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运动大事年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5年康、梁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成立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令,戊戌变法开始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的加深;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序幕酝酿和开展高潮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于以恢复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失败(政治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组织强学会(成立政治团体)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二、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强学会遗址三、短暂的“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1898·6-9)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主要内容3、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进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晓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这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袭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宣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将此通谕知之。“明定国是”诏(节选)光绪帝像类别颁布的新法改革的旧制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裁撤冗官,精简机构经济方面奖励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取消旗人寄生特权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军事方面训练和装备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式军队百日维新诏令的主要内容一场资产阶性质的改良运动性质: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三条上谕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袁世凯(1859年—1916年)1892年,朝鲜内乱,入朝平乱,办事机敏、干练,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基础。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911年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窃取中华民国总统一职。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1916年死于北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杨锐谭嗣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势力强大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与破坏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根本原因)3、采取的改良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4、变法措施急于求成,袁世凯的告密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了各种谕旨约108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难以接受,以至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辩,改穿西服,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维新变法运动:时间:性质:背景:过程:兴起: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这些改革遭到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们纠集对农业政策不满的农民多次兴行叛乱;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他们要求实行立宪,召开议会,万事决于公论。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压力下,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为了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所实行的苛政,不时激起众多以务农为业的百姓反弹。对外则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大清帝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型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1852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著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而随著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对比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无权的光绪帝(根本原因)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戊戌变法和之后的慈禧新政有洋人的破坏(速改).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商品经济在江户时代已得到长足发展,当时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发生矛盾时,幕府已推行过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没有得到最终的调和。即明治维新前,日本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断壮大起来,被封建制度遏制其发展了。中国虽是封建社会末期,但封建经济仍有强大势力,商品经济发展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力量弱小。4、外部因素也很重要明治维新开始的年份是1868年,此时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时代,列强在亚洲侵略的重心是中国,而非日本。日本改革得到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上,中国已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资产阶级根本无力翻身。5、领导人的影响深远日本维新领导人明治天皇已掌握了政权,并得到国内实力派资产阶级的支持,封建势力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了。明治维新的改革并不彻底,但还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维新派依靠的是无实力的皇帝,他的改革已遭到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维新派又没有军队,寄希望于帝国主义的帮凶,封建势力依靠的袁世凯。维新派轻信了袁世凯后,袁世凯向太后告密后,维新人士被全国通缉捕杀Thankyou
本文标题: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8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