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我治好了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1)
中药在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近年来中医中药以毒副作用小等优势,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本病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从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情况看,首先是对风湿性关节炎病机认识不深入、不统一,诊断不明确、不具体,“痹证”论治组方,尽管各有特点,但重复性差。在临床中,由于对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的控制需要较长时间,常使患者不坚持,治疗半途而废影响疗效。现在医学对风湿性关节炎治愈有不同认识:少数患者在短期发作后可以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大多数患者则出现发作与缓解的交替过程并出现轻重不等的关节畸形和功能受损,因为此时关节尚有可逆性的可能,待至关节软骨受到破坏时则往往是不可逆的。中医将本病辨证分为风湿偏寒、风湿化热、肾虚瘀阻、三型。其治疗不外乎补肾调卫、散寒、强筋壮骨,化瘀通络。有些学者也有分为风、寒、湿、热、瘀、痰、肝肾不足和气血亏损八种证型而进行配方治疗的,这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风湿性关节炎虽以风湿性多见,但不可一概以祛风散寒除湿温燥之法治之,柔润养阴之法亦是治疗之法。第一、风寒湿痹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展伸不利,恶风畏寒,得热痛减,遇冷痛增。舌苔薄白或白腻。风寒湿痹又有行痹、痛痹及着痹之分。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肢体关节多呈窜痛,痛处游走不定。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肢体关节痛剧,痛有定处,喜热怕冷。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肢体关节肿胀,痛处固定,肌肤麻木、沉重。中医治疗法则:散寒、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第二、风湿热痹症状肌肉筋骨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甚者痛不可及,得冷稍舒,或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等全身表现,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中医治疗法则:清热、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中医辨证为风湿在表者。适用发病初起微热第三、其他证型症状一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而无局部冷热与皮色异常,亦无喜暖或怕冷等全身症状,则多属感受风湿之邪。中医治疗法则:以散风除湿为主。症状二:若病人肌肉筋骨关节肿痛,怕冷亦怕热,关节局部喜暖亦喜凉,多为寒热错杂淤血阻络。治则:散寒清热、通经活络。症状三: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气血两虚,可见面色萎黄、乏力气短、自汗心悸、食少便溏。治则:益气养血。症状四:若风寒湿痹病人兼有肝肾亏虚,可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健忘尿频、关节强直畸形或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阳痿遗精;偏阴虚者,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盗汗;偏阳虚者,形寒肢冷。治则:补养肝肾、强壮筋骨。中医(医生开方)在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辨证论治:应首先整体地观察风湿热全病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病情,结合中医理论系统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风热病邪,温毒上受,属中医“温病”范畴。游走性身痛,关节痛属“行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湿热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属“风寒湿痹”或“瘀血痹”;心脏炎则属“心痹”。因此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应机动灵活,勿执一端,根据“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风湿热总的治疗大法仍以清热补气为主线,再根据其病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病因病机分别论治,或兼以疏风,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湿,或兼以散寒,或兼以凉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阴,或兼以养血,或多法合而施之。风湿病初起往往有急性风湿热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常侵犯心脏和关节部位。