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888专业基础(经济思想史)2003
南开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基础(经济思想史)专业:经济思想史共50分一、回答下列问题:(1-5题共9分;第6-7题11分;共20分)1.古典经济学家包括哪些著名的经济学家?2.边际主义的先驱和创始者分别是谁?3.老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的创始者是谁?4.管理科学的创始者是谁?5.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谁?6.李斯特的生产力和贸易保护学说7.斯密的分工理论二、简述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制度学派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5分)三、以下两题任选一题(15分)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思想。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简评。答案部分南开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专业基础(经济思想史)专业:经济思想史共50分一、回答下列问题:(1-5题共9分;第6-7题11分;共20分)1.古典经济学家包括哪些著名的经济学家?答:配第,魁奈,萨伊,西尼尔,马尔萨斯,马克思,斯密,李嘉图,穆勒等。2.边际主义的先驱和创始者分别是谁?答:先驱是杰文斯、艾吉渥斯、威克斯蒂德、古诺、屠能、戈森;边际学派的创始人是: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3.老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的创始者是谁?答:老历史学派的创始者是罗雪尔;新历史学派的创始者是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4.管理科学的创始者是谁?答:泰勒。5.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谁?答: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琼·罗宾逊、卡尔多和斯拉法。6.李斯特的生产力和贸易保护学说。答:李斯特的学说体系与英法古典主义是相对立的,集中体现在他的贸易保护学说,以及由此提出的生产力理论方面。(1)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和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张自由贸易不同,李斯特从当时德国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反对普遍的自由贸易,而主张德国实行关税保护制度。他认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倡导的普遍地自由贸易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即它认为统一的世界联盟和持久和平已经存在,而李斯特认为这种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实现还为时尚早,在此情况下实现全面的自由贸易主张,就完全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的民族利益。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政策,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交换中获得的财富增加多少。因此,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牺牲眼前的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社会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当本国各种社会制度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时,应该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等到已经具备把自己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条件和手段,但仍存在着更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强大竞争时,必须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当幼稚产业成长起来,拥有与外国资本竞争的足够力量时,则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通过与他国工业的竞争,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2)生产力理论。为了论证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提出了生产力理论。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应该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范围来考察生产力问题,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积累的结果,而且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财富的生产力比生产力本身重要的多,它不仅可以使原有的价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经消耗掉的价值得到补偿和增殖。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长,而且一旦发生战事,可以保有哦功能工业的独立地位。李斯特认为动态的生产力比静态的财富更重要,李斯特指出,自由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如何满足民族国家的利益,而是将虚无飘渺的世界主义凌驾于民族利益之上,如果一国工业、商业上远远落后于别国,那么它必须首先加强它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使它具备条件与比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自由竞争。这一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难以获得好处,自由贸易理论有利于发达国家。7.斯密的分工理论。答: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分工理论,(1)斯密分工理论的内容。斯密认为,分工会促使经济效率的提高,必然导致专业化和技术的进步。工厂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强劳动分工,为了增加工人的人数,就需要增加积累用以雇佣工人的资本。斯密认为,劳动分工通过三条途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一,劳动分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一个工人专注于同一道工序,增加了劳动者在这道工序上的熟练程度,劳动者在自己工序上的工作效率提高;第二,劳动分工节约劳动者在不同工作之间的转换时间,在劳动分工的情况下,劳动者不需要在不同工作岗位间转换,这就不会出现工作转换时的工作陌生情况;第三,劳动分工有利于“简化和节约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分工使每个工人的工作程序规范化,从而有利于机械的发明。(2)斯密分工理论的局限性。斯密分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斯密将“社会分工”化简到“技术分工”。换言之,他没有将“社会分工”与“技术分工”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国富论》开篇头一句话便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自然是极富洞见的观察。但是,他没有说明这里的“分工”指的是“技术分工”还是“社会分工”。第二,斯密分工理论缺乏对市场需求稳定性与否的考虑。斯密指出,如果要求制铁锤的工人又会制造铁钉,必然造成浪费,影响效率。但他这一论证假定了市场对铁锤的需求是稳定的。一旦需求出现波动,制造铁锤的“规模经济”本身便成了浪费;如果工人能转产铁钉,则尚有“范围经济”的希望。换言之,斯密式的分工只有在市场需求稳定的条件下才可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率。二、简述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制度学派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5分)答: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对美国现实的一种反映,只不过歪曲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特点。其代表人物是凡勃伦,20世纪50年代加尔布雷斯继承了凡勃伦的观点,建立了新制度学派。制度学派的特点是:首先,承袭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特别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屏弃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的传统教义;强调社会经济的演进,否定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变。