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加快发展 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城市
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城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县(市、区)委书记党课讲稿同志们: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县(市、区)委书记“进站点、讲党课”工作方案》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堂党课。我讲课的题目是: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抓住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上下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会使我们想到两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什么?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什么?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发展经济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的问题。我想,发展经济决不是为了争排名,更不是为了摆政绩,发展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尝甜头,让人们有活干,有钱赚,衣食无忧,住行不愁,生活有保障等等。我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什么?我想,**建县百年,撤县设市十六年,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洗礼,经历了的不同发展阶段,到2009年已跻身于全省“十强县(市)”行列。现阶段发展一定是协调发展,统筹发展,让百姓享用到更多发展成果,提供与**经济发展阶段性相适应、相匹配的各种民生福祉。换句话说,我们到了关注民生的阶段,这是发展阶段性的必然需求,而不是等到发展了、发达了才关注民生。如果往前追溯5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地方财力更多是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用在**经济开发区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给予上。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一定的物质基础,就应该把经济发展与关注民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经济与关注民生并不是相悖矛盾的,不能简单、绝对、狭隘地将其对立起来看待。改善民生的过程也是投资和消费,也是拉动内需,也能促进经济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生相伴的。所以,综合以上两个问题,我想就是“民有所求,我(党委、政府)有所应”。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人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幸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展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经过上述分析,就是我今天要阐述的课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努力建设“幸福**”。一、为什么要建设“幸福**”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幸福?这个词汇可能是世界上谈论最多也是解释最多的词汇之一,可见幸福与大众关系的紧密程度。在中国汉字里,“幸”,常指幸运、幸福,预示着种种值得庆贺的事,将给人们带来种种好运的事。“幸”的组成很有意思。“幸”字由“土”字和货币符号“¥”构成,也就是说,一个人同时拥有了土地和货币,他就应该知足了,也算幸福了;从另一方面看,“幸”字的上面下面都由“干”字组成,中间两点可以理解为劳动果实。这说明幸福是靠“干”获得的,离开了“干”,谁都无法幸福;现代人对“福”的解释是幸福、福气。“福”字的组成也很有意思。“福”字的右边,“一”代表房屋的梁;“口”代表人丁兴旺;“田”代表土地。连起来就是说,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有福。“幸”与“福”加在一起,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一家人吃穿不愁,住房不愁,花钱不愁,这就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幸福之家。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党委、政府来说,幸福就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事。那么,在老百姓眼里幸福是什么?也可以说是现阶段幸福的内涵和外延。因为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因而幸福是永远无穷尽的。比如说,解放初期有饭吃就觉得幸福,改革初期有钱花就觉得幸福。进入新世纪到现在,幸福的标准也提高了,不光是有饭吃和有钱花就可以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也不断增多,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和要求也更高了。有这样一组调查资料,既现实具体又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百姓关注的重点,更说明了百姓对幸福的理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共归结了15个方面:一是增收,即让居民增收,让农民增收,让农民工增收,让收入赶上物价,让穿戴不是三流;二是脱贫,即让贫困者不为三餐发愁,不为屋漏担忧,不为孩子的学费犯愁;三是就业,即让下岗者不要天天呆在家里,让大学生不到处碰壁,让农民工不整天蹲守街头;四是物价稳定,即让物价涨得不快,让家庭主妇到超市里不皱眉;五是住房保障,即让一家人不挤在斗室,让大学生不成为“蚁族”,让中产者不成为“房奴”;六是交通出行,即让房前通路,路上通车,车上不挤,车行不堵;七是宜居城乡,即让天空没有灰霾,睡觉没有噪声,购物就在家门口,房前不再光秃秃;八是入户,即让农民工也当城里人,让他的孩子在城里能上学,没有城乡差异;九是教育公平,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穷孩子也能上学,农村学校不会差城市太多,让学生上好学校不单纯靠父母,让“富二代”与“穷二代”能够同桌;十是医疗保障,即看病不难,看病不贵;十一是言论畅通,即有话让人说,不平让人鸣,让人放心“灌水”(在论坛中发帖)与“拍砖”(在论坛中发表反对、批评意见);十二是依法行政,即房子不能随意被拆,田地不能随意被征,流动商贩不会挨打,官司没钱也能打赢;十三是尊严感,即不被呵斥,不受白眼,不被搜身,不被拳打,不被脚踢;十四是归属感,即对家有归属感,对单位有归属感,对居住地有归属感;十五是安全感,即让人吃饭安全、喝水安全、喝奶安全、吃药安全、行路安全、干活安全等等。这些关键词基本囊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健康、医疗保障水平、政治诉求、人生价值体现等指标体系,承载了老百姓们对幸福生活的梦想和期待。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才能使建设“幸福**”的对策有的放矢。形象点儿说,幸福像花儿一样美好,幸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状态和对生活真真切切的美好感受。