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团体辅导活动一有缘千里来相会活动流程:–分组(10人左右),围成一个圆圈,选一个小组长–介绍接龙: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的姓名、特点和爱好等,介绍要求醒目,能让别人记住–后一位同学在自我介绍前,要先介绍前两位同学给大家认识–小组最后一位同学向其他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成员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Icandowhatyoucan’tdo,andyoucandowhatIcan’tdo.Togetherwecandogreatthings.”我可以做你不能做的事,你可以做我不能做的事。我们在一起就可以做伟大的事。案例•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本章重点:•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即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心理小实验:人能承受多少孤独?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独呢?1954年,美国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为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又让他们戴上木绵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24小时都躺在床上,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还能撑住,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烦躁不安起来。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实验后得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到第4天时,学生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孤独实验场景示意图(二)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指出: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三)人际交往还是完善自我的需要•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crs,C.R.)认为: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秘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内心的感受、隐秘的冲动……•人际交往对人生发展是有益的:沟通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四)人际交往也是信息交流的需要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信息交流有利于启迪思想,开发智能,使思维撞击,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五)人际交往是自我决策的需要•人际交往可以促使自我了解:在做自我决策之前,通过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对自己做一个恰当的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可以获取建议和帮助: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意见和建议,这是我们在做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信息。团体活动二——•操作:团体成员两人一组,一位做盲人,一位做帮助盲人的人,盲人蒙上眼睛,原地转3圈,暂时失去方向感,然后在帮助人的搀扶之下,沿着指导者选定的路线,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其间不能讲话,只能用手势、动作帮助“盲人”体验各种感觉。活动结束后两人坐下交流当“盲人”的感觉,与帮助别人的感觉,并在团体内交流。然后互换角色,再来一遍,再互相交流。•讨论:(1)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使你想起什么?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为什么?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2)对于助人者,你怎样理解你的伙伴?你使怎样想方设法帮助他的?这使你想起什么?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与特点课堂活动:画出你的人际关系图:用距离的远近代表彼此关系的远近,并思考与不同人的交往方式有什么不同?家人同学朋友第一层次:联系。很多,无谓的闲聊第二层次:相识。人数较多,事实层面,不谈私事。第三层次:朋友。几个,沟通广泛深入。第四层次:挚友。1-2个,用心投入感情。信任:你可以信任我1.讨好型总爱道歉、宽慰别人、忽视自己、压抑自己、围着别人转、易受伤害指责一、人际交往的类型2.指责型总爱挑毛病、攻击性、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管理能力、领袖才能、控制、高压情境自己他人3.超理智型冷漠、与人疏远、刻板、重分析、解决问题、人情味淡、冷静、头脑清楚、有观点、研究型4.打岔型思维跳跃、心胸开阔、创造性、富有弹性、不确定、情绪波动、说不准、另类型、独特情境自己他人5.一致型与自己和情境和谐、个人协调、平衡、稳定性、成熟、有血有肉、有理性、比较全面情境自己他人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类型类型划分按影响程度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公事关系-私人关系-利益相关关系-利益无关关系-融洽关系-冷谈关系-冲突关系按情感成分分按密切程度分按关系对象分同学关系•大学生的交际圈学习圈、娱乐圈、社团圈、老乡圈、恋人圈•总体和谐家庭化、亲情化、称呼世俗化和口语化、有密语交流•存在冷漠和冲突关系表现为:缺乏知心朋友,孤独感;争吵甚至打架。原因:自我中心•人缘型性格随和,为人坦诚实在,全面发展。班级中最受欢迎。•首领型良好的素质、组织能力强、工作作风端正。班级中具有威信。•嫌弃型自我中心、忌妒、无责任、虚伪、势力、放荡。班级中最不受欢迎。•孤独型性格孤僻,自我期望过高,缺乏交往兴趣或缺乏交往技能。班级中易被忽视。班级中人际关系类型师生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交往的渠道聊天(QQ、ICQ、MSN)、游戏、E-mail、BBS、博客……•网络交往的特点角色的虚拟性;主体的平等性;心理的隐蔽性;动机的多样性;过程的弱社会性、弱规范性。