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十章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HV)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5种:即HAV、HBV、HCV、HDV、HEV等。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HFV、HGV、TTV等。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HAV)一、生物学性状:1.为直径27nm球形病毒,20面体对称,无包膜。核心单正股RNA。2.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VP1是中和性抗原。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原属肠道病毒72型)。4.抵抗力较强,耐酸、耐乙醚。经100℃5分钟可被灭活;对漂白粉、次氯酸钠、甲醛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3.黑猩猩、绒猴及我国的红面猴易感。HAV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猴胚肾细胞中增殖,CPE不明显。3.致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细胞损害。4.免疫性病后免疫力牢固(主要是抗-HAVIgG),一般不会再感染。三、病毒学检查1.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2.早期诊断:患者血清中抗HAV-IgM于感染后2周即开始升高,可用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协助诊断。2.应急预防:对易感者接触感染者后1周内肌注丙种球蛋白(0.05-0.12ml/kg体重)。3.加强卫生宣教,搞好饮食卫生。四、防治原则:1.对易感者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HBV)一.生物学性状:(一)形态与结构:1.大球形颗粒(HBV):42nm球形颗粒,又称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颗粒。HBV结构核心:由双股未闭合环状DNA和DNA多聚酶组成内衣壳:呈20面体对称结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外衣壳(相当于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最常见,为过剩的病毒衣壳构成(HBsAg),不具传染性。3.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100-500nm,是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与HBV有关的三种颗粒(电镜照片)与HBV有关的三种颗粒(模式图)(二)基因结构短股:正股(S+)长股:负股(L-)1.S基因区:由S、前S1、前S2基因组成。分别编码编码HBSAg、PreS1、PreS2蛋白。2.C基因区:由C、前C基因组成。编码HBeAg、HBcAg。双股环状DNA3.P基因区:编码DNA多聚酶。4.X基因区:编码X蛋白,有调控作用。(三)抗原组成:外衣壳抗原:HBsAg前S1抗原(PreS1Ag)前S2抗原(PreS2Ag)内衣壳抗原:HBeAgHBcAg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还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adr、adw、ayr、ayw。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性。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其抗原性更强,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胞的结合发挥抗病毒作用。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具有吸附肝细胞受体的表位,有利于HBV吸附至肝细胞。附: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2.核心抗原(HBcAg):由C基因编码。存在于肝细胞内,血清中不能检出。HBc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c,高效价抗-HBc-IgM提示HBV在体内复制增殖。未检出可排除急性乙肝。3.HBeAg:是由前C和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形成。HBe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e。HBeAg阳性是HBV复制的指标;抗-HBe阳性,应同时检测其病毒DNA以全面判断患者的预后。(四)组织培养和动物模型:黑猩猩是敏感动物,尚不能细胞培养。动物模型:鸭、土拔鼠(五)抵抗力:很强,对温度、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100℃10分钟、0.5﹪过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均可灭活HBV。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乙肝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二)传播途径:1.血液和血制品:输血、注射、手术器械、皮肤粘膜损伤、性接触等。2.母婴途径1.急性乙肝2.慢性乙肝(慢活肝、慢性持续性乙肝)3.重症乙肝4.无症状携带者(三)乙肝的临床类型(四)致病性机制:3.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引起肝细胞损伤;1.病毒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长期在体内存在;2.病毒发生变异——逃避免疫;感染HBV的肝细胞表达HBsAg.HBeAg.HBcAg激活CTL肝细胞损伤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5.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HBV感染肝细胞,使肝细胞膜LSP暴露,通过Ⅱ型或Ⅳ型超敏反应使受染肝细胞损伤。4.HBsAg、HBeAg与其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肝细胞坏死和肝外组织器官损伤(Ⅲ型超敏反应)。(五)免疫保护作用1.体液免疫:抗-HBs于感染HBV3个月后产生,可持续多年。2.细胞免疫(六)HBV与原发性肝癌通过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认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三、病毒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1.查Dane颗粒(电镜)。2.HBV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的临床意义①协助乙肝诊断;②判断传染性和预后;③选择乙肝疫苗接种对象;④筛选献血者;⑤流行病学调查。3.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实际应用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大三阳”,急性或慢性乙肝+--++“小三阳”,趋于恢复-+-++乙肝恢复期-+---有免疫力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四、防治原则:1.综合性预防措施。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3.被动免疫:HBIg。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HCV)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但易转为慢性)。5.微检:检查病毒RNA;测抗-HCV抗体。1.属于卫星病毒科(缺陷病毒,因子),必须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2.为球形,35-37nm,核心结构为HDV衣壳和单负链环状RNA,外包以HBsAg。3.通过输血,血制品传播。4.与乙肝病毒共同或重叠感染,常导致病情恶化。第四节丁型肝炎病毒(HDV)第五节戊型肝炎病毒(HEV)1.球状,32-34nm,单股RNA,无包膜。2.经胃肠道途径感染,可引起爆发型流行,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病情较重,病死率高,极少转为慢性。一、己型肝炎病毒(HFV):主要经血液传播。二、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常见母婴垂直传播。第六节其它肝炎病毒三、TT型肝炎病毒(TTV):HAVHBVHCVHDVHEV分类微小RNA嗜肝DNA黄病毒科卫星嵌杯状归属病毒科病毒科病毒科病毒科核酸类型肝炎病毒的分类归属及核酸类型RNADNARNARNARNA
本文标题:肝炎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2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