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用好语文课前预习卡
1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用好语文课前预习卡成师附小王霞(一)从预习到“预习卡”案例说起“预习”,每个老师和同学都不陌生,它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一个“作业”。学生预习是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运用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能力,自己尝试提前思考、自主学习。预习对教师而言,是进入一篇新课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教师落实为学而教的基础,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是完成这“作业”的人也分好几类:有的从不预习,每天心安理得地听课;有的偶尔预习,还“走马观花”;有的边预习边思考,带着问题听课;有的坚持认真预习,并及时想办法主动解决问题。显而易见,这四种不同预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最终导致了学生个体在学习时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去年我刚接手一个新班,学生们正上四年级。开学初,好几次检查他们的预习作业,我总能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语文书上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或只是简单地勾画了生字词,标示了自然段。问其原因,他们不是遮遮掩掩,就是轻描淡写地说一句:“王老师,我已经读过课文了。”“大概他所说的‘读过课文’就是预习的全部吧。”我在心里猜测着可能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预习要求不明确?是自我预习习惯、方法的缺失?是预习时间没有得到保证?还是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或者他们以为老师不会检查,因而……?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感觉到老师口头布置的预习作业已被学生大打了折扣。为什么预习作业会这样低效呢?我急于想弄明白学生们到底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于是投放了对预习研究的调查问卷。这次调查问卷如下关于语文预习的调查问卷班级姓名亲爱的同学们,“预习语文”对许多同学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走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最多了解一下主要内容,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相去甚远。升入四年级以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课前有质量的预习,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今天,我们三位语文教师想与大家聊一聊“预习”,听一听来自大家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分享学习成功的经验。请你认真填写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实话实说,好吗?谢谢!一、选择题1、我认为:()(A)不必预习,照样可以上课;(B)预习后都明白了,再听课就没意思了,纯属浪费时间。(C)预习后再来听讲,可以提高听课的主动性,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能使听课收到较好的效果。2、我属于第()类学生。2(A)从来不预习,没有这个独立自学的习惯。(B)课前只进行浏览性预习,一般属于“走马观花”一类。(C)边预习边思考,记下问题,带着问题听课。(D)坚持认真预习,预习时有问题还要及时想办法解决(如主动请教他人等等)。二、笔答题1、我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是:2、我在预习中的最大问题或困惑是:三、家长评价分析如下发放完调查问卷后,我很快收到了填写好的56份问卷,从统计数字中得出:学生选“从不预习”0人;选“浏览性预习”16人,占总人数28.5%;选“边预习边思考,带着问题听课”30人,占53.5%;选“要预习,有问题及时请教他人”10人,占17.8%。(数据反映情况比较好,但在具体的课堂上我常常感到教学的回应不够,可能不排除有同学没有实事求是。)另外,就从这张调查问卷中,针对学生预习提出的最大问题,我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各不一样。例如:(选取部分样本)这是学生最原始记录的摘要,是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学情分析呀!我仔细一琢磨,发现学生对预习的掌握的确存在问题,它需要老师给予很大的帮助和具体的指导。其实,只要我们认真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大致分为五类:“我”最大的问题或困惑是:S:有许多生字不会认,有的词语很难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很麻烦;S:对课文个别的语句不能深刻的理解;S:有时侯查资料查不到,怎么办?S:如果自己提出了问题后去问爸妈妈,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S: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太少或太简单;S:提问怎样提?S:不能天天坚持预习,看不懂课文和课后思考题;S:怎样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S:怎样深入研究课文?S:老是找不准确,并且课后思考题不好解决;S:…………有时候找不到问题,怎么办?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对文中的生字、个别的词语和语句理解有困难;·在查找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背景资料时比较有难度;·对文章质疑的能力比较弱;·不知道如何进行个体的深入研究学习;·坦言不能做到主动坚持预习。结论如下从我检查学生完成的预习作业来看,多数同学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疏通课文中的字词,读一读课文,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有些人干脆不做),看看课后的思考题。少数同学能做到标注不懂的问题,但能试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的同学却很少很少。从全体家长反馈的意见来看,他们都分析到目前由于孩子学习能力的限制,加之预习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因而预习的效率还不太高,希望老师继续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前预习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想法在课堂上交流,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孩子的鉴赏、阅读能力。改进如下了解到以上情况,我觉得与我当初的推测是基本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更加深刻,更加让我清醒。该如何解决问题呢?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五步法”。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二标(标出自然段)三勾(勾画生词、重点词)四查(使用工具书查阅词语意思,借助文章背景资料了解课文内容。)五问(提出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尝试在书上做好批注笔记。)2、善安排预习的时间。(课前、课后)3、设计“课前预习卡”,落实有效的预习作业。附“常规性”课前预习卡样表1“常规性”课前预习卡班级:四年级一斑姓名:刘婧妍预习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间:2007.4.16我读了5遍文章,做到了读准、读通课文。预习评价:☆☆☆☆☆我能概括主要内容:十几年前,一位摄影爱好者去大别山采访“希望工程”。