憧憬幸福,享受幸福,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就像阳光,谁也不能垄断,谁也不能忽略。但是,“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下掉下来”。幸福的生活既要靠政府和社会给力,更要靠每个人用劳动创造,这样方能“众手浇开幸福花”。下面,我们要了解建设“幸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幸福**”。我想,理由有四个方面:1、建设“幸福**”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追求人民幸福作为党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根本宗旨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要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迅速积累,为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过上幸福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之后,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出“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热切号召。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温家宝总理最近又指出: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人民平等地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这是实践党的宗旨,落实上级决策的过程,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2、建设“幸福**”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解决了物质小康问题。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我市人均GDP更是达到了5060美元。国际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经济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居民将进入高收入阶段,生活消费将步入追求质量的新时期,同时暴露出来的社会矛盾也将更突出、更难平衡。人民群众在现阶段更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每年都围绕百姓增收、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卫生环境等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较大,收入水平较发达县份还有差距,百姓的口袋还没有真正鼓起来;②物价、房价过快增长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尤其是普通百姓还存在“住房难”和“买房难”,往往买不起房子;③城乡教育教学水平还不高,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还有较大的差距,优质生源向外流失等现象突出;④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⑤本地的大学生毕业还找不到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⑥八面通城区还没有实现24小时供水,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⑦供热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供热企业、小区供热质量和效果不均衡;⑧一些部门行政效能不高、办事不公、推诿扯皮、程序繁杂,轻服务、重管理收费现象还让群众感到不满意等等。这些地方都是现阶段**百姓希望和期盼解决的,都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解决的迫切问题。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面对群众的福祉和需求,作为党委和政府就是要将改革成果最大地惠及百姓,让百姓真正能够从实实在在的“民生幸福工程”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满足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公共供给,让百姓感觉到舒心、安全、踏实、有保障,从而获得快乐、洒脱、尊严。3、建设“幸福**”符合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价值取向与民生幸福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建设“幸福**”就是要以人为本,打造一个让所有百姓都感到幸福的“人本**”,就是要做到“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而不是“以GDP为本”。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把建设“幸福**”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4、建设“幸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基础,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创造、实现人的价值的物质保证。建设“幸福**”没有基本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过多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我市积累了一定的改革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或超额实现翻一番,2010年,实现了“超十破百”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0.2亿元,同比增长27.6%;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05亿元,居全省县(市)第5位,增长31.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2亿元,居全省县(市)第10位,增长5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6.9亿元,增长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6亿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094元和9003元,增长21.3%和20%。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2007年全省县(市)排名第12位、2008年第11位跃居2009年第8位,跨入全省十强县(市)行列。我过去经常讲:决不要群众得不到实惠的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让群众感到“不幸福”的问题,我们不一定非要等到经济高度发达了再去解决。现阶段**经济实力和发达地区虽然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下一步就是要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所以说,我们建设“幸福**”不是等到高度发达了才建设,现阶段就已经具备了建设“幸福**”的
本文标题:加快发展 改善民生 建设幸福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