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学经典导论”是成都大学为本科段大一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国学是指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学问,是一个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浩瀚文献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的思想、学术体系。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2500多年来,它不仅深刻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走向,提供了中国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构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要养分和依据,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所有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维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许多思想和情愫能跨越千百年时空,至今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对其他文明也广泛辐射并发生深刻影响。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它的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文献分类有经、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史、哲。其中儒家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主张阳刚有为,积极进取,理性取舍,是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主体,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有最重大最全面的影响;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释道为重要补充,其中释(佛教)主要解决人与自己心灵的关系,是外来但中国化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影响尤大,但人生态度相对最消极;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道家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含人的肉体)的关系,人生态度也有些消极,但作为认识世界、避祸和应对、解决矛盾的思考充满智慧,尤其是其“道法自然”(即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特别具有现代意义。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为避免课程泛泛而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保证教学质量,使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针对性,本课程改革采用专题讲座方式,共八个专题。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莘莘学子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明显加深,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构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树立高远志向与人生追求,升华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做人做事的品位;探索成都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内涵。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三、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谭平、万平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导论》(2010年版)。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第一节、孔子其人一、孔子的身世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孔子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二、孔子高尚的人格品质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人格精神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2.安贫乐道,粪土富贵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却十分谦虚地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朝着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其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我认为我是做到了的。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4.生性耿介,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而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则不可能成为君子。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5.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三、儒家经典——《论语》《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到新的世纪。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前。《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二千多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我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第二节、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孔子作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其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三圣之事伯夷伊尹柳下惠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说明;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孟子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一、仁者爱人,注重自身修养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二)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三)顺从父母,尊重兄长——孝悌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四)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五)实施“仁”的途径——尊五美、屏四恶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二、为国以礼——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一)尊重周礼的基本原则,适当增损以益当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要注重礼的精神。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体系的最关键环节。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张“居处恭”,“貌思恭”,但反对过分做作的恭顺,因此,要做到恭,必须依礼而行。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孔子主张敬父母,在孝养父母的同时要有敬,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敬上,赞扬子产“其事上也敬”;敬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他自己也在行为上表现了以礼而行的恭敬。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三)实现以礼治国必先正名孔子把“正名”作为起始。他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一主张要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为此,在君臣关系上,他强调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至于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一句话,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三、和为贵——在极端中寻求平衡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中庸即“治中”,目的是守礼。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修养和认识原则,并且中庸之德起源很早,中断已久,在当时已经很罕见了。中庸与“允执其中”意思相同。“中庸”也就是“用中”。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从《论语》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孔子把礼视为“中”,执中、用中是依存于礼的,执中即是执礼,中庸意即谨守礼制,不偏不倚,不激不随,恰当适中。《礼记·仲尼燕居》载: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治中也。”礼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的最大社会意义就是守礼。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执中、中庸的观念与“仁”也有密切关系。孔子还以“射”来作比喻,说明“中庸”,认为“射”的“中”与“不中”的关键在自己主观方面,必须“反求诸其身”,己心正则己身正,己身正在则矢无不正,射无不中。这里谈“中”,谈怎样才能“中”,实际上已经揉进了“仁”的观念。古代文论万平教授国学经典导论万平教授换句话说,“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应成为君子的自觉追求,而内心的“执中”就是仁。正己好比仁,射中好比礼,仁是内在修养,礼是外在标准,仁是前提,礼是目的,二者之联结,便是中庸之
本文标题:国学经典导论1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7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