其次,隐蔽地为垄断资本辩护,用批评垄断组织的某些\缺陷\的办法,来捍卫垄断组织;再次,公开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最后,强调美国的特殊和例外,美国资本主义是在完全不同条件下发展其来的,而且又完全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2)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制度学派研究对象。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凡勃伦把制度归结为人们主观心理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和习惯,认为制度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并用受这种心理和精神支配的一般制度来代替社会经济制度。在他看来,思想和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因而制度也有一个历史进化的过程,但制度的本质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制度的具体形式,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演进,而无突变。加尔布雷思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加尔布雷思看来,制度只是人类本能和外界客观因素互相制约所形成的和广泛存在的习惯。现实的经济制度只不过是心理现象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以及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有这些都是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对象超出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范围,接近于社会学。(3)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思制度学派研究方法。在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制度经济学吸取了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强调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和考察制度历史进化过程,从人们的心理出发解释社会经济现象,致力描述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勃伦和加尔布雷思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第一,进化论,他们强调经济学应该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逐渐的,演进的。第二,整体论,制度经济学家认为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观察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它。整体论有这样几个特点:它是一种质的分析,而不是单纯量的分析;它所进行的是案例分析和归纳,而不是进行逻辑推理;它试图建立的模型是结构性的,而不是预言性的;它所采用的心理观点是行为主义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三、以下两题任选一题(15分)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思想。答: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成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财富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1)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4、15世纪到16世纪中期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那时候商品生产和流通还不发达,对外贸易尚未充分展开,商业资本限于本身的条件,它们的代言人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当时国家迫切需要增加货币。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者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此外,国家力图通过行政手段,调节货币的流动,达到使国家储藏尽量多的货币,积累起充足的货币财富的手段。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期为晚期重商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早期重商主义时期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限制越来越不适合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扩大,货币的输出不可避免,因此晚期重商主义主张改变禁止货币输出的政策,要求国家允许货币输出。(2)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但两者又存在一些区别。早期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加。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把多卖少买的原则绝对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货币,使国家致富,反之货币离开自己的手,财富损失,国家就随之贫困。货币就是宝藏,是财富的唯一形式。晚期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货币必须不断投入流通,才能使货币财富不断增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甚至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货币输出,扩大从事外国商品的买卖,以获取大量货币财富。为了保证对外贸易进行,获取利润,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持顺差。国家必须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商业和航运业的顺利发展,保护本国工商业能抵制国外的竞争对手。人口是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所以应该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和采取鼓励有熟练手艺技巧的工人移入政策。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简评。答:(1)经济发展理论基本观点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其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其理论学说在西方经济学中自成体系。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①熊彼特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②创新与企业家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企业家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的追逐,其目的或结果是实现“新组合”或创新。可以说,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③创新与经济增长熊彼特认为,经济会由于创新而增长,但这种增长呈现周期性。创新能够导致经济增长,是因为创新者不但为自己赢得利润,而且为其他企业开辟了道路,起了示范。创新一旦出现,往往会引起其他企业模仿。普遍的模仿,会引发更大的创新浪潮,于是经济走向高涨。当较多的企业模仿同一创新后,创新浪潮便消逝、经济出现停滞。如果经济要再度增长,就必须有新一轮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增长。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过程是通过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过程而实现的,而创新是决定这种周期的主要因素。经济危机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的经济现象,繁荣之后,便是衰退,衰退和萧条就是危机,摆脱经济危机只有通过创新。④创新与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质变”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它与经济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内部自行发生变化的结果。用熊彼特的话来说,创新就是实现生产方法的新组合,创新就是经济发展。因此,“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本文标题:888专业基础(经济思想史)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4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