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二、土地资源与环境保护三、生态农业和土地资源保护一、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1、全球土地资源概况:类型面积占总土地面积%自然条件较好土地75.2050.2自然条件恶劣土地74.8049.8其中:永久冰盖地24.2016.1沙漠、干旱地18.6012.4岩石、沼泽、严寒地32.0021.3合计150.00100.0全球土地条件分类面积比例(106km2)世界土地的分布(106km2)地带荒漠和半荒漠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及高草原热带稀树草原草原合计面积%极地带18.018.012.1亚极地带5.64.510.16.8温带7.024.23.33.838.325.7亚热带7.47.61.82.419.212.9热带17.03.45.826.217.6副赤道带8.720.028.719.2赤道带8.58.55.7面积49.45.64.552.45.125.86.2149.0比例%33.13.83.035.23.417.34.2100.02、我国土地资源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地球5.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只有225亿亩,人均只有4.2亩。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仅15亿亩。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仅约13亩,而世界人均约为41亩。在中国的国土中,平原面积只占12%,因此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仅为1.4亩。在人口密度方面,我国110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全国土地资源调查从1980年准备试点,1984全面开展调查,一直到1999年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和《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技术》专著,《中国土地资源调查数据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利用图》等十项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编写任务,历时近二十年,耗资十几亿元人民币。调查结果显示,截止1996年10月31,中国有耕地19.51亿亩,园地1.50亿亩,林地34.14亿亩,牧草地39.91亿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61亿亩,交通用地0.81亿亩,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中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资源却十分有限。人均耕地1.5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3%,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俄罗斯的八分之一,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年代耕地(万m2)人口(万人)人均耕地面积(m2)汉代36.165649.06401唐代、明代44.455291.984001900年56.5236681.015401949年97.8754167.018071957年111.8064653.017291980年99.3498705.010061990年95.67114333.08361993年95.42118517.08051995年94.97121121.0784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jpg37KB)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3、土地资源的利用特征地力衰退:–全球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据普查,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低于1.5%,其中1万公顷农田有机质含量不足0.7%。59.1%的土地缺磷,22.9%的缺钾,60%以上的缺锌、锰等微量元素。中低产田比例由原来三分之二增加到五分之四。目前遭受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667万公顷。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物质的污染己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作用所发生的各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破坏必然带来的后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6%。农田面积的三分之一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集中、程度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面积为43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72%。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为3500万公顷,占该区总面积的35%中国近年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年份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治理面积(万平方千米)198212144.4199013653.0199317959.0199516366.9200416590.0土地侵蚀的类型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据统计,全球有各种盐渍土约9.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广泛分布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由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全球盐渍化面积还在迅速增加。土壤盐渍化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危害。来自世界粮农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灌溉土地约有一半不同程度遭受盐渍化危害,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土地因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废弃。盐渍化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仅次于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风蚀和水蚀),成为荒漠化第三大成因和表现形式。新疆是中国的荒漠化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盐土区,盐渍土面积1100万公顷,约占全国盐渍土面积的1/3和新疆土地面积的6.6%,现有耕地1/3次生盐渍化,成为农业低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新疆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物质在区内循环,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并通过土壤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的迅速发展。由于盐渍土面积大、种类多,新疆也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为“世界盐渍土博物馆”。