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意义探析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意义探析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大学校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涵,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追求。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251-02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不断增加,国际反华势力仍在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国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并试图进行分裂国家,邪教组织还在人民群众中进行着非法宣传,甚至不断制造暴恐事件。在网络时代,社会中各种信息和不良思潮正涌入大学校园,向大学生内心渗透。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则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维护大学校园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一、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涵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分别在各个不同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都做出了深刻论述,并十分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思考各种问题,其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有的国家机器,建立自由、平等、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认为,爱国主义首先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因为爱国主义是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和国土的热爱和眷念,是对自己所属的文化和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义务感和责任感。“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到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1]在此基础上,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应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前提的,要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同时强调,爱国主义应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就开始陷入了苦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毛泽东早在求学期间就认识到,国家不存在了,学习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在此国破家亡的关头首先应该救亡图存。此时的爱国主义要义就是全民族加入到民族统一战线中去,实现全民族抗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遗留着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问题。在此形势下,邓小平勇于承担历史的责任,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解决香港、澳门、台湾的问题。正是满含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经过几代热爱祖国的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已先后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分裂,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心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爱国主义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巨大作用,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胡锦涛还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论述,就是将爱国主义外化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倡导全社会共同遵守和维护。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教育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而且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吸取和借鉴中国文化的精髓,发扬其优良传统。中国较早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集中表现为“大一统”的国家教育观念。在《诗经?小雅?北山》中就记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实质上就是表达了“大一统”的思想。其后就不断有学派提出其社会愿望,如孔子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荀子的“天下为一”,墨子在《道德经?三十九章》中则说“惜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正。”这些“大一统”的思想是后来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的心理基础,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中华民族才能乱后便是治、分裂之后便是统一。我国古代爱国思想首先表现为忠于国家,强调国家的整体利益。西周时期,周成王就曾教导过他的大臣“以公灭私,民民其允怀”。只要用公心消灭私欲,百姓就会归顺于统治者。《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种道理在历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有识之士也逐渐认识到“天下大公”是“大道之行”的主要表现,是大同社会最重要的特点。近代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是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期间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我国近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屈辱史,但并不代表就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史料等内容,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不甘于屈服,纷纷揭竿而起,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地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的历史时期。如林则徐、刘步蟾、谭嗣同、林觉民、徐锡麟、秋瑾、李大钊、孙中山等等,他们都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为后人所效仿的楷模。三、社会主义的本质蕴含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成为国际敌对势力在世界上推行强权政治的主要遏制力量。特别是全球化的到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先进科技的强势地位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采取各种隐蔽、狡猾的手段从各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杨冠亚等人曾对某高校的100名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做过这样的调查,36%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一个概念,53%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是两个范畴,11%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因此,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立足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国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的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确定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四、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追求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任务和光荣使命。他们只有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明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几所高校调查,发现高达76.8%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学习或工作的最主要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加速的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使得现今的人们开始关注个人能力的锻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统一,这成为许多人不断奋斗的最主要的动力。众所周知,自信、自尊、自强精神是一种影响民族、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无形的巨大力量,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能够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在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大力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发展目标、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深刻认识到今日中国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天个人的幸福生活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与人民养育我们,我们理应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心存感激,对祖国与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人作为社会的应当的和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和实际的主体,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就是说,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职责、使命和任务及实现途径等的足够清醒的自觉意识为前提条件的。”[4]事实表明,每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困难之时,大学生都会挺身而出,表现出了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力量。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3]杨冠亚,王佩.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4]欧阳康.社会认识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5.
本文标题: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意义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4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