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日期:2011-05-09来源:市发改委浏览次数:1551字体:【大中小】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型升级、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二五”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省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本《规划纲要》是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辖市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纲要》经常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第一篇站在新的起点上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十一五”时期经受巨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以赴加快创新创业,主动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力度改善社会民生,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结构调整方向最明确、成效最明显的时期,是我市民生改善最突出、百姓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市城乡建设投入最大、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我市重大项目不断突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时期,也是我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形象迅速提升的时期。专栏:常州市“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预计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0年目标预计经济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元比2000年翻两番8000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60286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00026269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000012637城镇恩格尔系数%3033左右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台5080年新增就业岗位万个1010城镇登记失业率%5〈4结构效益二、三产业比重%9797左右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10〈10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218左右城市化水平%6562以上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2.3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市口径)%4551.4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人952975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比重%706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率%年均增长30%30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00222.8人口资源环境市域总人口万人按国家调整数控制45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5年下降20%完成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万吨下降20.2%完成目标二氧化硫万吨下降13.66%完成目标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1012.5城市绿化覆盖率%4042.5森林覆盖率%2020.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09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85以上公共服务高中教育普及率%9699.9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1514.6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0100三大社会保障覆盖率%98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基本全覆盖精神文明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0〉97第一节经济发展重大跨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976.7亿元,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286.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固定资产投资达2103.4亿元,五年累计超过74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00亿美元。推进创新发展。建立“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之路,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一核八园”为重点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以常州科教城为重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科教城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6家,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1.4%。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加速结构调整。着力振兴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五大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4%,建设形成光伏、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LED照明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6%,建设形成了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津通工业园等9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被评为“全国十大创意产业基地”,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达到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2家;全市水稻单产实现全省“八连冠”,以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3家、35家。专栏:五大产业发展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09-2011年)》,围绕“结构转优、实力增强、效益提升”的目标,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2010年,五大产业完成产值4731.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4%;五大产业完成投资822.9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69.7%。集聚发展资源。完成铁本破产清算和善后工作,启动中石油常州材料基地项目;溧阳抽水蓄能电站、天合光能500MW垂直一体化、常州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通过国家、省专业论证并上报国家审批,国电常州发电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燃机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成功发行6只企业债券,总额度达到100亿元;争取国家各类资金创历史新高。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累计达21家;创业投资快速发展,创投企业达到29家,注册资本35.5亿元。引进了光宝电子、晶品光电、柳工机械等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实施两轮“千名海归人才集聚工程”,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62.5万。专栏:创业投资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创业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大企业创新发展增添了动力。一是创投队伍迅速壮大。我市创投企业由2005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29家,总注册资本从2005年的69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35.5亿元。二是投资进程稳步加快。近3年来,境内外投资机构共投资我市85个项目,累计金额近46亿元。三是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各创投企业结合各自特点,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在管理上,呈现自主经营、委托管理、联合投资等多种形式。在投向上,江苏津通、常州红土、常州高投等创投机构专注于初创期企业。我市创投企业在募集资本、联合投资等方面合作活动日渐增多,创投行业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积极开展了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对口支援新疆和青海省藏区工作稳步推进,与陕西安康地区、三峡库区的合作取得新进展,与盐城的省内南北合作取得新突破,积极参与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第二节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269元和12637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8倍左右,是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社会保障明显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三大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保率100%,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基本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建立完善了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屋在内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慈善事业开创“常州模式”,慈善基金超过15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超过26万人次。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万。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设了快速公交系统,市区居民公交出行负担率达到25.8%;市政类公园绿地全部免费开放,完成市区所有公厕改造并免费开放,改造提升了全市103个菜市场,完成1000多万平方米老小区改造整治,一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和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较快发展。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成立常州大学。全面启动卫生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日益丰富,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实施了一批文化精品工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推进。同时,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武人防、边防海事、档案党史、安全生产、民族宗教、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事业、妇女儿童、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第三节城乡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骨架明显拉开。建成区面积由150平方公里增加到230平方公里。建成城市高架路以及青洋路、中吴大道、飞龙路等一批连接南北、东西的城市通道。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建成规划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城市主体建筑。加快形成以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国省干道、航道、港口为主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先后建成宁杭、锡宜、宁常、扬溧等高速公路;实施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京杭运河改线工程、录安洲码头一期工程;配合做好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高铁站、城铁站等枢纽工程。城乡环境明显提升。高强度推进太湖治水和城区清水工程,市区60多条河道实现水清目标;新增绿地1133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小康家园”专项行动,全市所有村实现“三清一绿”,50%以上村达到“五化三有”。着力提升数字化城管水平,完善市、区、街道三级考评体系和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省级考核。第二章“十二五”发展处于关键转型期“十二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发展;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变化,各类形式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突出,形势更趋复杂。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是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长三角区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积蓄了强大的转型腾飞力量,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长期积累,中外企业家对常州发展环境总体乐观满意。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在总体上有利的发展环境下,我市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但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加快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人才集聚刻不容缓,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刻不容缓,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刻不容缓。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期。一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进期。“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我市立足新的发展起点,确立更高目标追求,全面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城乡建设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社会管理现代化。二是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期。“十二五”时期,资源、环境、成本等各种约束将进一步加剧,这在客观上对我市调整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要求我市瞄准经济转型、城乡转型、管理转型等加大攻坚力度,加速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奋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创新制高点、人才制高点。三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突破期。“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是最大的内需,城市化发展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要求我市既要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本文标题: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