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共支出规模第四章第二节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2第三节中国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3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1内容第一节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规范分析)方法: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三自愿交换理论四公共选择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一一、边际效用理论(marginalutilitytheory)基本思路:把社会成员在消费公共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与这些人向政府纳税(为公共物品融资)的边际负效用联系在一起,确定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MUPG)也就是社会边际效用(MSU),纳税的边际负效用(MDt)也可以看做是因纳税而放弃的私人边际效用(MPU)。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也即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最优供给发生在MUPG=MDt的点上,或者说,在该点,MSU=MPU。一、边际效用理论EDFABCabcMUpgMDtO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政府预算公共物品最优配置的边际效用理论一、边际效用理论公共物品最优配置点(边际效用理论)配置点配置结果在D点:MUpgMDt或MSUMPU公共物品配置不足私人物品配置过度在F点:MUpgMDt或MSUMPU公共物品配置过度私人物品配置不足在E点:MUpg=MDt或MSU=MPU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部门间配置最优一、边际效用理论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基数效用论(conceptofcardinalutility)是其基础,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法有效地对效用和负效用进行量化。因此部门间资源配置的最优点不能用基数(绝对)标准来准确确定。第二,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这是从整个社会而不是从个人成员来说的。从而产生了分配公平问题。一、边际效用理论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theoryofmaximumsocialgain)基本思路:公共部门在从事任何活动时,应当选择使其社会收益最大限度地超过其成本的方案,并且尽可能不从事其收益未超过成本的活动。重要要求:1、最小检验(minimumtest)预期收益至少要超过预期成本。2、最大检验(maximumtest):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公共决策者必须选择那种使社会收益超过社会成本的余额最大化的方案。财政支出最优规模三条假设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1假定私人部门的所有市场在理想状态下运行,即:不存在外溢性、成本递减等现象。2假定存在着某些私人部门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而且这些公共物品也不能在私人市场上出售。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构成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3假定政府已对用于生产全部公共物品的各种方案进行了评价,而且知道每种方案所产生的社会收益。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社会收益cbaO1300301财政支出(元)TSB增加1元财政支出的社会收益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上图把生产和经营某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其社会成本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用社会总收益(TSB)曲线表示。这条TSB曲线表明,政府花费在该公共物品上的第一个1元,公民的支付意愿很大,也就是说,着1元公共支出的社会价值很大。可是,随着支出的增加,每增加1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小。从TSB曲线的形状来看,随着公共支出越来越多,该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社会成本社会收益O财政支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O财政支出45°bcAATSCTSBMSBMSC公共支出最优规模社会总收益曲线社会总成本曲线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社会边际收益曲线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时,社会净收益最大。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不论是每一领域的公共支出还是公共支出总额,都应当将其规模增加到其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那一点,这时公共支出的社会净收益最大。三、自愿交换理论:林达尔均衡基本思路:资源配置给公共部门的方式应当与市场中价格制度配置资源的方式一样。即:个人应当通过纳税来购买公共物品,就像他通过市场价格来选购私人物品一样——适用标准的消费者“满足最大化”原则。假定:“消费者——纳税人”表露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是既定的,而且社会把收入分配状况看做“公正的和适当的”举例分析假定社会由两个人(或个人群体)A和B构成。在基数既定的前提下,国民收入Y等于该社会生产的私人物品X和公共物品G的价值之和。A消费的私人物品用XA表示,B消费的私人物品用XB表示,则:Y=XA+XB+G又假定在征税之前,国民收入Y在A和B之间进行分配,A和B获得的收入分别为YA和YB,故有:Y=YA+YB现在政府开始征税,以支付提供公共物品G的费用,并在A和B之间分配税收负担。设A承担的税负是t,则B承担的税负就为(1-t)。这样,A和B的国民收入份额(预算约束)分别为:YA=XA+tGYB=XB+(1-t)G假定t的值是既定的,依据上述预算约束式,消费者A的预算线是YAC,就可以确定A消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均衡点,如图所示:消费者A的消费均衡点税收价格降低时的公共物品需求消费均衡点的确定及其轨迹:以A为例林达尔均衡消费者A和B的公共物品需求曲线自愿交换理论揭示了公共物品的性质。自愿交换理论还为考察公共部门决策合理化的有关理论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什么是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是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提出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用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总之,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对林达尔均衡的质疑林达尔均衡解决了一套公平的税收价格与公共产品水平等资源配置问题,但对也有不少质疑。