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学日历(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整理人:马永方审定人:马永方2016年2月1教学日历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oc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学时数48学分数3任课教师马永方授课对象社工15级学年2015-2016学期第二学期2016年2月25日订周次日期讲课实验、课堂练习、实习、其他执行情况记录章节提要学时数内容提要学时数第一周8.31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2学时第二周9.7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4学时第三周9.14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2学时2第四周9.21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4学时第五周10.5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2学时第六周10.12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4学时第七周10.19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2学时第八周10.26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4学时3第九周11.2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2学时第十周11.9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4学时第十一周11.16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2学时第十二周11.23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4学时第十三周11.30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2学时第十四周12.7第二节压力第三节应对方式4学时第十五周12.14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2学时第十六周12.21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期末复习指导4学时(说明:A4纸打印)4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5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二节态度的形成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6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三节应对方式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7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心理学》,侯玉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二版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任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所需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它是理论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也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理论性极强的基础学科,也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本书主要包括社会心理学范畴,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展,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文化与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要求学生以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为辅助知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8二、教学要求及选编教材的依据《社会心理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心态和自我形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群体活动的能力,充分运用科学理论实现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本书从结构到内容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尽量吸收国内已有的同类教材的长处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全部论述力求在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维视野下探求人类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增加了本土化研究、讨论及体验的最新成果,从而让中国的社会心理学体现在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社会、历史的脉络之中。三、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学生们运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是检验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因此,学习中要尽可能地联系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观点、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掌握五字诀:读、思、写、练、用。“读”是阅读教材,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全面、抓住重点。“思”是善于思考,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以及人和事产生联想,进行比较、分析。“写’’是做好笔记,教材中的理论观点、重要概念、主要规律、原则和方法都要注意理解,进行消化,认真记录,做到准确、精练地把握知识。“练”是对教师明确布置的练习题要进行整理和练习,以便分析解决重点、难点和复杂的问题。“用”是善于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结论等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努力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做到活学活用。五、改革思路和说明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普通心理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建议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补充基础心理学的知识,学习中强调技术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提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9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管理经验,实施互动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生小组学习做好辅助、引导工作,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网上BBS讨论。社会心理学讲义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化社会化是社心的中心课题,也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问题。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1、定义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它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逐步内化的过程。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比如,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不同。2、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3、只有经过社会化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个体的成长、成熟非只是生理意义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会意义的成长、成熟。4、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包含着灌输与强制,即个人心甘情愿被诱惑去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群体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之外,还有确保对道德体系的支持。凡体现、遵循了这一体系的行为被表扬、肯定;反之,受到处罚。二、社会化的理解1、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共同性比较好理解,民族、阶级的社会化有某些共同性;◇个别性是主要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个体的遗传特点差异,社会化有差异;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遗传素质(双胞胎的出生顺序带来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会化差异)。◆即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独特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化,轻个性化。2、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个体终生从出生直到死亡,社会化进程不会终断。人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之有不同的要求、进程,3、其他◇不可避免性:社会化不论个体是否愿意,它总以种种形式在它身上实现。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可直接,亦可间接。青少年阶段是重点◇目标的多样性:凡与履行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都属于社会化的目标。10◇重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技能;道德、政治、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桥梁:形成自我(与环境相区别)、超越自我(融入社会成为一员)◇量标:掌握语言的程度反映社会化程度。语言的社会化◇应用:心理咨询、学习交往中鼓励学生多说,制止他人代言(特别是家长)。三、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1、社会化的内容◇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都是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从另一角度可说是,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政治社会化――政治的社会化就是使这一体制下的个体接受、认可这一体制。而这是任何国家都重视的。◇民族社会化――它是使本民族的个体能尊重、喜爱自己民族的习惯、风俗、传统。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敬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生理结构的不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具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应坚强、勇敢,女人则要温柔、细腻。与此同时会受到社会的排斥。◇道德社会化――是使个体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行为。遵循这个标准个体就会被赞许,就会心安理得。2.社会化的类型个体一生经历的社会化的类型很多:◇早期社会化――基本的社会化,即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他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学习)。如学校里的教育,企业、军队里的训练。◇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反向社会化――是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一代。这在现代社会、移民家庭中常见。◇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习新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这常发生在一社会专门机构中,如新兵、监狱、寄宿学校中。第二节社会化因素社会化的因素即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宏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微观)。一、社会文化的影响1.关于文化它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代和全部财富中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具体说,是所有物质的制作方式,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即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总之,人类生活中所在存在的,有形的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教学文件全(社会心理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