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上一章节思考题1.生产上可用茎尖组织培养法培育马铃薯无毒苗,根据什么原理,怎样操作?2.马铃薯早疫病菌的分类地位怎样?以什么方式在何处越冬?又以什么方式随什么条件传播?从哪些途径侵入?第五章棉花病害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李克梅第一节苗期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红腐病*棉花炭疽病第二节成株期病害*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第三节铃期病害*棉花棉铃疫病*棉花红粉病虽然以上各时期病害种类很多,但从发病规律和防治角度看有许多共同点。第一节苗期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红腐病*棉花炭疽病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Cottonseedlingdiseases概述棉苗病害种类很多,据报道大约4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区,常造成严重损失。我国棉区分布很广,已发现的棉苗病害有20余种,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其棉苗病害种类和为害程度也存在差别。北方棉区以立枯病和炭疽病为主,红腐病发生也比较普遍。南方棉区以炭疽病为主,有些地区立枯病和红腐病发生也比较普遍,但在移栽苗的苗床上,红腐病和猝倒病为害较重。新疆特早熟棉区,以立枯病和红腐病为主,至今没有发现炭疽病;由于生长期短,春季气温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天气,一般发病率为50%—75%,重者达90%以上,死苗率5%—12%,有时在定苗后遇低温回寒天气,还可造成大量死苗,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是全国棉苗病害发生最重的地区。所以就总的发病情况看:在我国,内陆棉区发病重于北方棉区,北方棉区发病重于南方棉区。但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变化而有较大区别。一、症状1.立枯病棉苗出土前,常侵染幼根幼芽,造成烂根烂种。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幼芽基部呈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凹陷,缢缩。后变成黑褐色腐烂,甚至枯死。2.红腐病棉苗出土前可造成烂籽、烂芽,出土后感病,一般先侵入根尖,使根尖变黄褐色,以后扩展到全根,病部变褐腐烂;其土面以下嫩茎肥肿,俗称“大脚病”,也可产生褐色的纵向条纹病斑,有时侧根坏死形成肿状的”光杆”。子叶感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高湿条件可见粉红色霉状物。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ohn.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丝核菌属真菌。菌核褐色或黑褐色。菌丝发达,近直角分支,分枝基部缢缩,分枝附近有一隔膜。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ephoruscucumeris(Frank).Dohn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担子单胞、无色,椭圆形。二、病原1.立枯病2.红腐病由多种镰刀菌(Fusariumspp.)侵染所致,他们都属半知菌亚门镰刀属。以串珠镰刀菌为主.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型,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量大,卵型,梭子型,单胞无色。左:立枯丝核菌1.初生菌丝;2.老熟菌丝;3.担子和担孢子右:棉红腐病菌1.大型分生孢子;2.小型分生孢子三、侵染循环1.立枯病越冬:该菌是土壤习居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未腐熟的粪肥上越冬,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侵入:病菌遇适宜条件和寄主,菌丝可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细胞为害,也可从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菌丝扩展引致组织坏死变褐,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成为重要的再侵染源。传播:病菌借流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传播。2.红腐病越冬: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绒上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上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侵入:病菌遇适宜条件和寄主,分生孢子从各种伤口侵入。传播:病菌借风、雨及昆虫传播。四、发病条件1.气候条件:主要是温湿度。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一个月内若遇持续低温多雨,特别是遇寒流,常诱发棉苗病害严重发生。2.种子质量:种子质量差,发病重。3.播期和播种深度:4.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与发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均报道粘土发病重,但新疆特早熟棉区均是沙土发病较壤土重,粘土发病最轻,5.耕作栽培措施:多年连作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重;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过多,土壤温度偏低,通气性差,棉苗出土时间延长,长势弱,发病较重。6.地膜棉比露地棉发病重。五、病害控制棉苗病害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管理为基础,以种子处理和喷药保护为辅助手段”的策略。1.加强栽培管理。(1)做好播前准备工作:良好的播前准备,可减轻棉苗病害的发生。种子准备:要求种子纯度≥90%,发芽率≥85%,含水量≤12%、破损率≤5%,整齐度≥94%。生活力强的种子会明显降低棉苗病害的发生。土地准备:秋季应进行秋耕冬灌,并尽量深翻25—30cm,冬灌还可避免春灌造成的土壤过湿、地温较低。播前耙地整地,使其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可促使出苗整齐迅速,减少病菌侵染。(2)适期播种:确定最佳播期取决于地温和终霜期,一般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2℃,即可露地播种;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则膜下5厘米地温可达12℃以上,即可铺膜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间苗时应剔除病苗和弱苗;重病田定苗时应增加留苗密度。低洼棉田应注意开沟排水,重病田应进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等,都可减轻病害发生。2.种子处理:(1)药剂拌种:由于引起棉苗病害的病原种类比较复杂,且不同地区病原种类有所不同,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选用种子量0.5%的70%五氯硝基苯、0.5%的50%多菌灵、0.3%的甲基立枯磷、0.8—1%的苗病净,也可用种子量0.3%的30%敌唑酮、0.5%的20%敌菌酮,0.6%的50%甲基托布津、0.3%的拌种灵等拌种。拌种时的加水量一般不要太多,100kg种子用2—3kg水将药剂稀释,喷拌即可。(2)种衣剂包衣。种衣剂是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一种新技术。(3)生防菌拌种。目前各地都在做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证明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使用。