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如何加强中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建设下
秦海林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所长目录2一二三我国质量品牌建设的背景与优势我国质量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国外质量品牌建设的做法与启示四加强我国质量品牌建设的建议(一)“德国制造”确保德国出口全球第一第一阶段:工业化初期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羞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必须标明“MadeinGermany”。到1896年,英国罗斯伯里伯爵说:“德国让我们感到恐惧,德国人把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第二阶段:二战后的“经济奇迹”2014年,德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7万亿美元,出口贸易涉及全球230多个国家或地区,动力来自以标准和品牌为基础的质量竞争力。3.3%1.6%0.9%0.6%0.2%0.0%0.5%1.0%1.5%2.0%2.5%3.0%3.5%经济增长率资本标准专利劳动力42%32%30%29%22%18%12%12%0%5%10%15%20%25%30%35%40%45%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发达国家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左图可知:德国经济增长率3.3%的比例里,标准、专利占到了三分之一的贡献率,专利和标准是促使德国产品能够保持不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右图可知:发达国家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德国占到了42%,都是通过品牌产品进行销售,即德国的品牌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二)德国的主要经验1.注重树立国家品牌维护“德国制造”声誉成为德国大大小小企业自发的行动,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成了德国企业的共同“潜意识”。2.发扬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神德国企业运作不仅是为经济利益,遵守企业道德、精致制造产品更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天性。德语“职业”=“天职”。3.始终重视技术标准工作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的管理体系,企业通过认证来证明自身产品的安全性,如德国GS认证。4.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职业化德国实行了“双轨制”教育模式,70%的德国人在接受常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都要在企业中接受职业培训,并设立了质量工程类硕士、博士学位。5.促进精英型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减税、为中小企业减负、提供国家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为德国孕育出一批质量、技术世界领先的“隐形冠军”。(三)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品牌革命东洋货被视为劣质产品1920年,日本进入工业化国家之列,但产品质量水平相比其他工业化国家较低。二战后初期,部分日本公司想方设法要在一个名为USA的日本小村庄开厂,因为这样他们的产品就可以打上”MadeinUSA”的标记。日本制造成为全球产品质量的标杆日本掀起了“质量救国”的热潮,设立国家层面的质量奖--戴明奖,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员质量培训,实施了全公司质量管理,首创了QC团队质量改进方法、5S现场管理、质量功能展开(QFD)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等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四)日本的主要经验1.提高质量成为了全民运动贸易立国的国家战略要求必须以国际高标准的质量参与全球竞争。政府强化监管,科工联合会(JUSE)推动引进质量管理方法,企业加强员工培训,形成日式质量管理模式。2.全员参与培训和改进运动日本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一直针对企业全体员工,成立QC小组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消耗,70年代末期,达到70万个QC小组、500万员工参与。3.注重供应链管理和整体效率日本企业间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有益于整体供应链上质量改进与效率提升,形成了日本特征的高质、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方式。4.引进与创新相结合JUSE先后邀请戴明和朱兰博士多次到日本企业培训,并注重建立符合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还引进、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学理论,同时日本自身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日式管理方法。日本涌现出石川馨、田口玄一、大野耐一等管理大师,总结出QFD(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新老七种工具、5S/6S、TPS(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等质量管理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培育出一大批这样的管理学大师。(五)“质量振兴法案”助推美国重返世界第一20世纪初,完成了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福特制出现后,美国大力发展流水线及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呈现规模化,大工业和大企业不断兴起。期间以机器零部件标准化为主的管理新模式成为推动美国“规模生产制”的保障,美国政府则通过完善相关法规以促使企业重视产品质量。来自日本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产品本土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在电视机领域,美国原有30多家彩电公司,80年代末只剩下1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本土就引发了“日本行,为什么美国不行”的质量大讨论。《质量振兴法案》•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激励美国企业为荣誉和成就而战,提高美国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1993年,美国国家竞争力重回世界第一。•2000年,人均GDP34260美元,超过日本,重返世界霸主地位。(六)美国的主要经验1.建设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法治环境1899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消费者组织;1914年,设立美国第一个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府机构;2011年,颁布《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建立惩罚性赔偿和严格的责任制度,以司法判决强化执法力度,联邦层面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就超过了7家。2.