在众人中,他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双大眼睛特别的专注,特别的明亮,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后来,这张“大眼睛”的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4这几个字难写,我要提醒同学们写正确:(跋扈)(跋涉)(蜿蜒)()(漏洞百出)(遗漏)(有口皆碑)(树碑立传)我理解了这几个词:跋涉:爬山趟水,形容旅途艰苦。犹豫:拿不定主意。蜿蜒:弯弯曲曲的样子。我想研究的问题:1.为什么这双“大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生怕漏掉老师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呢?为什么又说:“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2.为什么课文在2、3自然段的后面打省略号?我读了相关资料书目:《同步拓展阅读》《点燃希望的大眼睛》《我要读书》我想和大家交流:希望工程始于1989年10月30日。截止1996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捐款9.78亿元人民币,救助儿童154.9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3634所,希望工程倡导时代新风尚,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二)预习与“预习卡”的区别预习通常之下,预习作业多为老师的口头布置,没有过多的解释、说明,没有具体的方法,有的只是要预习课文的课题。如:“今天的家庭作业是预习第×课《……》,回去自己准备,明天检查等等。”更有甚者,由于老师本人可能暂时忘了将要学习第几课,因此,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则更简单,叫学生回去预习所谓的“下一课”。教师光布置预习,很少课前检查,加上预习内容的模糊、形式的单一,试想:这样布置的预习作业有意义吗?能有多少实际效果呢?它只不过是在走过场,慢慢地,学生自然5也是敷衍了事,预习就变成了一种形式。不仅如此,最令人担忧的是教师课前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不够,容易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太能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入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也就体现不太充分。“预习卡”与以往的预习相比,“预习卡”则不然。它以书面表格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预习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它从口头布置的形式,变成了带有一定强制性和规范性的“作业”,它需要学生在独立提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并将自己的点滴收获和问题反映在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业”中。这种以表格为载体的“预习卡”,包括了学生要学的生字,要理解的词语,要阅读的相关资料,要提出的问题,以及概括的文章大意和对自己预习情况的评价。我觉得这样的“预习卡”,就好比为学生设计好了一个预习的路径,引领他们自主探究。从这个角度而言,“课前预习卡”为学生创造了独立学习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三)“预习卡”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预习卡”让学生独立面对问题,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开始阶段,学生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会碰到不少问题。这时,老师们可将“预习卡”安排在课内进行,重点作方法上的指导,选择学生容易完成的先做。例如:生字新词的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用笔将文中易读错、易写错以及不理解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易错的字记住关键笔画,并帮助学生归纳已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质疑问难一项,我们除了在“敢问”上下工夫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问。要教给他们提问和勾画、记录的方法,比如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地力打个*号,另外,经常让学生自己比较:我提的问题中哪个最有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附“便条式”课前预习卡样表2“便条式”课前预习卡(四年级)课题:《永生的眼睛》体裁:记叙文班级:4.1班姓名:要求:预习第6组单元“眼睛”第3篇课文《永生的眼睛》。1、请你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2、你读懂了哪些内容?3、还有哪些内容没有读懂?6摘录学生不懂的问题(1)对课题质疑S:为什么标题叫《永生的眼睛》,不叫《捐赠眼睛》或直接叫《眼睛》呢?这有什么区别吗?(2)对句子质疑S:最后一段我还没有理解,尤其是这一句“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S:文中写道“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我不明白出了角膜,父亲还献出了什么?S:我还有些不懂,为什么“我要说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去世”?……(3)对内容质疑S:琳达.里弗斯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不同意?S:我没有读懂课文后边那封信的意思。S:我没有读懂为什么温迪的反应和我的反应有天壤之别?……(4)对作品中的人物S:为什么琳达.里弗斯到现在才明白父亲所做的一切,而小温迪14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而且还说死之后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盲人?是什么使她这样勇敢、坚强?……使用效果评价新课程强调问题意识,而“预习卡”里集中了学生提的很多问题。我在批阅的时候,觉得哪个问题提得不错,就在旁边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个问题记录在自己的书上,以备备课时参考。在教学中,我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大家听,赞扬提出问题的学生读书读得认真仔细,在讲评学生疑问的时候,试着让其他的学生帮助解答。这样坚持使用“预习卡”就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一段时间过后,让学生明白了该怎样提问,懂得了提问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词语、句子、主要内容、人物、写法等)。所以,我觉得“课前预习卡”的确能让每一个学生独立面对学习任务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在这一点上它恰恰与“主体性教育”倡导的基本原则不谋而合,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2、“预习卡”能很好地了解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学生完成了预习卡的作业后,会提前把它们收起来,通过阅读、批改,大致了解学生对文章熟悉的程度以及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教材的教学目标来设定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如果,在课堂中能将预习卡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那就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下面我们以北师大语文第九册《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为例,谈谈如何利用预习卡,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楼兰之死》这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国际国内土地沙漠化的严重状况,强有力地说明了土地沙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生活
本文标题:加强学生的独立学习,用好语文课前预习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