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先秦散文(历史、诸子)
先秦散文先秦叙事散文散文的萌芽一、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上古历史文献集。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的《春秋》,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春秋》的原始作者可能是鲁国世代相承的史官。属于记事体《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发生在鲁国和王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左传》的作者,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鲁国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时说:“左丘明,鲁太史也。”这位鲁国史官很可能在后半生遭遇什么不幸,便双目失明,成了一名瞽史。”《春秋》与《左传》的关系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一样,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因而称《左氏春秋》为《左传》,即所谓“《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用问答形式逐层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虽选词严密、表述洗练,但由于只重训诂释义,所以历来不为史学与文学研究者所重视。《左传》的文学成就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据司马迁、班固、韦昭说,《国语》是左丘明在失明以后将其编著《左传》剩余的资料略加整理、汇编而成。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国语》与《左氏春秋》有很大的不同,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其次,《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最后,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总的说来,《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氏春秋》,但它长于对话,有自己的特色。《国语》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相当精彩,相比之下,《左氏春秋》或空缺、或简略,而缺少《国语》中人物对话的生动与风趣。《战国策》《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一部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分国记录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诸侯时陈谋献策或互相辩论的言辞。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所记,来源不一,零散错乱,名称各异,有所谓《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事语》、《修书》等称呼。到西汉,刘向第一次对这些史料进行系统整理、修订成书,共33篇。因其主要记载“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为《战国策》。诸子散文老子、孔子、墨子、孟子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想家阶层他们有的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担任卿相之职;有的虽一度出仕,但以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主;有的则终身为“处士”、客卿。他们以从感性经验中抽象升华出理性原则为己务,其活动富有高层次的思想文化特色。后代习惯尊称他们为诸子。先秦诸子的共同特点是:立足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面对社会和人生,作富有理性特色的思考,力图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道德形式,伦理关系,人生价值以及人的主体思维、感情欲求的发展,做超出感性经验范围以上的、具有理论性原则性规律性的说明、阐释和总结,以求从中寻找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设计出社会发展的蓝图。诸子著作——百家争鸣: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诸子散文:诸子的著作在内容性质上属于思想学术范畴,但从其形式表达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看,则属于散文作品。诸子散文都是理论性著作,在散文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说水平的提高上。奠定了古代论说散文的基本形式。提高了论说散文的表达技巧。–开始追求章法技巧的变化;–更广泛地引进了形象因素;–注入了强烈的主体情感,形成了一种冲击力和感染力。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水平,分为:第一阶段:《论语》、《老子》;第二阶段:《孟子》、《庄子》;第三阶段:《韩非子》、《荀子》;第四阶段:《吕氏春秋》。《论语》《论语》:概况《论语》是以语录形式简要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述孔子的言论为主,约略涉及孔子的一些行迹,同时也穿插记载了其弟子的一些言行事迹。该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汉代以来,长期被列入经书范围;南宋以后,又作为《四书》之一,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的教科书。《论语》:孔子其人其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乡陬邑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孔子祖先是宋国人,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来周游列国,屡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论语》:孔子的贡献孔子的历史贡献是把他以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的积累做了比较全面的清理总结,并传输给后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主要基础。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授徒讲学之风。一生发愤忘食,乐人忘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主要精力用在思想文化方面,目的是希图在总结历史遗产的基础上,寻求出理想的政治、道德、伦理规范,确立一个能体现这些规范的理想人格模式,并由此确定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和途径。《论语》只提出论断,不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句。这是由《论语》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长者对弟子的教诲,具有权威性和可信赖性,不必如向人主般的论证;–孔子极善于从普遍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中,直接提炼、概括、升华出合乎规律性的理性结论,它们都是人人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曾经感受过的,就像几何公理那样,根本不需要论证。