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使至塞上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泼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诗“中有事画”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二句:写轻车出使,慰问塞上将士。单车,轻车简从。属国,典属国(秦汉官名)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居延,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此二句一本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译: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首联叙事————出使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这里是诗人自喻。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点出出使的季节——春天。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颔联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孤烟直: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长河:指黄河译: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颈联绘景——塞外风光: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萧关”二句:写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得知首将(护都)正在前线。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护都,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译: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用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刻石记功以返的典故,歌颂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精神,也显示出使臣对边关战事的关心。。)尾联叙事——战事繁忙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叙事抒情内心抑郁绘景塞外风光叙事战事繁忙情由事发出使边塞景由事终小结《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布置作业1熟练的背诵这首诗歌。2.《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泊秦淮》杜牧简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那么唐代还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写作背景: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朗读:《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雾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体会诗意:赏析诗歌。一、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这两句是写景,写了哪些景物?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2.“笼”是什么意思?(笼罩)3.“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4.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二、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小结:主题:此诗写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1、诗中运用的形象的动词描绘了一幅迷茫、冷落景色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表达作者感受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描绘出声音的一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表达诗人关心国家命运而无比忧愤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5、暗示晚唐国事衰颓,统治者还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6、诗中冷静地揭示历史教训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诗中运用讽刺手法,表达深沉的悲痛,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8、诗中互文见义,描写出秦淮河两岸空冷寂寞情调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9、诗人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借以表达自己深沉的忧郁之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0、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11、诗中借叙事斥责统治者腐化堕落,不顾国家安危,以醉生梦死的生活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2、于情景交融中表现晚唐时代气氛,借对历史的思考,表现对现实深刻忧虑的两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无题》李商隐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2、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3、体会诗歌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春风凋谢方、始:才早起时对镜梳妆改:指容颜变得憔悴替、帮理解诗意首联,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全诗从头至尾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从相见离别到相思盼望,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缠绵的深情。哪一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译:相见本已艰难,离别更是令人难受,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谢,让人更加伤感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后者为“难舍、难受”,道出离别之苦。作品赏析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3、抒发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译: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1、品析“丝”的妙处。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作品赏析2、“春蚕”“蜡炬”在这里仅仅是实写两种实物吗?如果不是,作者又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形象贴切,含意隽永。3、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意思?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译:早起对镜梳妆,担心鬓发变白、容颜憔悴,忧虑青春年华易逝。所爱之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踟蹰苦吟吧!此联是从谁的角度出发的?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虚写。推己及人,设想爱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表现恋人双方的苦苦思念。从“应”字可见,“应”是忖度、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难以知道你的音讯。希望有青鸟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传递消息。1、这一句中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典故1:相见很难(可望而不可及);典故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体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本诗以深挚的感情,含蓄
本文标题:使至塞上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3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