这种病在发病之前均有二周左右时间患有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呈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而后才出现心脏和关节部位的风湿性改变。自己最先看到的是皮肤的改变,如发现四肢和躯干有环形红斑,初起时较小,以后迅速向周围扩大而中心消退,周边稍隆起。这种红斑压之退色,不痒不痛。也有时会发现肘部、膝关节附近出现皮下结节,其大小、数目不等,触之较硬,但不痛。自己发现红斑或结节时,对早期发现风湿热有好处,能及时得到治疗。病人另一症状就是发热和关节痛,大部分病人会有发热(多以轻度或中度发热,反反复复,不易消退),同时又会出现关节痛,常有膝、肘、肩、腕、髋等大关节痛,这种关节痛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游走性,即今天这个关节痛,过几天又出现另一个关节痛,有时再回到原来的关节处,且疼痛不定,不是始终固定在一个关节痛,这与风湿性关节炎和一般的骨关节疾病不同。另一个特点是关节肿痛之后,能恢复如初,没有后遗症。风湿热的最大危害是侵犯心脏,引起心肌、心内膜、心瓣膜的风湿性病理损害,既使心肌炎治好了,心脏的损害也不能恢复,留有后遗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①风热痹:主症:风热侵袭,温邪上受,发病多急骤易变,初期多见发热,咽喉肿痛,口干口渴等风热上攻症状;继而出现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呈现红,肿,热,痛及伴见全身发热或湿热蒸腾胶着之象,其热偏盛者,关节红肿疼痛,灼热感明显,发热亦甚,皮肤可见红斑,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滑数,其风偏盛者,肌肉关节呈游走性疼痛,或汗出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风通络。临床体会:本证属风湿热初起,由于风热之邪上犯,起病急,变化快,热势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现皮肤红斑及关节红肿热痛诸症,并可能有败血症出现,此期若能正确及时的治疗,是遏止病情发展与转化的关键所在,处理得当,可以治愈或减轻关节及心脏的受累,故临床应特别警惕,不可拘泥于一法,处方遣药还应注意不能纯用寒凉,易致寒闭邪热,透达之品不可不备。②湿热痹:主症:身热不扬,周身困重,肢节烦痛或红肿疼痛,或风湿结节,皮下硬痛,或红疹融合成不规则斑块,或有身肿,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法:化湿清热,宣通经络。临床体会:湿为阴邪,积而为水,聚而成饮,凝而为痰,流注关节,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化热损伤关节,脏腑,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其治首当调理脏腑气机,灵活运用温,燥,化,宣,通,渗等治湿大法,或多法合用,上,中,下三焦同治,宣上,运中,渗下并施,并以中焦为重点,对脏腑气机要顾护到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开阖及三焦之气化。③寒湿热痹:主症:体内蕴热,复感风寒湿邪,致热痹兼挟寒湿,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兼见有恶风畏冷,得温则舒,关节晨僵,活动后减轻,舌质红,苔白或黄白相间,脉弦紧或滑数。治法:化湿清热,祛风散寒。临床体会:病虽属风寒湿热错杂为患,但仍有个偏盛或并重问题;以何为主,治亦有所侧重,寒温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辅,清开导引,审时度势,择善而取之。④痰瘀热痹:主症:关节肿胀疼痛,肌肤发热,经久不愈;或关节变形,活动不利;或皮下结节,红斑色紫暗,舌质色暗,有齿痕,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而黏腻,脉多弦滑数。治法:化痰清热,祛瘀通络。临床体会:湿凝成痰,病邪入络成瘀,形成痰瘀相结,是本证之关键,化痰与消瘀联合应用,是其大法,虽有热邪,佐以凉血散血,宣透痹阻之品,且不可过用寒凉,免治瘀反瘀,慎之。⑤阴虚热痹:主症:低热,午后潮热,倦怠乏力,口干口渴,鼻出血,心悸,烦躁,关节肌肉肿胀灼热疼痛,脉细数,舌质鲜红,少苔。治法:养阴清热,通经活络。临床体会:风湿热至阴虚阳热偏盛阶段,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盛伤津所致,此时心阴损伤亦重,是顾护的重点,须时刻注意因心肌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如心慌,胸闷痛,短气等,并可能因营血热盛而有出血倾向,近年来由于过量不当的应用激素,临床可见外浮肿,内阴伤的体征,调治十分棘手。⑥血虚热痹:主症:面色萎白无华,头晕,心慌,乏力,气短,低热,关节肿痛但不明显,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治法:补血活血,养阴清热。临床体会:久病伤气耗血,血虚必有气虚,补血时勿忘补气,补气不可伤阴,养阴不可滞腻脾胃,补养不可碍邪外透。⑦营热心痹:主症:持续低热或中度发热,昼轻夜重,身热早凉,汗多;心悸,心前区不适,闷痛或灼痛;皮肤红斑,皮下结节,或有眼巩膜充血及鼻腔出血;甚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浮肿等症;舌质红或暗红,舌苔白厚或黄白相间,脉滑数或细数或疾或结代。治法:清营解毒,救心开痹。临床体会:本症候相当于风湿热急性阶段出现的心肌炎,其致病之因是湿毒,病理产物是痰瘀,结果是心脏器质性损害,一旦罹患常伴随终生,故此阶段的治疗,对病情的预后与转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临床观察,湿蕴化毒,致血分有热属实,邪热耗气易虚,虚实夹杂,病程冗长难愈,由于气虚卫气不固,又极易感邪而病情反复,治疗常攻补兼施,对部分住院病人,当前使用的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发点和愿望是良好的,但由于过量的输液及对激素的使用不当,往往事与愿违,致病情更加复杂化,临床仍主张解热镇痛加抗生素加中医药辨证论治,争取获得良效。