•清、石寿堂《正原、儿科论》:“稚阳未充,则肌肉疏薄,易于感触;稚阴为长,则脏腑柔弱,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指小儿易感邪、易传病的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病;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发病容易,表现出五脏的损伤,但以肺、脾、肾三脏病证为多见(1)肺伤:“肺常不足”,“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肺主气而司呼吸,外邪侵袭,首先犯肺,故临床多见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如小儿气道短,气管软骨发育未完善,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功能较差;免疫方面)(2)脾伤:“脾常不足”,易为食滞而生厌食、泄泻,甚至引发疳证,且因母病传子,故脾病多传肺,或肺脾同病。另外,由于运化生化不足,又可产生气血两虚病证。(3)肾伤:“肾常虚”,指肾气需随日渐盛,但感邪则可使肾气先天赋不足,或者是后天补充不够,尤其是脾胃受纳运化生化不足。故临床可见先天之精不足之解颅、五迟五软等病,也可见后天失养所致之疳证、小儿水肿等。(4)肝伤:“肝常有余”,肝受邪侵,则其升发疏泄受阻,邪郁肝经,则易化热化火,扰动肝风,引发惊搐等证。(5)心伤:“心有余”,一是指小儿心气旺盛,生机蓬勃之意,二是指小儿心经受邪,易化热化火,扰乱神明,出现烦躁、惊乱、神昏、惊厥等症。传变迅速: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很快转为虚证,虚证也可迅速转变为实证,或为虚实夹杂之证。举例:肺炎喘嗽——合并心阳虚衰例子,说明从实——虚的变化;泄泻早期为实证——可致伤阴阳或暴脱之虚证。易寒易热——指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出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候;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感邪严重则容易出现阳虚衰脱的一面,而表现出阴寒之证。如风寒外束—郁而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惊厥(此例子说明寒易变热);急惊风—风火相煽—弱正不胜邪—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易绝等阴盛阳衰之虚寒证候。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1)小儿骨折例(2)肾病综合征例3.现代中医理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研究动态:有关小儿气质的研究,共分5类:正常质、痰湿质、气虚质、内热质、气阴两虚质。4.发病原因:(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致病之首因。伤风所致的肺系疾病、由表及里引动肝风、风寒湿痹、外感风邪夹内伤乳食之表里同病等。寒:为阴邪。寒哮、寒泻、新生儿硬肿症等。暑:为阳邪。暑邪感冒、夏季热、疰夏等。湿:缠绵、粘滞。泄泻、湿与热合流注经络之痿症等。燥:伤津(疫喉、燥咳)火:与其他五邪相夹、生风动血(2)内伤饮食:饥饱失常、不洁、挑食等。(3)外感时邪、疠气:时行感冒、水痘、麻疹等。(4)胎产所伤:母亲影响、产程损伤。(5)禀赋因素:癫痫、哮喘等。(6)其他因素:神识发育未臻完善,识别危险性能力不强;环境、药物等。(7)西医学常见病因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药源性、意外损伤等四、参考文献:1.江育仁主编.《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2.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六版教材3.王萍芬主编。《中医儿科学》六版教材五、复习提纲:1.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如何理解“小儿纯阳”与“稚阴稚阳”?3.举例说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简述“三不足两有余”含义。5.简述小儿常见病因谢谢
本文标题: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发病原因广东中医院儿科——许尤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3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