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季防火安全常识----第三中学2017年防火安全宣传春季气候变化无常,风大、物燥;各种活动多、人员活动频繁,容易引发火灾。为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防患于未燃,特向大家介绍一些春季防火小常识。一、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防止火灾发生的关键,是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我们只要认真贯彻消防法规,自觉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能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1、职工宿舍防火。在宿舍,职工应自觉遵守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做到不乱拉乱接电线;不使用电炉、电热杯、热得快、电饭煲等电器;使用台灯、充电器、电脑等电器要注意发热部位的散热;室内无人时,应关掉电器的电源开关;不要躺在床上吸烟或乱扔烟头;不点蜡烛,不在宿舍使用明火和焚烧物品。2、通信生产场地、设备制造现场、办公室的防火。在生产或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使用电器设备前,应认真检查电源、管线、火源、可燃气体等情况,使用完毕应认真进行清理,关闭电源、火源、气源、等,还应清除现场杂物和垃圾。尤其是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时,更要认真执行防火安全规定。下班离开时,应切断电源。3、职工休息室、食堂的防火。要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做到不携带易燃易爆品,如汽油、酒精等;禁烟区不准吸烟,不随地丢弃烟头、火种。还应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二、防灭火常识1、乱扔烟头引起火灾春季风多,物燥,特别要警惕吸烟引起火灾,随手乱仍烟头是很多烟民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改正。且禁止在生产场地和禁烟区吸烟!2、电器故障引起火灾要做到用前检查,用后保养,避免因线路老化、年久失修或经常搬运碰破电线而引发火灾事故。3、要力争把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火灾初起阶段火场面积小、温度低、是便于扑灭的最有利时机。在此阶段发现火灾,只要不错过时机,可以用很少的人力和灭火器材,甚至一桶水、一只灭火器,就可以扑灭火灾,火灾损失小。因此要注意扑灭初起阶段的火灾。4、在逃生时,身上着火怎么办?人身上着火后千万不能跑,因为越跑火就越旺,还会将火种带到别的地方,有可能扩大火势,这是很危险的。应该尽量先把衣服脱掉,浸入水中或用脚踩灭;也可以跳入附近的水池和水塘内灭火,如果烧伤面积大,就不能跳入水中以防感染。5、怎么使用湿毛巾防烟?(1)折叠次数要依毛巾的质地而言,一般毛巾折叠8层为宜,这样的烟雾浓度消除率可达60%。(2)毛巾不必太湿。(3)使用时要捂住口和鼻,滤烟的面积尽量增大。6、如何选择避难房间?(1)选择临街的房间,因为那样便于观察火情,可以和救援者通过呼喊、手势等取得联系,对及时获得救援大有益处。(2)选择有阳台的房间。(3)选择有楼梯间便于接近的房间。7、电脑着火怎么办?如果电脑着火,即使关掉机子,甚至拔下插头,机内元件仍然很热,仍会发出热焰并产生毒气,荧光屏、显像管也可能爆炸。电脑开始冒烟或起火时,马上拔掉电源插头或关闭电源总开关,然后用湿毛巾或棉被等盖住电脑,这样即能组织烟火蔓延,也可挡住荧光屏的玻璃碎片。切勿向失火电脑泼水,即使关掉电源的电脑也是这样,因为温度突然降下来,会使织热的显像管爆裂。此外,电脑内仍有剩余电流,泼水可能引起触电。切勿揭起覆盖物查看,灭火时,为防止显像管爆炸伤人,只能从侧面或后面接近电脑。8、使用电源插座怎样注意防火?在电源插座上均标明有确定电压与电流,这说明电源插座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压与电流值。电压与电流的乘积为电功率,单位为瓦数。若在使用多联电源插座时,插了好几种电器就应仔细计算一下所插电器的功率是否超过了多联插座的额定功率,假若比插座的额定功率低,使用就安全。相反,当多种电器的电流通过多联插座时,电流愈大其热量愈高,严重时就会引起火灾。灭火器三、各类灭火器的使用方法1.泡沫灭火器用来扑救汽油、煤油、柴油和木材等引起的火灾。其使用方法是:一手握提环、一手托底部,将灭火器颠倒过来摇晃几下,泡沫就会喷射出来。注意灭火器不要对人喷,不要打开筒盖,不要和水一起喷射。2.干粉灭火器是一种通用的灭火器材,用于扑救石油及其产品、可燃气体、电器设施的初起火灾。使用时拔下保险销,一手握住喷嘴,对准火源根部,一手向下压鸭嘴,便会喷出浓云般的粉雾,覆盖燃烧区,将火扑灭。干粉灭火器要注意防止受潮和日晒,严防漏气。3.1211灭火器是一种压力式气体灭火器,其灭火剂灭火性能高,腐蚀性小,不易变质,灭火后不留痕迹,用来扑火油类、电器、精密仪器、仪表、图书资料等火灾。使用时首先拔掉安全销,一手紧握压把,一手将喷嘴对准火源的根部,压杆即开启,左右扫射,快速推进(但对环境有一定污染)。4.四氯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设备火灾。千万不要用于金属钾、钠、镁、铝粉、电石引起的火灾。温馨提示一旦发生电器火灾或触电事故,要立即实施紧急救援:1.关闭电源开关,切断电源;2.用细土、沙土、四氯化碳或1211灭火器进行灭火。3.千万不要用水扑救电器火灾,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本文标题:春季防火安全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8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