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医务室2009年11月25日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儿童和体弱多病者。一、冬春季常见传染病•(1)水痘•(2)麻疹•(3)风疹•(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5)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6)肺炎/非典型肺炎•(7)活动性肺结核•(8)流行性腮腺炎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临床上的急性呼吸感染中有90~95%是由这群病毒引起的。特点:–传染源为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急–感染可发生在呼吸道任何水平–病后免疫力不牢固–同一病毒的反复感染,不同病毒引起同一疾病表现•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简称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包括甲、乙、丙3个型。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1997年“禽流感”H5N1•1977年“俄罗斯流感”H1N1•1968年“香港流感”H3N2•1957年“亚洲流感”H2N2•1933年第一次分离出人流感病毒•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1781&1830年H2N2型流感疫情从亚洲一直传遍俄罗斯•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常局部爆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或只引起人类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流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流感病毒的结构核心分节段的(-)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P)也具型特异性外层—脂质双层(源于宿主细胞膜)•被胰蛋白酶消化成二个多肽:HA1、HA2•HA的主要功能凝聚红细胞—血凝现象,鉴定病毒(定性)吸附宿主细胞—与受体结合具有抗原性—相应抗体中和病毒抑制血凝(定型)•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血凝素(Hemagglutinin,HA)•能水解红细胞表面的神经氨分子。是弱中和抗原•功能参与病毒释放促进病毒扩散具有抗原性—非中和抗体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流感病毒的分型与抗原变异分型•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乙型、丙型至今未发现亚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tigenic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转换(antigenicshift)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流行年代病毒亚型病毒株名H抗原N抗原1934~19461946~19571957~19681968年以后1977原甲型亚甲型亚洲甲型香港甲型亚甲型A/PR/8/34A/FM/1/47A/Singapore/1/57A/HongKong/1/68A/USSR/90/77H0H1H2H3H1N1N1N2N2N1甲型流感病毒在不同年代的表现抗原变化•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机理–在呼吸道柱状上皮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NA可降低细胞表面粘度,使细胞表面受体暴露,便于病毒侵袭•致病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流感病毒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与呼吸道粘膜柱状纤毛上皮细胞膜唾液酸受体结合;粘膜上皮细胞破坏、变性、脱落,粘膜充血、水肿;发病:鼻塞、咳嗽、流涕、咽痛;2~3天传染性最强;代谢产物入血: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飞沫1~2天潜伏期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胞性肺炎临床表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乏力、全身酸痛。。。。•病后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抗HA抗体:中和抗体,能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抗NA抗体:能限制病毒释放和扩散。•CTL:可杀伤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在促进受染机体的康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免疫性防治原则1.防:•空气流通;•每100m3空间用2~4ml乳酸10倍稀释加热熏蒸(食醋),消毒空气;•灭活或减毒(流行株)活疫苗→皮下注射或鼻腔喷雾•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金刚烷胺对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上有一定效果•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及预防继发细菌感染。•中药: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等在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方面有一定效果。2.治:第二节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一、冠状病毒•病毒呈球形,单股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刺突放射排列呈冠状(日冕状)•抵抗力弱,对理化因素敏感•细胞培养有CPE(人胚肾或肺)•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成人腹泻或胃肠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冠状病毒—普通感冒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二、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SCV,SARSVirus)SARSCORONAVIRUS(SARS-CoV,SCV,SARSVirus)截至2003年6月4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8402例,中国大陆和香港共7077例,加拿大216例,新加坡206例。SARS病原学的确立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市第一例原因不明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病例03年2月11日,卫生部向WHO通报4月8日,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月16日WHO根据CarloUrbani博士的建议,将这种原因不明的新疾病命名为SARS3月17日WHO以全球流感监测网为基础组建了“全球虚拟实验室”(Stohr’snetworklabs,avirtuallab)3月28日,中国CDC和CDC正式加入研究网络Dr.CarloUrbani抵抗力1.