《论语》最卓越的价值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论语》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对弟子(包括时人)的简短教诲或应答,但在这种极其简单的甚至可说是单一的形式中,语言的运用却有极丰富的变化,其总体风格是自然、成熟、老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孔子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不是干巴巴地直白训诫,而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显示了对语言无穷丰富的潜在功能的熟练掌握。●《论语》语言艺术之一《论语》在取象用象上自然多变,不着痕迹地融化在叙说、议论、评述、感叹中,并能赋予简单凝练的意象以多重的丰富内蕴。●《论语》语言艺术之二《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血肉、有多重性格侧面、有七情六欲的灵气活现的孔子形象。●《论语》语言艺术之三《论语》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简单的故事,反映了孔子与他人的关系,展示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论语》语言艺术之四《老子》老子其人其书《庄子·天下篇》盛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并极力推崇其学说体系。今本《老子》又称《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两部分,共81章,五千余言,章无标题,章与章之间无有机联系。《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一开创了一种与《论语》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论语》是对形而下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归纳,《老子》是对形而上的抽象哲理的思辨和体悟;–《论语》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对经验性的结论作陈述,《老子》是用思辨性的语言对抽象性的哲理体验作表述。《老子》在散文史的贡献之二创造了用韵语进行论说的语言形式。–把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阐述的内容,都提炼加工成整饰的文句,类似简明精要的格言;–在文句的组织上丰富多变,随文意的发展或偶或排,或复叠,或串联,形成自然流畅的节奏:–通篇文字基本用韵,韵脚随句意和节奏灵动变幻,有一种适意和谐、朗朗上口的音乐美。《墨子》《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为墨子及其弟子后学所著。书中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有些篇章是讲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原书有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1)尚实尚质,朴野无华;(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3)归纳推理,类喻丛出。贡献:将中国哲理散文推上了论理辩说的道路。在理论文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百家争鸣,实是由墨子开始的。4、《墨子》散文的特点及贡献(1)尚实尚质,朴野无华;(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3)归纳推理,类喻丛出。贡献:将中国哲理散文推上了论理辩说的道路。在理论文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先秦百家争鸣,实是由墨子开始的。三、孟子的学说与其散文艺术1、孟子其人2、《孟子》其书3、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4、《孟子》散文的特色5、孟子散文的贡献《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姓孟名轲(前370一289),或说字子舆、子车,邹人,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裔,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权威的大师。始而设教,继而游说从政,曾历齐、宋、滕、魏等国。齐宣王时一度仕齐为卿。因其主张不为时所用,故退而著书以终老。其为人十分雄辩,易动肝火。其“雄”得自于其“养气”之功,其“辩”得自于其“知言察情”与无类比附的逻辑。2、《孟子》其书《孟子》一书由孟子与其弟子合著(亦有孟子自著、弟子记纂之说)。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上下。内容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3、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是孔子学说的发展。在哲学上他倡导“性善论”,在政治上他主张“王道”“仁政”,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进步观点。4、《孟子》散文的特色(1)《孟子》散文以雄辩见长,气势磅薄,感情充沛,辞锋犀利。(2)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故事阐明事理。(3)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欲擒故纵。5、孟子散文的贡献孟子散文比之墨子散文有两点显著的进步,一是比《墨子》更具有形象性,它将《墨子》带有故事性的比喻,发展为更为生动的寓言。二是其长篇议论文字,比之《墨子》与《孙子》在技巧上更灵活,更注意结构的安排。庄子1、庄子其人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蒙人(宋),曾为漆园吏。生活时代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无考。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为道家学派的大师。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2、庄子其书《庄子》今存33篇,是庄子与其后学所著。内容包括内篇7篇,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为其门人及后学所著。3、庄子学说的主要内容(1)哲学上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主张“齐物”;(2)政治上反对圣人政治,主张“掊击圣人,纵放盗贼”;(3)历史观上向往“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以其为“至德之世”;(4)人生观上,他主张“弃圣绝智”,“无知”、“无欲”、“无己”、“无功”、“无名”,“安时处顺”消除物与我的磨擦,使精神从世俗中超脱出来,达到绝对自由的境地。4、庄子散文的特点(1)风格上,汪洋恣肆,恢诡谲怪,浪漫奇特,意境宏阔。(2)结构上,来也无迹,去也无踪,变化多端,不可端倪。(3)论说方法上,寓言、重言丛出,寓真于诞,宣实于玄。(4)形象表现上,描写精工,形神毕肖。(5)语言上,语汇丰富,声调铿锵,有节奏感。荀子1、荀子其人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赵人。他是战国最后的也是年寿最高的大师级学者。韩非、李斯皆其弟子。他生
本文标题:先秦散文(历史、诸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