注重质量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1875年泰勒制检验功能的出现、1925年统计过程控制的提出,60年代“朱兰三部曲”、“戴明14项原则”、“全面质量管理”以及80年代卓越绩效模式和六西格玛管理,有效支撑了美国工业强国的地位。3.通过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鼓励和规划公平市场竞争行为的一系列法规,如《联邦反对价格歧视法》、《禁止对外贿赂法》等,来防止企业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取得市场垄断地位,引导企业通过激烈市场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持续提升的顾客需求。4.重视质量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美国是最早普及质量管理技术的国家。1994年,美国206所大专院校中拥有与质量相关的学位院校占到20-30%;1966年美国最先实行质量工程师的考试注册制度。(七)经验与启示第一,完善法律体系和执法环境建设。第二,政府通过制定激励政策推进质量提升。第三,培育和弘扬现代工业文明。第四,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引领作用。第五,注重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第六,重视质量技术基础的建设。(一)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1.增强标准供给效能深入推进工业标准制定、修订及宣贯,继续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建立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与监督制度。2.提升检测计量能力推进制造业质量检测与计量能力建设,继续核定一批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推动质量攻关和质量改进。重点开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产品性能检测能力建设,构建完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3.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质量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攻克一批对质量提升有重大影响力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加快推广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案例:格力卓越质量建设•高标准是格力高科技空调产品的坚实基础;计量为格力检验检测实验室提供基准保障。•T9质量管控体系:通过质量目标管理机制整合组织系统、信息系统、技术系统、标准系统,成为五大横向板块支撑。结合供应链管理、研究开发、制造过程、销售服务四大纵向核心价值创造,构建了格力的T9质量管控体系。(二)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1.明确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引导企业自觉承诺并履行质量责任。开展产品质量分级制度、优质优价机制或以品牌为基础的信用融资机制。2.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卓越绩效模式,比如说运用美国的6Σ、日本精益生产以及质量可靠性解决方案,鼓励企业运用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技术,提升企业的质量水平。3.发挥优势企业示范作用鼓励优势骨干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技术创新为重要抓手,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案例:中航科技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中航科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新的管理理论,即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系统。中航科技以严慎细实为准则,通过实施以质量文化建设为引领的标准化管理、风险控制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科技质量管理模式。(三)战略重视制定中国品牌规划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首先加强国家层面对品牌发展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国家形象与品牌战略委员会。其次,建立品牌质量安全危机紧急磋商机制,由质检部门联合商务、工信、食药监、广电、新闻等主管部门以及重点行业协会,形成一个质量安全危机紧急磋商机制。案例:华为“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CCQM”华为坚持聚焦战略,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的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超过45%的员工从事创新研究与开发。质量管理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创新模式CCQM,主要是突出自我批评、开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以奋斗者为本。(四)加快培育工业品牌1.推进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建立具有地区性和行业性品牌竞争力评价发布制度,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2.完善品牌专业人士培养机制推进质量品牌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质量品牌研究院建设,引导企业建立首席品牌官和专员制度,发展壮大企业在创意设计、品牌传播、品牌保护、品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案例: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员工,单即用户需求,“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质量方面:强调追求零缺陷、差异化、强黏度。•技术方面:建立全流程并联创新生态体系,与用户、供应商、世界一流研发机构深度交互,并联快速产品开发。•品牌方面:实施“三步走”品牌战略,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效益方面:家电零售量连续六次蝉联全球第一,突破两位数的市场份额增长。(五)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1.建设质量和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一批专业化的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质量品牌公共服务能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服务。2.构建质量和品牌信息共享平台。我们要让质量和品牌信息形成一个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产品质量和品牌信息开放共享。案例:联想“致力质量创新,成就卓越品质”•质量管理模式:复盘管理模式和NUDD质量风险管理管控体系。质量方面,TTQ为衡量新品爬坡阶段质量水平而建立的绩效测量指标,EWG是在一个新品发布最快速的获取用户对新产品的一种反馈,并改善。技术方面,采取双拳战略。品牌方面,企业品牌为统一的Lenovo,商用产品品牌为Think,消费类产品品牌为Idea。2013年,进入全球最具竞争力品牌500强。效益方面,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占有率达16.7%,年销量超过5200万台,连续13个季度保持最快增速。
本文标题:如何加强中国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建设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3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