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第三节动态管理原理第四节管理效益原理教学目的本章从管理学角度重点讲解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动态管理原理、管理效益原理;要求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一、人本管理的概念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要是人,或是人们构成的集体、组织、单位,所以管理必须以人为主体,做好人的工作,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管理三要素紧密配合,就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配合。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用动力来推动管理,这就是由人本原理引申出来的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二、行为原理行为,通常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规律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54年在他的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假设每个人都具有5种需要层次,即:生理需要饮、食、栖身、性和其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一个人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如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上述5种需要是从低到高排列的。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通常,“需要”也可分为物质需要、尊重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人的需要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中,原先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对于一个人来说,往往同时有许多种需要,但其中必有一种最强烈的需要,这种最强烈的需要通常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图世界观与人的行为↑最强烈的愿望→动机→行为世界观管理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要后,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全局利益,区分哪些需要是正当的、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正当的、不合理的,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工作或其他方法,使人们将个人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个人需要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需要的调节作用。例如,我国农村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以后,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纷纷拆旧屋、占耕地盖新房。管理者的责任一方面要满足农民的正当需要;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宣传教育、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改变农民占用耕地盖房的意向,或控制人们大量占用耕地盖房的行为,将房屋尽量建在荒地、劣地、旧宅基地上,以缓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生产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一般来说,目标是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但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为诱因。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机的强度常随需要的变化和诱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捕捉人们的优势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三、动力原理物质运动要有动力。管理活动要达到预定目标,也需要有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动力通常分为三种: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竞争动力1、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劳动都需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物质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可以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潜力,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物质动力首先来自于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以及对物质、金钱、财产等的占有愿望。当人们渴望得到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时,如对基本的食物,住房的需要,物质性激励作用是巨大的。通常,当人们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后,物质性财富增长所起的激励作用的边际增长率就会呈递减现象,当然物质贪婪者除外,也就是说,在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每增加一份物质财富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小于基本需要未满足前每增加一份物质财富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所以,物质动力不是万能的,还要重视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作用。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它表现为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爱、友谊、社会尊重的渴望,对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接受困难挑战、取得高成就的愿望等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进程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意识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正如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它为人们的行动预先提出目标和计划,指导人们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管理工作,要依据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精神鼓励和日常思想工作,使人们自觉地确定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目的,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运用精神动力实现管理目标。3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如工作条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绩效等方面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竞争各方面能够产生催人奋进的动力,通过动力工作、科技创新,达到预定管理目标。不公平的竞争,往往会起消极作用。作为管理者,要正确运用上述三种动力开展激励工作。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1964年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所以激励是个人寄托在一个目标的预期价值与他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看法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式中,激励力是指一个人受到激励的强度;预期价值是指这个人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期望概率是指这个人认为通过特定活动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假若某人对实现目标不感兴趣,则期望概率为零,也就不会激励一个人去实现目标。只有当预期价值和期望概率都高时,才会有强大的激励力。期望理论强调,要了解个人目标,以及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关系。假若某个人努力工作是期望得到升职,但奖励的却是奖金或是表扬,这样的奖励就不能产生动力,因此,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一、系统管理的概念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管理系统本身的共性和特性。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目的性:每个系统,包括母系统和子系统,都需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就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母系统应有明确的总目标,母系统中各子系统都应为了完成母系统的总目标而协同工作,完成自己的分目标。因此,目标管理能够有效地协调各子系统的分目标,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母系统的总目标。整体性:一个系统至少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一个可控的整体动态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使部分服从整体,又使整体照顾部分。层次性:凡是系统都有结构,结构都是有序的。系统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层次性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例如系统本身就有子系统、大系统、特大系统……之分。子系统和大系统是相对的,对于全国土地管理系统来讲,省级土地管理系统是子系统,但对于省内各县级土地管理系统来说,省级土地管理系统则是大系统。系统的层次是否清楚,直接影响系统间运动的效率高低。系统的层次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低级层次是高级层次的基础,高级层次中仍保留有低层次的基本属性,但这些属性在高级层次中属于次要地位,高级层次具有低级层次所不具备的更为复杂的属性,这就是系统层次态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各层次之间,要职责分明。上一层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然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解决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领导的功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二、整分合原理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只有充分了解系统整体及其运动规律,才能有职责分明的分工,才能构成现代有序的系统,没有分工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因此,整体观点是前提,分工是关键。但分工后往往会造成诸如不协调等问题,所以还必须加强组织管理,使各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发展,这就是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合理的分工要遵循能级对应的原理,能是作功的本领。能量既有大小,就可以分级。各级管理岗位有着不同的能级,不同的人具有各种不同的才能,现代管理要善于使不同才能的人处在相应能级的岗位上,使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实践证明,稳定的管理结构是正立的三角形。除了明确分工外,还要做到优化组合:目标优化组合组织优化组合人才优化组合环境优化组合目标优化组合是在实行目标管理中,首先科学地制定出总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在管理中,要使各个分目标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组织优化,首先要建立稳态的管理三角形,在管理三角形中,要形成梯级结构,即愈是上层领导,直接管理的人员就愈少。通常,省国土厅厅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国土厅下设各处的处长,处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下设各科的科长,科长直接管理本科的科员。各级领导所能直接有效地领导下属人数的限度,受领导的能力、知识、精力等制约。人才优化组合,指在某级组织中,要有高、中、低级人才的合理搭配和组织以及具有各种特长的人相互配合,不用多余的人,才能发挥人才组合的整体效应。环境优化组合就是将组织的外部条件,如国家政策、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合理地组合起来,使土地管理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三、相对封闭原理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图2-3)。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管理活动首先是由指挥中心发出指令,指令在发向执行机构的同时,还传给监督机构,以便监督指令执行情况。指令执行效果输入反馈机构,反馈机构对信息进行处理,比较执行效果与指令的差距,然后将加工后的信息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
本文标题:第二章 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3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