1969年,萨缪尔森对林达尔均衡理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将其真正边际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机,所以林达尔均衡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将会远低于最优水平。由于林达尔均衡是依据消费者个人对公共物品或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进行评判而定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消费者少付费,甚至不付费的情况(免费乘车者)。四、公共选择理论现代民主社会中,政治程序也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个决定因素。基本观点:在公共部门中,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一种集体选择:个人投票选出代表,由代表表达全体选民的意见或偏好,对政治家决定的公共支出水平作出表决,最终形成财政支出规模。私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从而以效用水平表示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放弃私人物品的消费)将增加。由此可见,在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减边际成本)为正,否则,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为负。因此,人们选择的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的支出水平,或则说是净边际收益为零的支出水平(G*)以效用表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O政府支出效用O政府支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G*G*人们选择偏好的最优公共支出水平公共支出水平的个人选择偏好有三个因素决定:①有些人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比别人强②个人的收入不同。(穷人拥有私人物品的边际效用高于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因此在单一税制下,穷人的边际成本较高,富人将偏好较高的支出水平。)③税制的性质。(它决定着每个人对增加的公共支出所承担的额为成本,或他多缴纳的税额。在定额税制下,穷人喜欢较低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比例税制下,穷人比富人更倾向于较高的还是较低的公共支出水平不能确定。)为了分析多数票均衡,考察一种简单的情况:假定有三个收入不同的人,并假定越富有的人偏好的支出水平越高。即:GPGMGr.当公共支出增加超过GP是,穷人的效用开始下降。据此,中等收入者和富有者一定会在GP和GM选择GM;而在GM和Gr这两种支出水平的选择中,贫困者和中等收入者都会选择GM。因此,Gm获得了2/3的票而获胜,选择这一支出水平的投票者被称为“中位选民”(medianvoter)。因此,多数票均衡支出水平就是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支出水平。中位选民定理(中间投票人定理)统一税制下的效用O公共物品的数量累进税制下的效用OGr富人的效用中等收入者的效用穷人的效用公共物品的数量富人的效用GrGmGpGpGm作为政府支出函数的效用水平第二节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问题的提出:在现实中,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规模有多大?其规模变化的长期趋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各国公共支出比率变化趋势:(1)公共支出比率呈上升趋势,只是有的时期上升的快些,有些时期上升得慢些。(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公共支出比率一直是上升的,而这之后有些发达国家的公共支出比率出现停止上升或是稍有下降的趋势。(3)经济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支出比率高。官员行为增长论多数票规则增长论政府活动扩张论阶梯渐进增长论公共支出增长趋势的原因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一.政府活动扩张论又称“瓦格纳法则”,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NP的比率相应提高。基本思想: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和当时的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状况之后,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压力”增大以及在工业经营方面因“社会考虑”而要求增加政府支出。这就是瓦格纳法则。它可表述为: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应提高。一.政府活动扩张论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1880年1929年1960年1985年日本11191833美国8102837英国10243248法国15193552瑞典683165一.政府活动扩张论上张表格中数据的趋势如下所示0102030405060701880年1929年1960年1985年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瑞典一.政府活动扩张论后来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论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而在经济发展中期,政府投资将逐渐转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下图为美国财政支出中主要项目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一.政府活动扩张论0510152025303540451902192719401950196019701980社会福利经济发展与运输一般行政一.政府活动扩张论二.阶梯渐进增长论主要思想: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基本内容:1.内在因素: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2.外在因素:社会动荡对公共支出造成的压力皮库克和威斯曼的三效应分析置换效应(displacementeffect)审视效应(inspectioneffect)集中效应(concentrationeffect)二.阶梯渐进增长论置换效应(displacementeffect):包括对以前公共支出水平的置换和对私人部门支出的置换。前者是指在危急时期,新的、较高水平的支出替代了以前的、较低的支出水平;而在危急时期过后,这种新的支出水平因公众的税收容忍度提高而不会逆转;即使支出水平有所下降,也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后者是指在社会总资源的配置中,私人部门的份额因公共部门的份额而减少。也就是说,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取代私人支出,而且公共支出的增加呈阶梯状。二.阶梯渐进增长论审视效应(inspectioneffect):社会动荡暴
本文标题:04公共支出规模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6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