师生关系•尊师,但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师生交往不多。•师生关系的疏密,通过学生遇到问题时是否寻求老师帮助得到印证。网络人际关系1、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迫切,但主动性不足2、强调感情色彩的浓厚性,但不够稳定3、追求人际相处的平等性,但有时又心存戒备4、交往富于理想性,但方式、方法欠缺5、交往对象的易变性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团体辅导活动三解手链•分组:10人一组目的:体会沟通在解决团队问题中的重要性•操作程序–老师让每组圈着站成一个向心圈。–每位同学的左手牵你右边同学的左手,右手牵你左边同学的右手。–在相邻手不断开或最多断开一次的情况下,让每位同学的左手牵左边同学的右手,右手牵右边同学的左手第三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课堂讨论:你在人际交往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1、不敢交往原因:害羞;自卑表现:紧张;焦虑客服:2、不愿交往原因:缺乏自信、宽容和信任表现:回避社交克服:3、不善交往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表现:交往障碍克服:第四节、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一、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1、人际交往的含义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的特定社会现象。2、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这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态度,是个体对他人给予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在人际吸引中占主导成分的是人的感情。1.邻近律邻近律指人们生活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容易接近,彼此越容易相互吸引,这一规律也称为时空接近原则。“远亲不如近邻”就是邻近律的具体体现。邻近律的发生不是无条件的,在以下两个条件的作用下,邻近律才能发挥作用。第一,交往频繁。第二,产生积极的交往体验。邻近律在人际关系建立之初,所起到作用较大,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和彼此了解的加深,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将逐渐减弱。2.相似律相似律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双方或几方在年龄、职业、性别、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尤其是认识态度上具有某种一致性和相似性时,容易相互吸引。相似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文化背景、民族、年龄、学历、修养、社会地位、职务、思想成熟水平、兴趣、态度、观点、专长等方方面面。为什么相似导致吸引呢?第一,人们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第三,人们以为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3.互补律互补律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当一方所具有的品质和表现出的行为正好可以满足另一方的心理需要时,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互补性与相似性并不矛盾,只不过它们在不同的场合和领域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在人际关系建立的最初阶段和较低水平时,人们更注重相似性因素。但在人际关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则是互补性占优势。并非所有的相反特征都能互补。4.对等律对等律是指人们在社交中常具有这样的心理倾向,即喜欢同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交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证明: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喜欢那些给自己带来愉快感的人。5.个性吸引律个性吸引力主要包括外表、性格和能力。(1)外表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伟大的推荐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格尔(H.Sigall)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外貌与交往关系密切。为什么漂亮的人容易被人喜欢?从各方面学到的知识表明,漂亮的人才值得爱;漂亮的人看起来舒服,使人沉醉于美的满足中;同漂亮的人在一起,显得荣耀、光彩、虚荣心得到满足;对人知觉时,认为漂亮的人具有一些好的特性。(2)个性个人的吸引力最根本的还在于一种使人喜爱、仰慕并渴望接近的个性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N.H.Anderson)1968年曾经进行了一项研究,将555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按照喜欢程度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结果被大学生列为最喜欢的品质、最不喜欢的品质和中间品质的前19个个性品质排列如下:令人喜欢的个性品质中间品质令人不喜欢的个性品质真诚固执古怪诚实刻板不友好理解大胆敌意忠实谨慎饶舌真实易激动自私可信文静粗鲁智慧冲动自负可信赖好斗贪婪有思想腼腆不真诚体贴易动情不善良热情羞怯不可信善良天真恶毒友好不明朗虚假快乐好动令人讨厌不自私空想不老实幽默追求物欲冷酷负责反叛邪恶开朗孤独假装信任依赖别人说谎我国西南师大的黄希庭教授于1983年曾经主持了“关于大学生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运用社会测量、访问、观察等方法对21个班级进行了人际吸引的研究,发现每个班级内部有少数人缘型学生和嫌弃型学生。人缘型学生是最受欢迎的人,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内有2-3个人缘型学生,他们的个性品质见下
本文标题: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