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几种常见的就业陷阱:一、试用期陷阱1.试用期过长或与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不符。如,1年的试用期;1年劳动合同签6个月试用期。2.要求毕业生在试用期内承担违约责任。3.在试用期内无正当理由辞退毕业生。4.试用期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5.将试用期从合同期限中剥离。6.仅订立一份试用期合同。7.约定多个试用期。8.试用期不缴纳社会保险费。2.传销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2.传销的判断标准:标准一:“拉人头”。标准二:高额入门费。标准三:虚假宣传。标准四:高价高奖励。标准五:无商品或不许退货。3.传销的危害:(1)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多个法律客体。(2)给参与者及其家庭造成伤害。(3)引发刑事犯罪,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4)对社会道德、诚信体系造成巨大破坏。传销故事:第一步是:累!让你每天都很累,目的是不给你留“单独思考”的时间,会想办法让你尽快融如这个“友好”的环境里。第二步:去听课。每天会有人在“课堂”里讲,讲的东西就是只有加入就能每月挣几十万之类的,每天讲的都一样(在小屋里你会看到人们都特别的兴奋。第三步:安排“入会”。这时你已经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传销工具”了(你已经和你自己没什么干系了,已经成功的被洗脑,每天听从“上级”的安排,叫你干什么你就会干什么),你会和他们一起骗你家里父母的钱入会。(关于怎么骗怎么撒谎都会有人给你出主意)。你会先从最亲近的人骗起,因为你已经被洗脑了,你会感觉在传销组织里是件最伟大的事,可以让你和你的家人朋友“飞黄腾达”。洗脑三步走案例一:受害对象:余某,男,本市某高校大一学生,重庆人。事件经过:2008年2月的一天,本市某高校保卫处接到余某家长来电称:寒假放假后余某一直没回家且联系不上。1月18日余某与其父联系称没买到火车票,不回家了。假期中,余某打电话回家,让家人汇款4000元钱,但不肯告知身在何处及钱的用途。其父发现余某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感觉事有蹊跷,遂向校方反映。经余某辅导员反映:放假前辅导员统一给新生预订了火车票,余某也拿到了票。经余某同班同学反映,离校前余某退了火车票,可能去山东某大学看望同学,具体情况不祥。种种迹象表明,余某可能已误入传销组织。保卫处建议余某家长和辅导员设法用短信方式与其取得联系,并表明拿钱必须当面交付。终于,2月17日下午,余某打电话给父亲称返校需300元路费,让父亲汇钱。余某父亲汇去300元钱,同时向派出所报案。事件结果:余某最终未上线(未交付2800元上线款)。事后,我们了解到余某最终未上线的原因有二:一是余某自身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主观上抵制加入传销组织;二是余某父母具有一定的警惕性,觉察出苗头,及时与校方和警方联系。缺乏社会经验、就业压力大和不良心态是重要原因大学生为什么屡屡陷入传销陷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最近在同学中做了一项调查,并形成《“反传销”活动调查报告》。调查显示,40.9%的同学认为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是主要原因;29.2%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待就业创业存在错误认识是主要原因。传销者对“直销”的虚假宣传迎合了部分大学生急于“建功立业”和摆脱经济困境的心理。同时,传销者的“洗脑”灌输和“亲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上无法实现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三、电话面试陷阱用人单位通过电话与求职者联系是很常用的方式,但是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在接到企业打来的招聘电话时,一定要小心询问。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如何知道电话号码的;其次,摸清对方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再次,不要轻易相信电话里的优厚待遇。毕竟,电话里的沟通、交流资源较有限,不能形成对个人工作能力的基本判断,因此毕业生要格外注意通过电话面试获得的工作岗位。四、收费陷阱不少皮包公司就是看重学生求职心急,借着招聘会骗钱。招聘单位入职培训费、员工管理费等任何名目的收费,都是应该警惕的。《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包括人身担保、财产担保,包括收取各种财物。订做工作服作为企业的一种正常投入,也包括在内。《劳动合同法》第84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五、“三金”协商放弃,假高薪陷阱在大学生求职招聘中,一些单位声明高工资,以此为诱饵,但却以不给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为条件。一些不良的用人单位为了剥夺求职者的权利,经常会在合同中出现一些不合法的内容,这些都是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仔细审阅内容,当合同中出现异议时,还要运用自己的沟通技巧同用人单位谈判,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六、通过招聘剽窃求职者作品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专家介绍,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如何防范就业陷阱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个人资料泄密。2.加强对劳动法规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学习。3.不要只被职位名称吸引。4.不要被薪水吸引。5.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6.学会换位思考。7.学会借助第三方力量来防范就业陷阱。如何解决遭遇就业陷阱(一)1.如果被虚假招聘信息所骗,原来承诺的待遇、报酬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合的,求职者可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诉,请劳动人事部门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对有关单位进行处罚,并按规定赔偿求职者的损失。2.如果是招聘单位以招聘之名,行使用廉价劳动力之实,其行为构成欺诈的,可以向劳动检察部门请求帮助。如何解决遭遇就业陷阱(二)3.如果是招聘单位在面试或录取时收取培训费、押金、保证金、担保金等费用的,其行为违反了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求职者可及时向劳动部门反映,请求查处,要求退还所交费用。4.对于职业介绍机构的责任而造成求职者求职不能或职业介绍机构收取一定职业介绍费后消失的情况,如果是正规的职业介绍机构,可向劳动部门投投诉,如果是非法中介,则可向所在地公安部门报案,由公安部门查实,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或移交相关劳动部门进行处罚。