其他辅助性治疗:其他辅助性药物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治疗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的辅助性药。其它物理性治疗: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也提倡内服汤剂,外用药洗,内外共治,取效快捷。因局部熏洗,可使药性自外而内,从毛孔而入腾理,通经贯络,攻散提透,局部之邪去而内脏之正不伤,辅助内服之剂以驱风、寒、湿邪,疏通气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常见误区之一:有些人尚试过各种办法后感觉风湿治疗效果非常的少,就误以为风湿是一种不治之症的疾病,这个时候患者的思想包袱会非常的沉重,有的甚至对治疗不再抱有信心。在治疗的时候也不配合,最后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间,使得疾病进一步恶化。风湿虽然难治,但是绝不是绝症,以现在的医术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关键是患者必须积极对待,配合医生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疾病康复有很大帮助。常见误区之二:很多患者忽略了风湿病的危害,认为风湿病、腰腿疼痛、等对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认为风湿病不是很严重的疾病,往往自行买点止痛药了事。其实患者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在早期的时候不治疗,等到病情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患者残疾。常见误区之三:在风湿病治疗过程中过多依赖激素治疗,其实激素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风湿病患者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风湿病患者适用。因为过多依赖激素治疗,有诸多毒副作用,比如发胖等。如果患者长期应用激素,还会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等,一旦停药。症状会从新出现,病情加重,最后甚至有生命危险。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和致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不但能把握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性质,而且还可充分考虑患者体质、心理等因索,坚持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原则。这样不仅不干扰人体正常生理过程,还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体自身功能,改善代谢水平,提高免疫力,防止病变向多系统、多脏器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取得较好的疗效还是可能的。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也从单纯的疗效及抗炎、镇痛研究,发展到免疫机制调节等的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大多有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对于这样的患者只单纯以药物治疗,疗程较其他患者缓慢。辅以心理开导、信心树立,则能事半功倍,身心同调:畅达情志、劳逸结合。常见误区之四:患者乱吃消炎止痛药也是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常见的一大误区。关节受到损伤或感染细菌时,身体内的“维和警察”――白细胞会即刻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赶赴“案发现场”,捉拿引起发炎的罪魁祸首,阻止关节感染,白细胞增多,和“罪犯”进行搏斗,这就是发炎。应用消炎止痛药时,其原理不是直接杀死细菌,而是通过破坏白细胞到达的介质,减少白细胞。表面上看起来,炎症是没有了,但细菌毫发无伤,只会躲在一边“偷笑”。消炎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好坏细胞一律阻止并杀死,常吃消炎止痛药久之会造成肾损害,影响消化道运行。更糟糕的是,有些患者把止痛药等同于消炎止痛药,只要关节痛,就吃吗啡缓释片、曲马多、可待因等止痛药,虽然当时好像不痛了,可是炎症在继续,关节破坏在加剧,滥吃止痛药还可能导致上瘾。治疗关节病的消炎止痛药有很多,每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不一样,到底应怎么吃,我建议你不要吃消炎止痛药,如一定要吃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事实上,即使是同一种药,不同人吃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些患者性子很急,关节一痛立马吃药,吃完没多久觉得不能立竿见影,马上再换一种,或者干脆几种药一起吃。可能痛是止住了,但到底是哪种药起的作用,自己都“蒙查查”,下次犯病了,还是抓一把胡乱吃。此外,几种消炎镇痛药一起吃,对胃肠的损害明显加剧。有研究显示,只用可的松(激素),14%服药者3个月后会发生胃壁侵蚀,而
本文标题:(2)我治好了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1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