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牙周病病因及预防PPT
牙周病病因及预防掌握:牙周病的三级预防菌斑控制的方法控制局部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宿主抵抗力熟悉:牙周病的致病因素牙周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的口腔慢性疾病之一(1981)北京市7-12岁,牙龈炎90.42%。(1983)全国7-17岁牙龈炎60-90%。(1995)全国城乡15岁牙周不健康的占83.87%成年人丧失牙齿的主要原因:(苏口)拔牙占1/3早期没有明显感觉,容易被忽视预防牙周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牙周病的预防已成为全球性人类奋斗的目标之一“2000年人人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目标之一18岁前牙区段牙龈至少有2个不应在检查时出血,不应有6mm或更深的牙周袋。15-19岁需洁治和口腔健康教育者不超过25%15岁至少20%-60%有3个牙周健康区段牙周病概念所谓牙周病,即牙齿支持组织发生的疾病。牙齿支持组织包括:牙骨质、牙槽骨、牙龈、牙周膜。牙周炎患者的四大临床特征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第一节牙周病的致病因素一、始动因素——牙菌斑(一)牙菌斑的分类及特点1.龈上菌斑2.龈下菌斑附着性龈下菌斑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二)、菌斑与牙周病的关系特异性菌斑学说健康牙周慢性龈炎侵袭性牙周炎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三)白垢白垢(materiaalba)是疏松附着在牙面、修复体表面、牙石和龈缘上的软而带有粘性的沉积物,是由微生物、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唾液蛋白、脂类及少量食物碎屑混合而成。(四)细菌的致病机制1.细菌侵袭2.体内繁殖3.抑制宿主防御机能4.损害牙周组织二、局部危险因素(一)牙石(二)食物嵌塞(三)创伤(四)(五)不良修复体(六)牙位异常和错畸形三、全身危险因素(一)内分泌因素(二)遗传(三)吸烟(四)宿主的免疫炎症反应预防牙周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增强人群牙周病预防的意识,提高自我口腔保健和维护牙周健康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去除致病微生物,使牙周支持组织免遭破坏;提高宿主的防御能力,保持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维持牙周治疗的疗效。第二节牙周病的预防牙周病的分级预防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在牙周组织受到损害之前防止致病因素的侵袭,或致病因素已侵袭到牙周组织,但在尚未引起牙周病损之前立即将其去除。病损发生之前口腔卫生指导+清除菌斑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二级预防旨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轻已发生的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控制其发展。龈炎、早期牙周病口腔卫生指导+清除菌斑+洁治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三级预防旨在用各种药物和牙周手术方法最大限度地治愈牙周组织病损,防止功能障碍,以义齿修复失牙,重建功能,并通过随访、精神疗法和口腔健康的维护,维持其疗效,预防复发。牙周病晚期口腔卫生指导+清除菌斑+洁治+刮治手术社区牙周保健基本急诊保健应急处理一级水平(CL1)社区教育二级水平(CL2)帮助自我保健三级水平(CL3)监督筛选治疗四级水平(CL4)复杂治疗第三节控制菌斑(plaquecontrol)一、显示菌斑菌斑显示剂有:1.2%碱性品红2.2%~5%藻红3.4%酒石黄与广蓝混合液4.1.0%~2.5%孔雀绿5.荧光素钠检测刷牙的效果O’Leary的菌斑控制记录卡菌斑百分率=(有菌斑的牙面数/受检牙面数)100%用来衡量口腔卫生措施的效果,评价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二、菌斑控制的临床评估三、机械性控制菌斑(一)刷牙(toothbrushing)(二)牙线(dentalfloss)(三)牙签(toothpick)(四)牙间刷(interdentalbrush)及橡胶按摩器(orallrrigationdevices)(五)龈上洁治术和根面平整(supergingivalscalingrootplaning)四、药物方法控制菌斑(一)洗必泰(Hibitane)1、洗必泰抗菌斑的作用机制是:减少了唾液中能吸附到牙面上的细菌;抑制获得性膜和菌斑的形成;阻碍唾液细菌对牙面的吸附;抑制细菌的聚积和对牙面的吸附。