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疾病治疗学要点治疗学:是研究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治疗手段的一门学科。治疗原则:是在辩证论治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治疗总则。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治法。治疗手段:指与治疗有关的药物、给药途径、治疗器具等。•一、治疗原则•(一)治疗宜早1、早期治疗、轻病防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治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2、先证而治、即病防变《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先安未受邪之地”。《金贵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标本缓急•是指疾病的主次本末,病情的轻重缓急的情况。一般认为,标是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和所出现的症候;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即疾病的本质,或者相对地指先病的脏腑及其病理表现。•在病变过程中,一般是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三)、扶正祛邪:•扶正—补法。用于虚证。•祛邪---泻法。用于实证。•总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四)脏腑补泻:应用脏腑生克表里关系,作为补泻治法的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壮水制阳;益火消阴•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清里润表----适用于脏腑之间表里俱病的情况。•(五)异法方宜:•指治疗疾病不能固守一法,对不同个体、时间、地域等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结合。[常用治法]•一、解表法(汗法)•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1、解表•2、透疹•3、祛湿•4、消肿•注意事项:•1、凡剧烈吐下之后、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禁汗。•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3、发汗应因时、因人、因地而宜。•4、表证兼其他病证,汗法又应配用其他治法。•二、清热法(清法)•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1、清气分热•2、清营凉血•3、清热解毒•4、清脏腑热•注意事项:•1、注意寒热真假•2、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者禁用•气虚引起的虚热者慎用•3、由于热必伤阴,进而耗气,因此,尚须注意清法与滋阴,益气等法相配合•4、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是反佐之法•三、攻下法适应证:主要用于里实证。1、寒下:用于里热、积滞实证。下燥屎、泻实热。2、温下:寒冷积滞、里寒实证。温里逐寒泻实。3、润下:热盛伤津、病后津亏、年老津涸、产后血虚之便秘。4、逐水: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证。注意事项:1、凡邪在表或半表半里一般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年老津枯便秘或素气虚、阳衰而大便难者,不宜用峻下法;妇女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下法。2、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四、和解法(和法):•指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1、和解少阳•2、调和肝脾•3、调理胃肠•注意事项:•1、凡邪在表未入少阳,邪已入里之里实证,虚•寒证,原则上不宜用和法。•2、邪入少阳,但有偏表与偏里,偏寒与偏热之•不同,临证宜适当增损,权变用之。•五、温里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主要作用在于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补益阳气,祛邪治病的目的。•适用范围:•1、温中祛寒•2、温经散寒•3、回阳救逆•注意事项:•1、下列情况不可用温法•热伏于里,热深厥深,形成真热假寒者•内热火炽而见吐血、便血者•素体阴虚,舌红咽干者•2、寒证较重,温之应俊;寒证较轻,温之宜缓。•温热药性皆燥烈,宜耗伤阴津。故非急救,•宜少用峻剂重剂。•3、寒而不虚,当专用温剂;若寒而虚,则宜甘温。•六、补益法(补法):•补益人体阴阳气血或某一脏之虚损的治法。•适用范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注意事项:•1、实证有虚证假象者•2、补气与补血不能截然分开•3、补阴与补阳不能截然分开•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4、五脏之补益,重在脾胃。•5、阳虚多寒者,补以甘温,清润之品非宜。•阴虚多热者,补以甘凉,不可妄用辛燥。•七、消导散结(消法):•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1、消食导滞•2、消石散结•3、消瘤软坚•4、利水消肿•注意事项:•消法虽不及下法猛烈,但亦属于攻邪之法,故虚分清虚实,以免误治。•八、理气法:•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气机失调的病证。•1、行气解郁法---肝气郁结•2、降气平逆法---肺胃气逆•3、益气升阳法---脾气下陷•注意事项:•1、理气法应辨别虚实•2、理气药多香燥苦温,当慎伤阴。•九、理血法:•调理血分,治疗淤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方法•适用范围:•1、活血(祛瘀)法•2、止血法•注意事项:•1、活血应注意行气•2、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3、孕妇不宜活血化淤•4、止血应辨寒热•5、止血应不留瘀•十、固涩法(涩法):•通过收敛固涩,以消除滑脱之病证的治法•适用范围:•1、固表敛汗法•2、涩肠止泻法•3、涩精止遗法•注意事项:•1、本法为正气内虚,滑泄不禁的病症而设•2、本法非治本之法,应审证求因,治病之本•十一、开窍法:•是开闭通窍以苏醒神志为主的治法•适用范围:•1、凉开法---热闭诸证---热入心包•2、温开法---温通气机、开窍、辟秽、化痰•注意事项:•1、多适用于邪实神昏的闭证。临证适当配用•清热、通便、凉肝、熄风、化痰、辟秽等•2、剂型多丸、散,或注射剂。•3、多芳香挥发药物,应吞服、鼻饲或注射,•不宜加热煎服。•十二、镇痉法(熄风法):•是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从而解除•四肢抽搐、眩晕、震颤、口眼歪斜等证•的一种治法。•适用范围:•1、清热熄风•2、镇肝熄风•3、养血熄风•4、活血熄风•5、祛风解痉•注意事项:•1、注意区分内风外风,内外风又可互相影响•2、祛风药多温燥,阴虚津亏阳亢者慎用小结•以上12种治法,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应用。
本文标题:内科治疗学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