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谏逐客书李斯一、导入新课:《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谏逐客书》是古代非常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我们今天学习的《谏逐客书》主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凝练哪些思想、得到哪些启示?除了这些以外,关于李斯本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李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的成才成人有何启发?他有着什么样的人才观?作为未来时代领袖的大学生,这种人才观你认可吗?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要真正领会《谏逐客书》这篇文章中所论说的道理和内涵,我们就要对文章的作者李斯、对他的人生历程有一个全面简洁的了解。二、作者李斯(一)生平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年轻时做过郡中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拜旬卿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经过自己的判断西游秦国。先为吕不韦的门客,后被推荐为秦王的侍从,献离间计有功被拜为秦国客卿。从此登上权力巅峰,一步步走向呼风唤雨、高官厚禄的顶峰,最后却从权利和财富的顶峰猝然滑落,被腰斩于咸阳,父子相哭,并夷三族。那么李斯是怎么样爬向了人生的顶峰,又是如何坠入那么李斯是怎么样爬向了人生的顶峰,又是如何坠入了人生的低谷?这种大起大落是一种偶然吗?其中,是否有着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结合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里对李斯的人生四叹的描写来分析李斯给我们青年人的人生启发与警醒。《史记·李斯列传》是司马迁所写辅秦人物中的一篇大传,用以反映秦朝兴亡史的一个侧面。李斯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有大功于秦,却身具五刑而死,他个人的悲剧也影响了历史的悲剧。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四次叹息的细节,写活了李斯,凸现了这个人物的双重性格——▲一叹:见厕鼠、仓鼠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同为鼠辈,厕所里的,就受人及犬的惊恐,就是吃不洁之食,也惶惶不可终日,而官仓里的,则悠悠然地吃积粟。你身处低贱了,即使学富五车,仍是不肖小人一个,你身处官仓,即使鼠目寸光,也是贤能富贵之士。李斯不满自身的现状,积极要求改变,这是值得肯定的;他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获得高官厚禄,做皇帝身边的“大奴才”,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仕途道路的不二选择,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以职位的高低来判断人生价值的贵贱,将人生的理想仅仅定位于不择手段的获取高官厚禄、荣华富,却为他今后的人生起伏埋下了祸根。由此我们想到★青年立志的重要性: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但对青年尤为重要。青年时期是理想的形成时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它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今天的青年人,要树立科学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与民族的振兴、时代的进步、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要想与民族的振兴、时代的进步、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孙中山)而李斯的志向正好相反,他是通过做大事达到做大官的目的。他达到了自己的理想——贵为丞相。二叹:贵为丞相:求学——入秦——离间计——丞相之位求学: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决定到秦国去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临行前,对他的老师荀卿说:“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那就是——★青年对“功名”如何看待:曹丕曾讲过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都不仅仅是个人的功名,而是家国的功名、历史的功名。前不久,奥巴马来华在上海对话中国青年时有一个忠告:“我最敬仰的那些成功的人士,他们不但考虑自己,他们同时还考虑超越自己的事情,他们希望对世界做出贡献,他们希望对他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对他们的城市做出贡献,他们希望除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同时对别人的生活也带来影响。……”如何体会奥巴马这些话的深意,大家回去认真思考,我们下次课来讨论。入秦: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离间计:离间计:一旦有了这个机会,他就开始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心积虑、费尽心思: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当然,秦国的反间计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讲:“不肯者,利剑刺之”。(也就是说,我收买你,是给你个台阶,被不被收买不是你所决定的。我要收买你,要你和秦国联合,你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被收买为秦效力;要么是利剑刺之、死路一条。)丞相之位:李斯助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有大功于秦,有大功于史。其时李斯已位极人臣,子娶秦公主,女嫁秦公子。却有这样一叹: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李斯心中已经隐隐不安,物极则衰,自己的政治命运和身家性命将何去何从?这个时候李斯个人际遇贵极一时,出现了高处不胜寒的恐惧。诸葛亮也是布衣起家,位居丞相之位,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赞叹:出师一表真名士,常使英雄泪满襟!那么——★如何面对成功:人的成功往往蕴含道德的成功。孟子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李斯高处不胜寒的感叹正是他没有辩“礼仪”而受“万钟”!是为一己之私的富贵,没有做到君子坦荡荡,没有将成功加上道德的“作料”!一旦他的地位受到了些许威胁时,李斯人性的另一面就暴露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始皇长子扶苏在外,宦官赵高欲立少子胡亥为帝,威逼利诱李斯与其同谋。李斯知情势不可挽回,乃仰天而叹,泪流满面: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贵贱穷通,全在“自处”,李斯太在意他的地位(处所)了,这也正是李斯的“鼠论”。为了避祸固权,李斯苟且了。他与赵高合谋杀嫡立庶,他软弱妥协、屈从罪恶,由秦之功臣而转换为秦之罪人,两重性格被司马迁刻画得非常充分。我们说灭亡是自取的,罪恶的萌发就是灭亡的开始,曾经权贵一时的李斯给自己带来的结局是——▲四叹:身具五刑:李斯不甘心就这样失败,而赵高更不能容忍李斯的存在,互相倾轧后,文人出身的李斯怎么能斗得过奸诈暴戾的赵高,他一败涂地,连自己的儿子也连带上了。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软弱妥协、同流合污的最终结局是自取灭亡。纵观李斯一生,起于贫贱、成于乱世、毁于功名。除了在实现自己的抱负中为秦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业绩之外(二)主要贡献1、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使得法家思想真正走向统治地位。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学体系。2、秦代唯一一个有文章流传至今的作家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李斯是秦代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谏逐客是他的代表作,另有《泰山》、《琅琊台》等歌颂秦朝功德的碑文,对后代的墓志铭文有很大的影响。朝功德的碑文,对后代的墓志铭文有很大的影响。3、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他主张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讲到这里,我们对李斯一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李斯既随历史之大流,建功立业,泽益后世(如统一文字等),也逆民心而为,祸及千年(如进言焚书等)。掩卷之后,我们不能不在脑际萦回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去看李斯这个人物?其人善耶?恶耶?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要涉及到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如何评价李斯的一生功过: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李斯的人生悲剧是历史的偶然,但也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二是坚持道德的评价与历史的评价相结合的观点,道德的评价即一个人行为和成功是否是“善”的,个人的发展是否阻碍了他人的进步;历史的评价即前瞻的看,一个人的行为是否能禁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具有推动作用。毛泽东在点评《二十四史》时曾对李斯推崇备至。他说李斯是干实事的,而孔子则只说不做。民国时期曾写过《中国历史演义》的蔡东藩则坚称李斯是历史上最大的奸臣,过大于功,一生几乎无一是处。明朝李贽在《史纲评后秦记》中说,李斯“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这是他们站的角度和高度的不同才有这么迥然不同的评价。如何评价李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第三节课留出时间给大家详细讨论。三、写作背景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次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郑国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如《史记》所言:“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四、作品分析(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之事,私下认为是搞错了。】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说明作者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1、开门见山的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祖以下的孝公、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2、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ān),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ān),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ǁ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ǁ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ǁ昭王得范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注:由余:晋国人,以亡命入西戎之地,奉戎王命出使秦国,后被秦穆公收买,继而为秦定计伐戎成功。百里奚:虞国人,虞果被晋灭后,以战俘身份作为晋献公女儿陪嫁奴仆入秦,后出走宛地,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拜为相(五羖大人蹇叔:百里奚推荐的,秦穆公以厚币迎接他入秦大丕豹、公孙支:晋国人,入秦国后分别为大将和大【译文:从前秦缪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缪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众多,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
本文标题:3、谏逐客书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4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