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3-18日晚会议文稿――中世纪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关系紧密,中世纪的哲学就是宗教哲学。具体划分(一)教父哲学(2到5世纪左右)(二)经院哲学(9到14世纪左右)1.教父哲学(结合基督教的起源而谈)1)基督教发展:起源于犹太教——最早是罗马奴隶和下层人民信奉的神秘教派之一——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变——教义的改变——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犹太教的教义有:上帝是世纪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会派救世主弥赛亚来拯救世人。而基督教是非常信封弥赛亚,他们认为弥赛亚确实存在。此外,基督教认为受苦人民都可以得到弥赛亚的拯救。也就是说,基督教不像犹太教那样具有排他性和民族性,它具有国际性。基督教今天有很多的教派,他们都信封救世主耶稣基督。最早的基督教就是天主教,天主的译文就是“普遍的”。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因为它起源于犹太教,所以早期的主要教义也都是犹太教的,所以早期并不具有普遍性。直到圣保罗①,基督教的大门才对世界开放。①圣保罗(前5—67)提出,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人愿意接受耶稣为神和救世主,基督教的大门就向他开放。除了这一点之外,基督教的兴起还与当时的社会精神情况②有关。②3世纪和4世纪基督教只是罗马众多的神秘教派之一。称为神秘教派是因为它们承诺信徒和天神能够神秘地结合,这样个人就可以得到解放。当时罗马传统的神明包围的社会的、团体的集体的利益,而神秘教派们只在解决个人的疾苦、满足个人的愿望。这就得到了穷苦人民的支持。3、4世纪时,城里的穷人都信奉神秘教派,富人们眼见理性宇宙、理想共和国离自己渐渐远去,所以也都纷纷转投神秘教派。最终带来一种缓慢而根本的转变:对现实的兴趣渐渐消失,转而关心来世生活。基于上述①②基督教就有了广泛的信仰者,其中就有一些比较富裕的人,他们一方面不满于贵族的统治,但是他们又不希望发展战争,所以这种两面性一方面使他们投入宗教,获得精神安慰;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宗教教义的改变。(教义变化:宣扬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有强烈的仇恨——后来,“甘心忍受苦难”“贫穷是美德”;早期宣扬幸福的理想社会,人人平等、民主——后来,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宗教仪式中的高低位次等)他们主要是为基督教提供经济上的支撑。教父主要是思想上的支撑。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基督教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宗教组织,有自己的教义,而非只接受原有的犹太教教义。最终成为罗马的国教,是和君士坦丁大帝③分不开的。③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受到罗马帝国的镇压,在戴克里先大帝在4世纪初进行了最严厉也是最后一次的整肃。但是还是失败。313年君士坦丁继位,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承认基督教。这部分是因为他受信奉基督教的母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受到神启。(梦到十字架,之后取得大捷)所以,基督教在4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公元300年时基督教还是少数宗教,但是到了400年,它已经壮大为地中海地区最为重要的教派了。这一百年也是教父哲学兴盛④的时期。④教父哲学(结合与古典文化的关系)a.代表人物:查士丁(100-165)第一个提出“基督教哲学”这一概念,并认为基督教哲学是最高的哲学,一切哲学都是指向基督教哲学的。查士丁还是承认基督教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两者的渊源关系和统一性。但是到了德尔图良,他是彻底地于古希腊哲学划界。德尔图良(145-220):信仰是超越理性的。“正因其荒谬,所以我才相信”。德尔图良的时代,基督教是排斥一切哲学和理性的,希腊哲学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鼎盛时期三位基督教学者:安布罗斯(339-397),罗姆(340-420),奥古斯丁(354-430)b.主要内容:论证了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报应说和天启说2)教父是具有基督教信仰以及拥有古希腊哲学思想的人,他们的主要贡献就是:通过教义之争、教义的修订来统一教义。所起作用:承上启下(说服统治阶级接受基督教,安抚或者说蛊惑人民信封基督教)2.