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_社会保险的起源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险的起源发展及其理论基础讲述内容1.社会保险的起源与发展2.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一、社会保险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时间:19世纪80年代以前典型事件:•(慈善事业→1601年旧《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社会成员的互济行为云南财贸学•慈善事业:恩赐世俗的慈善事业宗教的慈善事业•社会救济:国家介入•1601年,旧《济贫法》(thepoorlaw)颁布实施云南财贸学旧《济贫法》的原则:a、亲属责任原则(家庭照顾的原则)。b、教区救助原则(本教区居住三年以上才能得到救助)。c、政府(税收)支持济贫的原则。•1834年新《济贫法》。就业保障(强迫劳动)+财政补贴(福利救济)云南财贸学2、产生及初步发展阶段时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初。典型事件:•俾斯麦政府: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残障保险法》1911年《社会保险法》1927年《失业保险法》云南财贸学•英国:1908年建立养老保险1911年建立失业和疾病保险•法国:1905年实施失业保险1908年建立工伤保险1910年实施养老保险1930年实施疾病保险云南财贸学•美国:1935年罗斯福《社会保障法》•日本:1922年实施工伤和健康保险云南财贸学3、全面发展阶段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典型事件:•西欧和北欧“福利国家”的出现英国于1946年通过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如《社会保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工伤保险法》等,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皆有保障的“福利国家”。云南财贸学瑞典于二战后全面建立起年金、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以及免费教育、家庭补助、住房补贴、社会救济等相当完备的福利保障体系,被誉为西方社会的“福利橱窗”。•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亚洲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国家统筹型”社会保险。•新加坡于1955年建立起与传统社会保险迥然不同的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度。•国际劳工组织于1952年制定《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被誉为国际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云南财贸学4、改革和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保险制度转入一个放慢速度的调整和改革时期。改革和调整的原因?改革和调整的措施?云南财贸学二、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保险的初创时期(1949~1957年)•中国社会保险的初步调整时期(1958~1966年)•中国社会保险的停滞时期(1966~1976年)•中国社会保险的恢复时期(1976~1986年)•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时期(1986年~)云南财贸学1.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施穆勒、布伦坦诺•理论主张: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凡个人努力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理应由国家去办。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社会政策。•理论依据:国家观:国家至上,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伦理道德观:劳资问题不是经济利益的对立,而是情感、教养、思想上的差异所致。2.福利经济学(一)旧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代表作《福利经济学》(1920)•理论基础: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霍布森的社会福利思想、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基础,把福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即个人福利。•庇古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小,二是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也越大。•庇古至少做了如下三个重要贡献:•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确立了外部性理论(二)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卡尔多、伯格森、萨缪尔森等•理论主张:政府应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策主张:•强调国家干预•收入均等化•健全的社会福利设施•充分就业3.瑞典学派•代表人物:达维逊、维克塞尔、林德伯克等•学派特点: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理论体系•战略思想:一是依靠政府的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济波动;二是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以及转移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4、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他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造成生产过剩与严重失业,有效需求不足。•他进一步认为,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并使宏观经济达到均衡,只有依靠国家干预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5、新剑桥学派理论•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尼古拉·卡尔多•他们认为,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症结。因此,他们主张政府在短期内实行合理税收(包括累进所得税和高额遗产税),用以改变分配不均,补贴低收入家庭;另一方面,政府减少军费开支,将资金用于环境保护、民用工业、教育事业和培训计划,以便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就能达到收入“均等化”6.贝弗里奇报告英国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和会主席贝弗里奇于1942年11月向英国政府提交《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即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国家社会保障计划应包括:•社会保险:满足居民基本保障•社会救济:满足居民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自愿保险:满足收入较高居民的特殊需要•并提出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等原则1、了解社会保险发展各阶段的标志性事件。2、分析社会保险改革和调整的原因及措施。云南财贸学【思考题】附文本—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资料)•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资料)•社会保障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简单概括其发展历史,可以说它是起始于德国,形成于美国,发展于二战以后的市场经济国家。•19世纪末,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的劳动状况日益恶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政策。为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对工人阶级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进行安抚,主要措施就是建立社会保险。他有一句“名言”,宣称:“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安份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之后,德国又先后颁布《工伤保险法》及《老年和伤残保险法》,这些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德国的社会矛盾。由此,为德国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工农业增长速度很快超过了英、法,成为新的世界列强之一。•20世纪30年代,为了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采取了以扩大有效需求为核心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刺激国内经济发展。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社会救济。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联邦政府设立了社会保障署,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得到了较全面系统的实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掀起了一场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革命。罗斯福新政和觊恩斯理论,不仅挽救了风雨飘摇的美国经济,而且几乎是挽救了垂死的资本主义世界。•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期间,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国在治理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时,都纷纷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将全部社会成员都纳入进来,尤其像英国、瑞典等欧美国家,竞相自诩建成了“福利国家”,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而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资本主义炫耀于世界的橱窗。••《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04月05日第三版)
本文标题:第二章_社会保险的起源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7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