据国内外资料介绍,种衣剂具有五个特点:一是能够高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二是对人、畜和植物都安全,并可较长时间保存;三是药效稳定,持续期长;四是药剂在种子表面分布均匀,粘附性好,不易从种子表面脱落;五是药剂中含有警戒色,种子处理后容易识别,是今后种子药剂处理的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全国共有61个厂家或厂点生产种衣剂,它们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大量使用获得良好效果,在棉花上使用不少单位也取得良好经验,如福多甲、卫福、多福、多福酮种衣剂等。但近年来在新疆棉区包衣后也曾出现过上千亩、上万亩,甚至十几万亩大面积烂种的现象,故各地应对现有种衣剂开展进一步的比较筛选,并对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开展进一步研究,使其在生产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节成株期病害*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棉花枯萎病Fusariumwiltofcotton*棉花枯萎病是棉花重要病害之一。被列为我国对内对外的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具毁灭性,一旦发生很难根治。重病株于苗期或蕾铃期枯死,轻病株发育迟缓,结铃少,吐絮不畅,纤维品质和产量均下降。一、症状•症状有:1.黄色网纹型•2.凋萎型•3.矮缩型•4、紫红型•5、黄化型等类型。*各种症状的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是根、茎、叶柄的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或墨绿色。秋季多雨潮湿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及节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棉花枯萎病症状类型黄色网纹型凋萎型矮缩型健株急性萎蔫型黄化型缺紫红型症状二、病原*病原物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iumsp.vasinfectum],半知菌亚门镰孢属。1.形态*病菌产生三种类型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1.大型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小型分生孢子3.大型分生孢子梗4.大型分生孢子5.厚垣孢子2.生理*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或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呈绒毛状,菌落平贴伸展或成束状。在不同基质上的培养性状及色泽对镰孢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该菌在上述两种培养基及大米培养基上分别呈玫瑰色、淡紫色、白或紫或红色。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l0~33℃,最适温度为27~30℃。该菌在pH2.5~9.0下均可生长,但以pH3.5~5.3为最适。3.生理分化*以国际通用的亚洲棉、陆地棉、大豆、烟草、秋葵和紫花苜蓿等作物为鉴别寄主,国外鉴定出6个生理小种。我国根据来自不同棉区的9个代表菌系在国际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上的致病力差异,分为3个小种:3号小种局限于新疆棉区,8号小种分布在湖北江汉地区及江苏局部棉区,这两个小种的致病力弱,7号小种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棉区,为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4.寄主范围*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能危害棉花、秋葵和决明外,人工接种时尚能感染玉米、高梁、大麦、元麦、小麦、番茄、辣椒、牛角椒、茄子、黄瓜、笋瓜、向日葵、甘薯、花生、豇豆、赤豆、扁豆、豌豆、大豆,烟草、红麻、怪麻、芝麻和蕻菜等40余种植物及香附、野茄、刺蓟和苍耳等棉田杂草,显症或无症带菌。5.致病机理目前对棉花枯萎病株凋萎原因的解释不一,主要有两种假说:堵塞假说病菌菌丝体在导管内大量繁殖,堵塞棉株茎部木质部导管,成为水分在棉株体内运转的机械障碍,同时,病菌分泌甲基脂酶降解导管内壁的果胶物质,导致导管中的树胶和凝胶体聚集,增加导管的充塞度。毒素假说病菌代谢过程中产生镰刀菌酸等毒素,导致植物细胞中毒死亡而致萎。镰刀菌酸可破坏寄主细胞原生质膜的透性,引起植物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降低细胞的吸水及保水能力,另一方面,病菌侵染木质部后,棉株体内多元酚氧化,导致导管及其周围组织变黑。三、病害循环*越冬:棉花枯萎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棉籽、病残体(包括棉籽壳、饼)、土壤和未腐熟的土杂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其中带菌土壤尤为重要。棉籽外部短绒带菌率高于种壳和内部种胚带菌率。此外,田间其他感病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源。枯萎病虽有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侵入:病菌主要从根梢及土壤线虫等造成的伤口侵入,从伤口侵入者,致病率更高。*传播:病菌主要靠流水、农事操作及地下害虫的活动在田间传播蔓延,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四、发病条件*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流行除与病菌的生理小种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土壤线虫的危害和耕作栽培措施等有密切关系。1.气候条件在病菌存在的前提下,气温是影响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气温为20~28℃时发病严重,气温高于28℃则对病害发展不利。2.耕作栽培连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累积大量病菌,病情逐年加重。3.棉花种与品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中棉抗病性最强,陆地棉中度感病,木棉和海岛棉高度感病。4.土壤线虫土壤线虫危害重的棉田发病重于一般棉田。五、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防治应采取“保护无病区、铲除零星病株、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及合理轮作的策略。1.把好种子关、保护无病区(1)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2)多菌灵胶悬剂浸种2.铲除零星病株、控制轻病区3.种植抗病品种、压缩重病区4.轮作倒茬5.加强栽培管理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wiltofcotton*棉花黄萎病为我国B类植物检疫性病害;该病于该病近年采在我国扩展蔓延较快,现各主要植棉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南方棉区,且多数病区均与棉花枯萎病混生。受害植株叶片枯萎、蕾铃脱落、棉铃变小,一般减产20%~60%,同时,纤维品质也受到影响,表现为纤维缩短,强度降低,等级下降.一、症状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病,开花结铃期达高峰.症状主要有如下类型:普通型落叶型棉花黄萎病症状病株病叶初期症状病叶中后期症状二、病原*病原物为大丽轮枝孢(VerticilliumdahliaeKleb.)和黑白轮枝孢(V.albo-atrumReinkeet.Berth。),半知菌亚门轮枝孢属。我国棉区分布的是大丽轮枝孢。1.形态与生理大丽花轮枝孢在培养基上先长白色菌丝,后形成大量黑色、近球形微菌核。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一般海轮有3~5个小枝,多时可达7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卵圆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2.5℃,在30℃下,尚能缓慢生长,最
本文标题:第五章 棉花病害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2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