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11至14世纪繁荣起来,主要是由于这期间三大文明的交融的成果,即伊斯兰文明、拜占庭文明(东罗马帝国)和西欧基督教哲学。为什么三大文明会在此时期交融,从6——10时期的西方说起。1)6——10世纪的西方罗马帝国在戴克里先大帝和君士坦丁大帝时期(3、4世纪)曾进行过行政区域的划分,将经济、文化、地理防御较好的东部和较差的西部区分,从而也就出现之后的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之分。此外,在早期,基督教内部也有宗派教义之争,这些争论在某程度上和帝国的区域划分吻合。西罗马帝国的基督徒通常服从的是罗马教皇,罗马教皇声称对全体信徒拥有权威,所以信徒便用“天主的”来形同自己的信仰,也即“普遍的、全体的”。东部则听从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他们经过发展,后立名“东正”(东方正统的意思)。这也就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来源。6、7世纪——基督教继续普及——修道院制度建立起来罗马帝国一直遭受外族的入侵,五世纪末西罗马帝国沦落。在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是部落王国。这些蛮族人的文化水平还处于原始阶段,所以他们还依靠古罗马的僧侣,因为他们是当时唯一掌握文化知识的人群。所以,用一个不是特别准确的词语来说在6、7世纪,政教分离。蛮族的贵族掌握着土地和世俗事务,而精神领域则交给僧侣们来负责。此时期西罗马帝国大致可以说是四分天下,有几个大的王国西北的是苏格兰、包括爱尔兰在内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西南边的是西哥特王国(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后文还会出现)、北边的是墨洛温诸王国,东南是伦巴底王国在西哥特王国主要是进行了改宗,也就是6、7世纪,这个地方普遍的天主教信仰建立起来。在北方就是修道院制度的兴起,这与一个人物——圣本笃⑤有密切的关系。⑤圣本笃(480——550)被称为“西方修道院制度之父”。他的伟大贡献是将一些人的思想结合起来,写成《圣本笃会规》,《会规》之后传遍地方的基督教世界。它产生的不是一个庞大的等级制组织,而是一群相互之间独立自治却拥有同一生活方式的修道院。从这个角度说,早期的修道院和现代的学院以及大学之间有相似之处,每个机构都相互独立却享有同一个目的,也即:行政分立、目标一致。此时期的特点是:地方自治。因为地域辽阔,战争不断,所以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但是农村和城市又有不同:农村——贵族(领主)在农村,贵族统治着自己拥有的土地,贵族就是领主。城市——主教。城市人民在宗教上接受主教领导,且主教保证人民应有的权利。此阶段哲学发展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大成就,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就是修道院制度的建立。修道院是6、7世纪以及之后几百年间欧洲的学术中心,直到11、12世纪,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才占主要位置。此阶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中心是西北的英格兰。七世纪爱尔兰和圣本笃的两种修道传统交融,发生了一次文化复兴。“诺森比亚复兴”。到了8世纪,中心转移到了查理曼大地统治下的法兰克的北部。b.8、9、10世纪——查理曼大帝——三分天下——奥托大帝八世纪早期,西哥特被穆斯林攻占,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此时期在墨洛温诸王国和伦巴第王国的大部分土地上兴起了一个王国:加洛林帝国。加洛林帝国一个有影响的皇帝就是查理曼大帝(768-814在位)。查理曼大帝的贡献a.第一个欧洲:许多历史学家一致同意将查理曼的成就定性为“第一个欧洲”。他开拓疆土,且统一文化。高卢—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蛮族传统混合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文化。b.基督教世界的梦想-文化复兴——政教合一查理曼大帝非常虔诚,他推动了一次基督教文化复兴。他将欧洲各地的学者汇集到亚深。这些学者齐心协力地振兴了基督教社会。还普及教育,规定“必须建立学校,以便儿童学会阅读”。有些学校为不愿以宗教为职业的学生提供了教育。查理曼大帝死后,虽然加洛林王朝逐渐衰落但是学术复兴依然进行。9世纪修道院的学者大都致力于将现存的知识编纂成百科全书式的形式。此时期一个著名的人物是爱留根纳。查理曼大帝死后,加洛林王朝衰落,内部分裂和外族入侵,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是:英格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西法兰克是自治的公国和伯爵领地;东法兰克(日耳曼诸国)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下方的亚平宁半岛(原为伦巴底王国,后文还会出现)则是一些强有力的城邦。