六、对择业“陷阱”的自我防范(一)提高对择业“陷阱”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求职中最容易误入形形色色的招聘“陷阱”,轻则被骗财、骗色、骗劳力,重则被绑架拐卖。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秩序,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毕业生应增强自己对择业“陷阱”的防范意识和能力。1、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与毕业生择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对毕业生择业时的权利与义务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这些法规和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明辨择业“陷阱”的能力。比如:劳动部、公安部、全国总工会曾发出通知规定: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毕业生遇到招聘单位向自己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就要坚决拒交。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可否认市场规律给择业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不能以此作为观念的基准。不正确的择业观会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准确定位,过高的期望值和功利性的择业观会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首要的位置,对工资待遇、奖金、福利、住房等因素过于关心。这些都会使毕业生在择业时被蒙蔽双眼,落入“高薪诱惑”的陷阱。3、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再美丽诱人的陷阱都有它的破绽,甚至有的“陷阱”本身就漏洞百出,然而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良好的择业心态,在心理认识和感性认识上出现了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偏差,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结果落人了择业“陷阱”。因此,毕业生在择业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对防范择业“陷阱”有重要的作用。当毕业生出现以下几种不良心态时,就应提高警惕了。第一、急于求成。急躁是毕业生常见的一种心理,是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由于这种心态的存在,毕业生对择业“陷阱”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恨不得天上掉馅饼。面对择业“陷阱”,他们以为求职有了转机,对用人单位也不仔细了解就匆匆签约。第二、贪图虚荣。由于虚荣心作怪,一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顾现实条件的限制,一心想找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而对渴望经济独立的大学生而言,高薪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一些人正是把握了毕业生贪图虚荣的心理,给他们设置种种极具诱惑力的“陷阱”。第三、消极依赖。一些自卑、怯懦的毕业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对自己寻找工作失去了信心,继而产生了消极依赖的心理。(二)掌握对择业“陷阱”的防范对策毕业生对择业“陷阱”有了防范意识还是不够的,毕业生还要掌握择业“陷阱”的防范对策。1、对就业信息的防范不论择业“陷阱”如何设置与变化,都要提供、发布就业信息。因此,就业信息既蕴藏着机会,也可能潜伏着陷阱。毕业生面对良莠不齐的就业信息,需仔细辨别,学会去伪存真。首先,要对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了解。一般来说,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高校或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人才招聘会、正规权威的人才招聘类专业网站、值得信赖的社会关系(如家长﹑亲友、老师、校友等)、广播、电视、有权威的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取的就业信息比较真实可信。其次,对自己重点关注的就业信息,即使其来源可靠,毕业生也要对信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核实,防止信息中包含夸大、不实的成分。毕业生在投递简历前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毕业生可以托人打听,可以向老师咨询,当然,让毕业生最放心的还是眼见为实,自己到用人单位去看一看。对就业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择业“陷阱,无法向你靠近。什么时候跳槽?如果你注意以下五种迹象,你将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挣扎而另外去找一份你真正喜欢的工作。1、怀疑自己不合格如果你工作感到痛苦,这可能是自己工作表现不佳而又不愿正视这个问题。因此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干得如何?即使没有得到公开的负面反应,仍然可以发觉一些蛛丝马迹,表明你的工作没有达到一定标准。你可以请老板对你的表现作一个评定,以确定是否仍符合他的要求,或者是请教一位精明且诚信的同事(最好他的级别比你高),让他为你作一个非正式的评估。如果你从哪—方面都得不到建设性的意见,不知为何感到自己的工作表现欠佳,这可能确实到了该找一个能给你更多支持的工作环境的时候了2、你与上司不合拍如果你的表现上符合上级的期望,但仍感觉不快,这可能是你与上司个人风格不同的缘故。一种较好的测试方法是:你在上司身边时感觉如何——是自在放松还是紧张不安?他提供的“帮助”是否更像是批评;是否他希望迅速答复而你总需要时间来反应?他对任务有明确的指示还是希望你能自己领会?或者你的上司难以相处。如果你发现他确实有这种名声,最好向人事部门征求一些意见,然后再直接找你的上司,比较得体地表达你的意见。有许多经理意识不到他们可以有效地与人交流,当然,如果普遍的看法是“没什么希望”,那么你就可以考虑着手准备自己的求职简历了。3、你与同事不合拍你的同事不都是你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你属于直截了当、性格开朗的那种人,而你的同事却是阴郁不坦率的,可能对你的心境有不良的影响。如果想了解你是否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可以问问自己:当你与公司的人交往时,是否觉得格格不入?你是否对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感到乏味和无聊?你在工作中是否感到有些不自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可能已陷入一个无法展现自己的环境。在找到适合你的工作环境之前,你是难以快乐起来的。4、工作过于轻松如果你
本文标题:85就业陷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