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专题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教学目的: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和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终极目标与现今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不一致现象;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布置检查作业。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导入新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导入新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首先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有益成果,但也走过了一些弯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基本问题。我们的教训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经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牢牢抵抗“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巨大冲击,朝气蓬勃、昂首阔步地走向21世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新思维。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也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思考、新的理论。这些结合中国实际又对社会主义做出科学定位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一)、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在。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1、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认识是一个过程)。2、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1、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一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缺少满意的回答。这影响了人们的信念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均与此有关。而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思考问题:你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你向往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视频:《什么是社会主义》时间:8’17”《乌托邦》1516年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描述了未来“最完美的国家制度”。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发展、脱离社会的物质基础,主张抽象的“公平”、“合理”。《太阳城》1623年描述了充满阳光和温暖的理想国家。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由全社会直接占有;按劳分配;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认识根源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一些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我国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经济方面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搞“一大二公”阻碍生产力发展发生问题而受抵制被误认为资产阶级的反抗,而强调阶级斗争逻辑结论总结:对这个问题过去为什么没有搞清楚?第一、教条式的理解。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第二、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第三、我国长期小生产统治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例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这种观念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公平观。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条件。小结:2、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在犹疑与困惑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有两个逻辑起点:第一,“文革”的教训促使人们在思考——搞了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还吃不饱饭?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初期政策的调整也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困惑——新政策是社会主义的吗?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实行这些新的经济政策同过去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和想法完全不同,仿佛是在从社会主义阵地上向后撤退。改革开放的实践与传统观念冲突,逼迫人们回答: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必须从理论上对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性作出科学的说明。总结: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到后来的第一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者,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中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础。而从根本上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因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略讲)(1980-1992历时12年)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A、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姓“社”姓“资”的困扰,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到我们面前。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并提出压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农民收入。一九八○年五月会见几内亚总统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初期,在总结“文革”教训时将“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排除在社会主义之外,提出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经验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B、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社会主义的原则。1984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改革产生两种评论:一是会放弃社会主义;二是不会放弃社会主义。争论的原因在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断。这是马恩列斯毛没有讲过的。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针对“改革是否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疑问邓小平说“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8月)回答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提问“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这已具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C、1992年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两种体制并存,传统的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双重体制摩擦,漏洞增多、效益低下、结构恶化、腐败增多。这时呼唤理论的突破,打破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观点。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过程199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0年12月)在谈到沿海帮助内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谈到计划与市场问题时,全面、深刻、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2月)(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邓小平1993邓小平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他指出,我们发展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归人民所有,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并没有抛弃“基本特征”)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关注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他看到了这一现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一个根本目标、两个保证”所构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手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B: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有些同学可能感到疑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在社会上,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怎样看待我们目前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既然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那么岂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还能叫社会主义社会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那么问题来了:小组合作项目5谈谈对目前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并说明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和政府采取的缓解措施。我国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富裕和贫穷,是当代中国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首先贫富分化的主要表现地区之间东、中、西部人均GDP的差距是2.6:1.3:1城乡之间按统计数字是3.2:1。考虑到福利补贴等,则达到5:1,甚至6:1行业之间最高与最低收入行业由1978年的1.38倍扩大到现在的7.5倍以上个人之间目前大概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区域差异(一个国家,四个世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报告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现实百态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惯用的判断国民收入差距程度的一个指标,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发明。如右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为人口百分比,纵坐标为收入百分比,斜线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曲线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斜线和曲线之间的面积A与斜线下部的全部面积(A+B)的比值被称为基尼系数。一般地说,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差距也越小。反之,弧度越大,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差距也越大。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越趋向于0,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越趋向于1,说明贫富差距越大。0.4以上为差距
本文标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55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