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1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第十章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一、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1、文艺复兴的产生最早产生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形成文艺复兴运动。其历史意义是为资本主义建筑统治地位制造舆论。2、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文主义”。新航路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促进了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3、建筑分期早期文艺复兴15世纪(佛罗伦萨)盛期文艺复兴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晚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中后期(威尼斯和仑巴底)17世纪以后就是发展为巴洛克时期二、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很多画家雕塑家都是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学家:乔托、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珊索维诺、(建筑师和雕塑家)、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二人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三杰)、伯拉孟特、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出现了一大批理想城市设计师,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正方形、八角形、圆形等都作为设计方案,提出网格式和同心圆式街道系统,但大都停留在规划方案上。城市建设活动增加,但都其中在城市的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群的改建工作上。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1、阿尔伯蒂1450年著《论建筑》一书,对合理城市选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他继承了维特鲁威的思想理论,提出理想城市设计模式,以便利、美观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原则。其典型模式是: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变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行进组合。2、费拉锐特费拉锐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年,他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方案的几何图形。后来欧洲国家设计的许多城堡,都受他的影响。斯卡莫齐按费拉锐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划。此城建于公元1593年。是为防御而设的边境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3、斯卡莫奇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平面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按理想城市方案建造的城市并不多,但这些方案设想对欧洲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重镇如法国的萨尔路易等城市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四、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改建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中世纪的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1、佛罗伦萨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6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这里艺术作品琳琅满目,既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商业重镇的历史见证,又是充满永恒之美的举世闻名的名胜区。佛罗伦萨原为一个罗马军队驻扎区,呈长方形,城中心为一广场,城内多古堡。罗马帝国时期该城逐渐繁华,在教皇阿德里安年间达到顶峰,并一直保持到公元4世纪。当时的建筑遗迹有大理石铺地的广场,一座三门廊神殿,一座伊西斯庙,两处浴场,一座剧院,一个露天剧场和两座纪元初年的大教堂。15世纪后半叶,东方贸易被断绝,资产阶级将投资转向土地和房屋,一时刺激了佛罗伦萨的建筑活动。16世纪后半叶,从阿诺河修建了连通市中心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两侧为严格对称设有骑楼的联排式多层房屋,丰富了市中心光产的群体构图。建筑着重正立面的设计,不重视体积表现。建筑物均临街并立,广场雕塑亦放在边沿。佛罗伦萨大教堂为意大利著名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瑰宝。佛罗伦萨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型制很有独创性,虽然大体还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会的禁制,把东部歌坛设计成近似集中式的,预计用穹顶。15世纪初,布鲁内列斯基着手设计穹顶。布鲁内列斯基出身于手工业工匠,钻研了当时先进的科学特别是机械学,精通机械、铸工,在透视学和数学等方面都有过建树,在雕刻和工艺美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经过刻苦努力,他掌握了古罗马、拜占庭和哥特式的建筑结构。为了设计穹顶,他在罗马逗留几年,潜心钻研古代的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回到佛罗伦萨后,作了穹顶和脚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详细的结构和施工方案。1420年,在佛罗伦萨政府召集的有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筑师参加的会议上,他获得了这项工程的委任。同年动工兴建,1431年完成了穹顶,接着建造顶上的采光亭。1470年采光亭完工,但布鲁内列斯基前此于1446年去世了。2、佛拉拉佛拉拉城跨波河而建,通往帕多瓦的罗马大道从该城穿过波河。在8世纪,在波河北岸建立了一座拜占庭要塞以便保护南岸的大主教宫殿免受匈奴人的威胁。要塞沿着波河两岸发展起来。10世纪,费拉拉卡诺萨的封建领主泰巴尔多在河北岸建立了一座城堡。费拉拉在其两端即要塞和城堡之间发展起来。按照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1465-1516)的设计,城市透视图是在围绕着宫殿、教堂和花园而构成的。四座当代宫殿环绕着该城市北部的广场,极好的展示了以视觉透视为基础的城市规划。