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
六国论苏洵、苏辙过秦论阿房宫赋贾谊杜牧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4个字。《过秦论》叙写了秦犯下的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答:—————、——————、——————。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里,也有相似的劝诫统治者吸取教训的语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1.贾谊在《过秦论》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3.苏洵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4.苏辙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六国论苏辙教学目标1、疏通文字,整体把握课文。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3、通过比较阅读,分析文章的脉络,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均以文学著名,后人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简介作者一、疏通文意,把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借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奋起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咎:怪罪。疏:粗疏,粗略。势:大势、形势。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郊: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塞:阻塞,挡住。冲:要冲,军事要道。山东:崤山以东各诸侯国。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乘:乘势攻击。附:依附。障:屏璋。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委:托付。区区:小,少。当:抵当。折:损折。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托付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摈(bìn):排除。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出身:挺身而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疆埸(yì):边界。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二、当堂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窃怪天下之诸侯窃:私下里B.韩、魏塞秦之冲冲:交通要道C.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折:屈服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齐、楚、燕、赵之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B.发愤西向C.故夫天下所重者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答案:B【解析】A.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B.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C.重,看重,重视,形容词作动词;D.厚、亲,亲近,形容词作动词。4.关于六国破灭,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原因,众说纷纭。1.贾谊在《过秦论》里认为九国之师败给秦军的根本原因是——————————————;而秦王朝历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2.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认为,六国破灭和秦族族灭的根本原因是——————————————————————————。3.苏洵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4.苏辙在《六国论》里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三、比较阅读苏洵、苏辙《六国论》文本探究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苏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苏辙的《六国论》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苏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虑患之疏、见利之浅”简言之,老苏谈“赂秦”,而小苏谈“明势”。文本探究这两篇文章是如何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学习要求:1、自主思考,列出提纲2、小组合作,归纳思路苏洵之文首先,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提出“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紧接着将这个论点分解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再其次,中间部分以史实为依据,先从正面论述,韩、魏、楚因“赂”而亡,再从反面申述齐、燕、赵因力量“孤危”而亡,得出结论若“不赂”秦,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最后讽喻现实,点明作文目的。苏辙之文首先,从读六国世家入手,以“窃怪”“深思”巧妙引出中心论点——“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提出问题)其次,中间用两段论述韩、魏在诸侯纷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韩、魏,秦可“通其兵于东诸侯”,窥视天下;失韩、魏,山东诸侯国便失去了“当虎狼之强秦”的屏障。——(分析问题)最后一段指出山东诸侯国的自安之计,识“天下之势”,“厚韩亲魏以摈秦”。(解决问题)文本探讨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分点阐述并举例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正反对比是这两篇文章的一个共同特色。从全文看,苏洵之文是“赂者”与“不赂者”的对比。苏辙之文是秦“识势”与诸侯“不识势”的对比。从局部看,几乎处处都在对比。苏洵之文,秦“攻取所得”与“受贿所得”对比,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苏辙之文,范雎、商鞅“重韩魏”与昭王“轻韩魏”的对比,“厚韩亲魏”“应夫无穷”与“贪尺寸之利”“自相屠灭”的对比……
本文标题:苏洵、苏辙《六国论》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2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