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2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细胞的“门户”—质膜来完成。质膜具有选择透性,它具有调控物质出入细胞的功能,不同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扩散的分子最终是怎样分布的?当分子扩散均匀后就不再运动了吗?扩散使分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此后分子仍在继续运动,维持着平衡的状态。一、扩散扩散的特点:但物质在进出细胞时必须穿过质膜,我们把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①缓慢②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二、渗透水分子是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水往往是溶剂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进入溶液浓度高的一侧。半透膜: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渗透作用装置思考:1、如果将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的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2、如果在烧杯中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条件一:半透膜条件二:两侧溶液有浓度差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红细胞置于溶液中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连连看植物细胞在水中不会像红细胞一样发生破裂,为什么?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植物细胞置于溶液中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液的浓度=结论: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是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浓度大小进行比较。质壁分离细胞吸水水分子进大于出细胞失水水分子进小于出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水分子进出速度相等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三、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较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较低的一侧叫被动转运。1、概念:2、种类:顺浓度梯度扩散、易化扩散高低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O2、CO2、甘油等小分子跨过膜的扩散和水的渗透。三、被动转运扩散①特点:②举例:高低三、被动转运①特点: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②举例: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易化扩散高低注:易化扩散比扩散速率大得多(转运蛋白)主动转运细胞外细胞内细胞膜能量能量四、主动转运物质由低浓度处运到高浓度处叫主动转运。1、概念:2、特点: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蛋白逆浓度梯度低高来自于ATP3、举例:K+、Na+等离子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四、主动转运低高4、重要性:根据细胞的需要转运分子或离子,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物质。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扩散易化扩散方向能量载体举例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顺浓度梯度从高到低顺浓度梯度从高到低逆浓度梯度从低到高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不需要需要需要水,O2、CO2、甘油等脂溶性物质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K+、Na+、葡萄糖、氨基酸进出细胞的物质并不一定都通过质膜,有时一些不能通过质膜的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或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六、胞吐概念: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然后这一部分质膜与整个质膜脱离,裹着该物质运到细胞的外侧。关系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胞吞与胞吐1、代表物质:2、举例:胞吐: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酶(如蛋白酶)的分泌胞吞:变形虫的摄食过程物质通过胞吞或胞吐方式进出细胞,有没有穿过质膜?不通过质膜1、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很多倍,但仍然能吸收碘,原因是()A海带细胞能够通过扩散的方式吸收碘B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易化扩散吸收C细胞膜上运载碘的载体多,通过主动转运方式吸收D海带细胞不断消耗碘元素,细胞内碘的浓度不断降低练一练C2、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A、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过多B、根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C、根系不能将水向上运输D、根系被肥料分解释放的热能烧毁B练一练3、利用高浓度盐水(NaCl溶液)杀菌防腐的原理是()A、盐水中的Cl-有杀菌防腐的作用B、盐水中的Na+不利于细菌的生活C、盐水是中性的,不适于细菌的生活D、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细胞内的水分渗出而死亡D练一练运输速率浓度差上面两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思考!运输速率浓度差扩散易化扩散5、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离子浓度(mmol/L)如下K+Na+Ca2+Cl-红细胞1502670.174血浆51443.21111、红细胞中K+和Ca+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浆,K+和Ca+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这种方式的必要条件是和。主动转运载体蛋白协助消耗能量2、红细胞中各种离子含量与血浆中离子含量不成正比,这表明细胞膜对进出细胞的离子具有。选择性练一练扩散细胞外细胞内O2细胞膜易化扩散
本文标题:第2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9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