防御工事的内部是众多的宫殿,教堂和修道院。建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大教堂兼具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其周围环绕着中世纪的建筑,包括市政大楼和埃斯特城堡。费拉拉是文艺复兴城市的典型例子,其城市建筑物保存完好。费拉拉所展示的城市设计的演化,对未来数个世纪的城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3、威尼斯一座四周环水的城市,一座由上百个小岛组成的城市,一座素有“亚得里亚海明珠”之称的城市,在这里看到的最多的就是水,这就是水城——威尼斯。15-16世纪除开拓街道广场、修建教堂与府邸外,还建造了商业和集会的敞廊、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博物馆、铸币厂、学校等。最引人注目的是完善了圣马可广场的建设。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两条船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齐飞,形成了这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贡多拉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种船命名为“贡多拉”。4、罗马15世纪中叶,罗马人才荟萃,成为宗教文化的中心。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是城市改建的重大工程。波波罗广场三条街道相交处,中有方尖碑。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五、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建设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的一侧。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密,并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1、安农齐阿广场14世纪和15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力军还是行会工匠,这时的建筑师也还是行会的工艺匠师。这时期,一些中部和北部的城市,市政厅、学校、市场、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物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市政厅底层有券廊;等候办事的市民可以在这里休息;每逢集市,商人们和小手工业者在这里摆设摊子。这类建筑物明朗轻快,和易亲切。虽然已经重新采用柱式,但还不很严谨;构图活泼。它们保留着中世纪市民建筑的一些特色,只强调一个沿街立面。文艺复兴早期最完整的广场,采用了古典的严禁构图。矩形平面73*60米。正面是安农齐阿教堂,左面是育婴堂,右面是修道院,中央有一对喷泉和一座骑马铜像,突出了中央轴线。育婴院修道院安农齐阿广场三面是开阔的券廊,它们尺度宜人,风格平易,因此广场显得很亲切。汩汩的喷泉,更增添了几分欢悦。骑马铜像的大小完全适应教堂的发券开间,它位于教堂的前部,从广场的入口处观赏,教堂给了它很好的衬托。2、罗马市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在古罗马和中世纪的传统地点——卡比多山上。因为当时旧城区已经很拥挤,米开朗琪罗把市政广场面向西北,背对旧区,把城市的发展引向还有余地的地区。广场的正面是元老院,是旧建筑物。它右侧有一座档案馆,二者不互相垂直,照米开朗琪罗的设计加以改造。后来照档案馆的式样并与它对称在左面造了一座博物馆。至此广场的平面呈梯形。意大利中世纪的城市广场是不对称的,卡比多山市政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配置的广场之一。三座建筑物虽然不造在同时,但都按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改造过,所以形式完全统一。元老院高27m,两侧的房屋高20m,相差不大。为了突出元老院,把它的底层做成基座层,前面设一对大台阶,上两层用巨柱式,二、三层之间不做水平分划;而两侧的建筑物,巨柱式立在平地,一、二层之间用阳台作明显的水平分划。构图的对比,使元老院显得比实际的更高一些。这广场的一个新特点是它的前面,梯形的比较短的底边,完全敞开,对着山下大片的绿地。一道大台阶笔直地奔上山来,前景是广场前沿挡土墙上的栏杆和它上面的三对古罗马时代的雕刻品。这三对雕刻品,越靠近中央的越大、越高、越复杂,使构图集中、轴线突出。广场正中,立一尊搬来的古罗马皇帝马古斯•奥莱里乌斯的骑马铜像,使广场有一个艺术中心并且丰富了广场的层次。广场地面铺砌了整幅图案,椭圆形的,把骑马像放在图案的正中,给它一个确定的不可改易的位置。3、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包括大广场和小广场两部分;大广场东西向,位子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海口。大广场是梯形的。东端是11世纪造的拜占庭式的圣马可主教堂,它华丽多彩、轮廓丰富。北侧是旧市政大厦,由龙巴都设计,三层楼高,它决定了广场的长度。南侧是新市政大厦,由斯卡莫齐设计,下面两层照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子,加了第三层,同旧市政大厦相配称。西端是一个两层的建筑物,把新旧两个市政大厦连接起来。这个建筑物也采用圣马可图书馆的样式,上面加了一段女儿墙,装饰着雕像。同大广场相垂直的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之间的小广场。总督府紧挨着圣马可主教堂,图书馆连接着新市政大厦。小广场的中线大致重合圣马可教堂的正立面。它也是梯形的,比较窄的南端底边向大运河口敞开。远处小岛上,有圣乔治修道院教堂的尖塔圆顶作为对景。小广场和大广场相交的地方,拐角上,斜对着主教堂,有一座100m高的方形塔身,方锥形塔顶的高塔。它是广场的垂直轴线,外部的标志。1540年,珊索维诺在它下面,朝东造了一个三开间的券廊,装饰得很华丽,使塔和周围主要的建筑物有了共同的构图因素,从而协调统一。广场上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建筑物,如旧市政大厦东端的钟楼和小广场南口的一对从君士坦丁堡搬来的柱子。圣马可广场除了举行节日庆会之外,只供游览和散步,完全与城市交通无关。意大利人习惯于在广场上约会亲友,所以把广场叫做“露天的客厅”。圣马可广场华美壮丽,却又洋溢着浓郁的亲切气氛。圣马可教堂圣马可教堂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市圣马可广场东面。它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集拜占庭式建筑、伊斯兰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各种风格于一体的综合建筑艺术的杰作。大广场小广场钟塔及教堂装饰河岸对景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变化很丰富:⑴从城市各处,要经过曲折的、幽暗的小街陋巷才能来到广场。一走进大广场西端不大的券门或者主教堂北侧的钟楼下的券门,突然置身宽阔的空间,多大的天,多高的塔,多美的教堂,阳光多明媚!⑵广场是半封闭的,但是,钟塔和它的敞廊仿佛掩映着另一处胜境。绕过它们,便是开敞的小广场,两侧连绵的券廊把视线导向远方,远方是小岛。只有一对柱子,标志着小广场的南界,它们也丰富着景色的层次。向前来到运河口海岸边,千顷碧海,白鸥自由出没。作为对景,圣乔治修道院教堂的尖塔圆顶,
本文标题:1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