2、洗必泰的使用方法漱口涂擦冲洗凝胶牙膏涂料3、洗必泰的副作用染色味苦轻度刺激(二)甲硝唑(Metronidazole)(三)替硝唑(Tinidazole)属抗厌氧菌感染药,对牙周病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四)抗生素四环素(Tetracycline)强力霉素螺旋霉素(五)其他药物酚类化合物(essentialOils)季铵化合物(benzethoniumchloride)血根碱(sanguinarine)氟化亚锡(SnF2)三氯羟苯醚(Triclosan)玉洁纯第四节控制局部相关危险因素一、改善食物嵌塞二、调合三、破除不良习惯四、预防、矫治错合畸形五、制作良好的修复体第五节提高宿主抵抗力一、合理的营养二、积极治疗和控制与牙周病发生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三、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刷牙(toothbrushing)刷牙的目的是去除菌斑、牙面的食物残渣、软垢,按摩牙龈组织,作为牙膏的载体牙刷的历史牙刷(toothbrush)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古时人们常咀嚼一些芳香的小树枝来清洁牙和牙龈,维持口腔清新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中国人就发明并使用了用猪鬃毛制作的与现代牙刷相似的牙刷1780年英国人WilliamAddis用骨柄、猪鬃毛制作了牙刷,当时被称为“第一支有效牙刷”;1789年美国牙科医生IsaacGreenivood介绍了一种双头牙刷,一头为长刷,用于常规刷牙,另一头为短刷,用于刷洗牙舌面1857年,H.N.Wadsworth在美国将第一支牙刷投放市场二十世纪初假象牙(赛璐珞)材料取代了骨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尼龙丝毛取代了猪鬃毛。天然毛(naturalbristles)与尼龙丝毛(nylonfilaments)的比较尼龙毛有许多猪鬃不具备的优点:(1)外形一致,(2)易于加工,(3)回弹性好,(4)不易折断,(5)不易存水,(6)不易寄居微生物等。一、牙刷的设计1.牙刷的结构2.刷毛的形状3.刷毛的硬度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口腔结构,牙刷分不同的型号即大、中、小。刷毛的形状(Bristlesshape)长期以来:机械性切齐刷毛顶端呈锐利形状1948年:拜斯(Bass)报告了这种锐利的刷毛顶端能够损伤口腔的软组织。1968年:牙刷毛顶端磨圆的专利刷毛的硬度牙刷毛的坚实性刷毛直径(主)、材料性质、长度和每簇毛的单丝数量根据刷毛直径而将牙刷划分:硬毛:坚硬:直径0.33至0.35毫米超硬:直径为0.38毫米适中:直径0.25至0.30毫米软毛:直径0.18毫米至0.23毫米二、牙刷的种类1.电动牙刷(electrictoothbrushes)2.新型牙刷3.保健牙刷(carehealthtoothbrush)动力牙刷(PoweredToothbrush)又称电动牙刷,刷牙动作是电动马达启动,一般比手动牙刷的刷头小,可以更换牙刷头的运动模式:往复的前后运动拱式的上下运动旋转的——能更又有效地去除牙菌斑适合人群:儿童身体残疾智力低下年老体弱手、上肢或关节活动不协调者——不是正常人常规或首选的牙刷显示型牙刷指套刷保健牙刷(QualifiedToothbrush)牙刷的保健功能:——有效清除牙菌斑——又不损伤牙齿软硬组织市售牙刷与牙刷保健功能的差距:刷头大,国家标准规定牙刷头的长度不超过42毫米。刷毛硬,表现为牙刷毛单丝直径过粗。国家标准规定成人牙刷单丝直径不超过0.30毫米。刷毛末端尖锐,而且有许多毛刺。这是对口腔软硬组织安全的一大威胁。消费者的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加重了牙刷本身质量问题对口腔健康可能造成的伤害消费者的不正确消费心理喜欢选用大头硬毛牙刷70年代,倡导小头牙刷并称为“保健牙刷”1975年,国家卫生部、轻工业部、商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牙刷定型推广会议。1978年召开保健牙刷卫生标准座谈会,确立“保健牙刷暂行规格卫生标准修改意见”:牙刷的设计表1.保健牙刷生产标准(单位mm)刷头长度刷头宽度毛束高度毛束孔距刷毛直径毛束排数牙刷全长成人牙刷<3510-1310-12>1.40.2-0.3<4排160-180学生牙刷<28<119-101.2-1.4<0.25<3排150-155幼儿牙刷<25<88-91.2-1.4<0.25<3排115-120保健牙刷的特点:刷头小(smallhead),刷毛排列合理:适宜于分区刷洗及灵活旋转拂刷,毛束之间有适当距离。刷毛软(softbristles):单丝直径较细,刷毛长度适当。保健牙刷的特点:刷毛顶端磨圆(end-roundingbristles)使每根刷毛顶端都呈光滑的圆钝状,避免刷牙对牙齿和牙龈的损伤。刷柄便于把握(easetoholdingofhandle)长度适中,宽度适中并具有防滑设计的刷柄,使刷牙的感觉舒适而又有成效。三、牙刷的保管洁牙剂一、牙膏(toothpaste)的作用1.有助于机械性去污,增强刷牙效果;2.有助消除口臭,使之爽口舒适;3.有防龋、消除菌斑,防治口腔疾病的作用。二、普通牙膏主要成分:磨擦剂、洁净剂、润湿剂、胶粘剂、防腐剂、芳香剂三、药物牙膏(drug-containingtoothpaste)1.叶绿素牙膏2.含酶牙膏3.含氟牙膏4.中药牙膏刷牙方法一、简单刷牙技术1.横刷法2.竖刷法3.圆弧法刷毛与牙龈平行,紧贴牙龈,毛端指向龈方,与牙长轴呈45度角,然后将牙刷向冠方转动。刷洗合面时,将刷毛置于合面以水平方向前后来回刷洗。二、颤动技术Bass法——水平颤动刷牙法刷牙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选择牙刷(2)讲解刷牙方法(3)对镜子试刷(4)计算刷牙时间(5)使用菌斑显示剂(6)指出存在的问题(7)指导使用其它口腔卫生用品TheEnd!
本文标题:牙周病病因及预防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6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