土壤盐渍化–自然的原生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土壤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蒸发逐渐富集于地表而形成的。–人为的次生盐渍化:由于大面积土地利用中灌溉制度与方式等的失误而造成。据有关数据,全世界灌溉耕地约有近2亿公顷,而每年平均有12万公顷由于次生盐渍化而丧失其生产能力。灌溉农业的发展和集约化引起一系列的负面的环境效应,其中沼泽化和盐碱化这两项所谓的“双重威胁”,对作物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天然排水能力有限的地区过量灌水造成土地的沼泽化,由于植物自土壤中吸收淡水,并自土壤表层蒸散,将土壤剖面上、灌溉水和地下水中的可溶盐分留在土壤中,随之而来的即是土壤的盐碱化。根据报告(FAO,1990)这一“双重威胁”使世界上24%的灌溉面积丧失了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世界粮农组织估计约有2000-3000万公顷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的严重危害,还有6000-8000万公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表1中数据指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一些灌溉发展迅速的国家都广泛存在土壤盐碱问题。世界一些国家灌溉土地盐碱化情况(根据1987年资料,SandraPostel,1999)国家受盐害的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百万公顷)印度7.017中国6.715巴基斯坦4.226美国4.223乌兹别克2.460伊朗1.730埃及0.933小计28.121世界总计47.721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截至1999年,我国共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1.04万平方公里。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公里,年均增加3436平方公里。据监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监测结果显示,沙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均有分布,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陕西、宁夏、四川、山东10个省(区)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7%。与1994年第一次沙化土地普查相比,沙化土地面积大的省主要有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共扩展2.29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图1.1.7中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和保护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向土壤系统排放,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进而产生污染。受污染了的土地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或以植物的果实、根、茎和叶给动物提供食物的途径向环境输出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南京附近地区抽取了93个土壤样品,除了银污染稍轻外,锌、铬等6种重金属污染都很严重,其中汞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江心洲、八卦洲的土壤则是镉污染严重,而在两地种植的产品中则发现镉、铅金属污染严重。建议不能再种植大米、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应该以生态建设为主,可种植一些观赏性植物,而像秦淮河流域,则不太适合继续种植大米等农产品土地污染的主要原因:重金属土壤污染、农药污染、施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城市废水污染、垃圾污染土地污染重金属土壤污染英国吴本菜园,连续十九年施用污泥,年施用量为66吨/公顷(1公顷=10000米’),农作物生长良好,但作物地上部分含铜、锌、镍的量远高于在对照土壤上种植的作物,而且土壤中铬、铜、镍、铅和锌等金属的累积量均较高,其中含锌量已超过使敏感作物减产的程度(150微克/克),镍、铜的含量亦已达到使敏感作物有害的程度。又如英国萨默塞特的一块土地,每年每公顷施污泥8吨,连续施用了30年,致使土壤中铜、锌、镍等金属含量增高,醋酸浸提锌、铅分别为1000、1500ppm。这样高的含锌量,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同时,由于镍的污染,使燕麦和土豆不能生长。在美国的威斯康星,以每公顷(1公顷=10000米’)502吨的量将污泥施入土壤,在温室中进行玉米和黑麦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中镉、铬、铜、锰、镍和锌的含量都明显增加,其中镐由0.4ppm增至4.8ppm。即使用量较低,如每公顷63吨时,镐的平均含量也可达1.6ppm。根据几种蔬菜(胡萝r、菌苗、豌豆、萝t、、甜玉米和西红柿)的试验,当每公顷施污泥450吨时,窝芭吸收的铜、锦和锌分别增加4倍、7倍和10倍,其聚集能力最强。而胡萝卜和土豆的吸收量较低,被认为是生长在施污泥土壤中的理想作物。农药污染及防治我国在公元前九百年就已经使用化学农药。十九世纪以前使用的杀虫剂大都是碱液、石灰、肥皂、松节油、烟草、除虫菊和矿物等,它们之中很多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约在1868年,西方开始有了化学农药,,用以控制土豆甲虫、苹果树的黑点病和苹果蠢娥。以后,其他一些化学农药如砷酸铝、砷酸钙也很快被应用。到十九世纪初和二十世纪早期,用于农药的化学物质逐渐增加,加波尔多液、硫、烟减和鱼藤酮等。但总的来说,这期间农药的发展是缓慢的,直到1939年美国注册使用的农药大约才30种。使用工具也限于喷洒器和咳粉器,且处理面积小,功效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有机磷杀虫剂,随后发现了DDT。DDT是蔡尔德在1874年发现的,1939年穆勒为研究控制蠢虫,重复了蔡尔德的工作。DDT的发现和使用,在防治农业病虫害及控制疾病漫延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也使穆勒荣获1948年的诺贝尔奖。此后的20年,农药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上千种化学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并出现了模拟天然存在的昆虫激素类化合物。最早发现的控制杂草的除草剂是2,4—D和阿特拉津,它具有显著的选择性除草效果,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其使用量甚至超过杀虫剂和杀菌剂的总和。农药的种类和数量之所以发展迅速,与其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在亚洲损失于昆虫的稻谷为41%,棉花为18%,玉米为14%,蔬菜为13%,小麦、燕麦、大麦和黑麦为6.5%。在美国,农业产量的5—15%损失于病虫害。农药的使用,对于减少这些损失起了重大作用。农药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固体、气体液体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通过这些过程,土壤中的农药有以下三种归宿:①土壤的吸附作用使农药残留于土壤中;⑨农药在土壤中进行气迁移和水迁移,并被作物吸收;②农药在土壤中发生化学、光化学和生物化学牌解作用,残留量逐渐减少。在现代农药发展以前,人们就采用了必要的措施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代替使用农药,如犁把、机械除草、轮作以及采用抗病虫害的娟种等,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更积极
本文标题: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