在24℃条件下,在痰中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2.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浓度,在几分钟内,完全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病毒。3.病毒对温度敏感,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SARS患者•传播途径:飞沫呼吸道(不排除病人分泌物、粪便传播)•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也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潜伏期:2-10天–发病期:•初期:发热、头痛、关节痛、干咳、气短、X片肺部阴影•极期: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渗出、多器官衰竭、死亡、死亡率10%左右(有基础病40-50%)•恢复期:抗体产生,症状减轻、消失–抗体中和作用–细胞免疫–同时有免疫病理损伤,引起T、B死亡,造成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免疫性实验室诊断检测病毒及抗原:IFA检测病毒核酸:PCR检测抗体:ELISA严格隔离病人增强机体免疫力监测疫情疫苗接种氧疗、激素、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恢复期血清治疗防治原则第三节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传染性强,人群普遍容易感染,发病多以小儿为主,近年来大年龄组儿童发病有增多趋势。孕妇患麻疹后可引起早产及自发性流产并可增加胎儿的危险性。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常并发中耳炎、支气管炎、脑炎等,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储存宿主,麻疹病毒只能自然感染人和一些类人猿。麻疹的临床(1)•潜伏期10-12天•前驱期2-4天–高热–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Koplik氏斑,口腔粘膜斑)•初起时在第一臼齿对面的两侧颊粘膜上,该处粘膜充血,有0.1~1.0mm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所引起的红晕,形态小,数目少,在日光或日光灯下才容易查见,以后迅速增多,有时彼此融合,使斑点增大,弥散整个颊粘膜似鹅口疮。•多数病人在出疹后1~2d内即完全消失•口腔粘膜及粘膜下炎症引起的局部充血、渗出、细胞浸润、坏死及角化。麻疹的临床(2)•皮疹–前驱期2-4天开始出现。–出疹顺序:首先在耳后发际出现,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自上而下地逐渐散布全身,2~5d达高峰。–初为细小淡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随即增多,呈鲜红色,以后融合成暗红色、不规则或呈小片状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出齐达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可至40℃(故麻疹为热疹)。–持续5-6天。–消退次序与出疹次序相同,一般在退热后2~3d内全部退去,遗留浅褐色斑痕,再经1~2周开始完全消失。退疹时原皮疹部位有糠麸状细小脱屑。无并发症的麻疹病程,一般10天左右。预防控制传染源。如果发现自身或家人症状可疑,应当尽早到附近医院检查。如果发现麻疹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配合卫生防疫人员控制病情扩散和流行。如果家中有患儿,应该隔离到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的患儿隔离到出疹后10天)不要外出,以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预防•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并不太困难。麻疹病毒畏惧阳光和空气,病人的用具、衣物等在室外阳光下或流动的空气中保持30分钟以上即可使其失去活力,切断传播可能。用紫外线或一般消毒剂如84消毒液也能有效地杀灭麻疹病毒。•易感人群的保护主要是增强免疫力。孩子8个月时就应该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给孩子接种麻疹疫苗,18月龄~2周岁加强免疫,最好接种麻腮风疫苗,免疫持久性15~20年或终身免疫。风疹风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合并症少见。孕妇在孕早期感染风疹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各种先天缺陷,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流行病学•传染源: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人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流行特征:多在冬、春季节发病,l~5岁儿童多见,男女发病率均等。•母亲的抗体可保护6个月内婴儿不发病。广泛使用疫苗后发病率降低,发病年龄提高流行病学•流行特征:母亲孕期原发感染可导致胎儿宫内感,其发病率和致畸率与感染时的胎龄密切相关,以孕早期为最高;先天性风疹患儿在生后数月内仍有病毒排出,具有传染性。临床表现•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前驱期:较短,大多只有l~3天。有低热和卡他症状,多数较轻,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出疹期: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是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现,一般历时3天,出诊后脱皮极少。预防•隔离期为出疹后5日•采用风疹、麻腮风疫苗预防,效果肯定。注射疫苗后,98%易感者可获终身免疫。一般用于15个月至青春发育期之间的女性,未孕妇女证实抗体阴性而且能在接种后3个月内不怀孕者亦可使用。即使妊娠妇女不慎应用。亦很少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但如易感孕妇接触风疹后不愿或不能作治疗性流产,则应立即肌注免疫血清球蛋白20~30ml。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流行病学•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能从唾液中分离出病毒。有脑膜炎的可以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流行情况:世界性疾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也可发病。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腮肿期:1.腮腺肿痛(双侧腮腺肿大约占7
本文标题:冬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2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