只重点讲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东法兰克(右边的大圆)9世纪末10世纪初,分分合合之后,东法兰克统一,一个日耳曼人王朝开始了——萨克森王国——奥托大帝——政教合一——学术发展奥托大帝继承查理曼的梦想,他推动基督教的发展,鼓励学术发展。此时期的文化学术中心仍旧是修道院。10世纪末,也就是1000年左右,经过了战争,欧洲终于有了短暂的安宁,各个国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发展。后来的几百年,即1000-1300年是欧洲社会大变迁的时期,也成为中世纪中期。经院哲学就是在这几个时期孕育和兴盛起来。2.经院哲学中世纪中期的欧洲,战争减少,商业开始复兴;农业技术革新导致人口增加;爱尔兰以及查理曼大帝和奥托大帝以来的文化复兴的源流一直存在,教育慢慢普及,识字率逐渐提高。修道院的发展促进了教皇的地位的提升。在经济方面,11、12世纪农业技术革新带来农业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贸易发展——商业发展,这就导致13世纪农业发展停滞了,但是贸易和工业已经兴起,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世俗力量增大。在宗教方面,经过9、10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教区。教区是由当地教堂和牧师完成宗教事务的地区。教区由主教掌握。文化方面,11、12世纪教区学校和市立学校已经取代修道院成为文化学术中心。潜在的矛盾:世俗皇帝和贵族、市民阶层和教皇。这其中教区是连接点,因为在11世纪宗教改革之前,牧师可以结婚,所以他就和市民有关联,同时基于之前的政教合一,主教、牧师的认定也与皇帝和贵族有关。这就导致了之后11、12、13世纪的发展。11世纪——政教分离——宗教改革——教皇权力增加两大扩张——文化的交融教皇权力增加:11世纪初,世俗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承继之前查理曼和奥托),政教合一带来了主教任命上的矛盾。贵族和一些地方主教勾结,造成了教会内部的腐败。教皇自身也免不了世俗的影响,教皇之位沦入罗马贵族的手中,成为几个家族争来争去的奖品。104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任命利奥九世为教皇。利奥九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反教会腐败运动。格利高历vs亨利四世改革中有激进派,激进派的改革致力于对耶稣的纯粹的虔诚,这是11世纪后半期的潮流。激进派里最著名的就是希尔德布兰特(1020—1085),他是格里高历七世⑥。1056年世俗皇帝亨利三世去世,这给了激进派一个好机会肃清内部世俗控制。到了1072年,新皇帝亨利四世即位,他想任命自己的人为主教——世俗授职之争⑥格里高历七世改革a.规范教皇选举,坚定排除皇帝的影响b.禁欲主义写进教义,禁止教士结婚。c.教皇控制整个教会体系结局:在此过程中,格里高历七世将亨利四世逐出教会,并废除他的皇位,这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它极大的影响了世俗皇帝的权威。之后亨利为了保王位,请求教皇原谅,但这只是政治骗术,之后两方的分歧一直存在。直到1122年的协定才平息。当时已经是亨利五世,皇帝愿意放弃俗世授职,但保留参与权力。不同于11世纪初,到了11世纪末教皇的权力已经是大大提升了。12世纪时,教皇开始对全欧洲的主教和其他教士阶层拥有控制权。此时期教区系统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地区。此时的宗教强调上帝普遍的仁爱,而不是他的怒火,因此在世俗信仰和修道院改革中都起到了激励作用。同时,这种宗教热情甚至是狂热,使得他们慢慢开始不能容忍其他信仰的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11实际的扩张。两大扩张:11世纪气候温和、农业技术革新带来了农业的发展。农作物产量的增加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化。农民、贵族以及商人的数量都增加了。贵族的子嗣没有多的土地可以继承,农民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种,更多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财富和贸易,这些都推动了11世纪中的扩张。a.这里有必要对世俗社会构成进行划分:贵族:拥有土地。骑士⑦:是扩张的主要依靠力量。8世纪,一项技术上的进步——马镫的使用,使得骑兵取代步兵成为战略重点,同时催生一种新的“全职”士兵阶层——职业骑兵,也就是骑士。需要骑兵的富人(贵族,也即领主)支持、保护并分给他
本文标题:3-18日晚会议文稿――中世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8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