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学习知识不外乎要做三件事:阅读、思考、研究。其中阅读是前提。“书是人类文明的阶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读书箴言,连接着历代读书人对于交流、传播的企盼,对于了解世界和人性的渴望。读书犹如建立一个账户,需要多年的积累,“到头来你会觉得,读好书今后你会很有用,就像建立了一个丰厚的精神账户,会让你在今后的生活里不断支取。”“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一、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事情根本不能交付他人,这是一种思想活动,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能交予他人。”读书是个人化的事件,只能分享无法强加。切不要借口太忙而忘记读书!历史沉淀了智慧和优美,它们凝聚成一本本书,名字叫做“经典”。“时尚读物多半比较劣质。它们忙不迭送到你面前,即使你不亲近它,它也会来亲近你,其实你并不知道,有某种经典也会打动你,只是它远远地在那里,你不去亲近它,它也不会来亲近你。”二、读什么书?只有阅读大量专业文献,才能了解社会学过去做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社会学成为显学的历史虽然只有一个世纪左右,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还要短些,但积累起来的专业文献已是汗牛充栋。因此,阅读的专业文献需要从中外理论著作、期刊论文和研究报告中尽量系统地遴选。阅读应该尽可能广博,以社会学专业文献为主,但不一定限于社会学的专业文献。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边界历来是比较模糊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是当代学术的基本趋势。所以,阅读相关、相近、相邻学科的文献,不仅可以拓展知识面,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因为社会学家,特别是古典社会学家,通常是运用历史和哲学知识建构其社会理论的。缺少这些知识基础,你就既读不懂韦伯,也读不懂马克思。读书,有三种读法:走读,用读,聊读。走读,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根据所处的时间地点来选择读书;用读,则是强调学以致用,现学现卖.而聊读,则是我也非常推崇的一种读法,就是一边阅读,一边与朋友探讨。《贤文》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就一个主题,一本图书,进行探讨,可以启迪智慧,交换思想。三、如何读书?1.阅读方式浏览:通常应当把内容简介,序,目录和概述稍微浏览一下,大致掌握这本书讲了什么,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值不值得读?对于有些书,里面会有很多细节,或者有些类似手册性质的。对于这种书,就不需要仔细通读,快速浏览一遍,知道它讲了什么,以后需要的时候再去查。精读:经典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看,可以作个进度计划,每天留一定时间,否则容易坚持不下去,半途而废。同样,每读一部分的时候,还是给自己提一些问题,每一章,每一节都最好带着问题去读。而读完了,也要注意回顾,回忆一下,有什么收获,讲了什么,简单总结一下。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带着问题阅读:你需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知识?仔细地问问自己。当你明确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就可以重点选择需要读的部分,而不必把每部分都仔细读下来。这样,会省掉很多时间,而且得到答案也印象深刻。否则,就算通篇读下来,反而原来想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读书是要记笔记的,因为你是专业读书的。笔记怎么做?笔记是给自己做的,自己能看懂就行。笔记可以记得极其简短。笔记实际上是一个索引。读书读完以后要和人交流,要经常去卖弄。这样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东西,帮助你思考。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你的心智、开发你的思想,读了以后跟作者的认识完全一样,第一没有可能,第二也没有意义。2.记笔记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观察周围的事情有什么想法记笔记,要深入去想一些事。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你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观察周围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没有读过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解释就不一样。反过来说,你对日常生活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积累了很多心得,回过头来再读那些理论著作,你的理解同没有对生活做细致思考的人的理解就有很大的不同,它也会帮助你读懂很多书,帮助你和一些书产生共鸣。因为你有感受,你对社会的诸如公平问题、正义问题有很深的体会,你的体会和著者的理论是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的。这两者构成了你的学术档案。这个学术档案越装越多,你读了几百本书了,你对日常生活有好多好多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一个人的思想学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思考一般会伴随阅读自然而来,因为思考就是理解,就是分析,就是诘问。只有学会有意识的和批判性的思考,才能在阅读时触类旁通,激发灵感和创造意识,如果你只记住了别人的概念和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就不能算是一个思想者。要勤于和善于思考问题。因为思考是独立的,是不可能请人代劳的。思考的能力就是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没有这种想象力就无法揭开社会生活的面纱,就会迷失于大量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之中。3.思考研究类别:描述性研究:知识探索的第一步;主要是为了弄明在何时、何地、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解释性研究:研究事物为什么会发生,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事实性问题发生了什么?人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更深入的事实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变化?等等。比较性问题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吗?发展性问题该社会现象未来的趋势怎样?可能有什么变化或持续性?导致的后果可能有哪些?理论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更深入的解释问题可以是,某一社会事实或现象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如何选题。(兴趣与公共议题)最好的社会学理论经常来自于社会学者个人最切身的议题。四、如何写读书报告?写读书报告——最初步的写作和思考练习,目的是记录对文献(指他人研究,可能是专著,也可能是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的理解、困惑、提问和评估。言之有物的读书报告不是简单的内容重复和罗列,它应该包含阅读者的思考和回应。写作读书报告需尽可能牢记,展示这本书有什么值得读的东西。因此,不应忽略两点:陈述和评价——陈述该书的主要内容,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评价它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从社会学专业的角度看,它能够提供什么重要信息。更高水平的读书报告往往就某个主题,参与知识圈或专业共同体对它的讨论。比如,报告一本关于社会分层的作品,联系当前有关发展和已往有关讨论,进而阐述它的进展、地位、贡献和局限。如果把读书报告写的像一篇随感录,在文学角度上看也许不错,但专业训练更重视的是,你从阅读中抓住了什么有价值的社会学问题来讨论。一般而言,读书报告的写作要点是:吸引注意——应当有一个能够充分引起专业性注意的开始,这取决于该书的问题是否重要,所以应当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作品;同时也取决于你是否抓住了那些问题,所以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当聚焦在特定的主题上。准确理解,抓住并提炼作品处理的中心问题和结论,把它们清晰表述出来。总结作品在观点、证据、方法、材料和视角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讨论,该作品提供了什么信息和贡献。提出自己困惑和不解的问题,或者那些对于结论特别重要,但在作品中被忽略的新问题。评估判断——说明自己的看法:该书(文献)主题对于当前的社会变迁是否重要?分析结构怎样?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该文献价值何在?它对社会学的贡献是什么?什么人会从中获得什么益处?可以在评估文献时问这样一些问题:该书(文献)主题对于当前的社会变迁是否重要?作者是否达到目标?作者的分析结构怎样?作者方法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论证是否清晰?证据是否可靠?和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该文献价值何在?什么人会从中获得什么益处?回应性评估的针对性单一,一般不包含其他人的意见,有助于建立专业判断。分析性评估除了包含上述要点外,通常还有一个目标:分析该文献在专业圈中被接受或不接受的理由,因此需要对其他人的看法进行综合评述,这就需要阅读其他相关的评论,对其中的主流意见或潜在趋势作出分析,同时对他人的评论进行再评估:他们是否评价客观?是否准确把握了该文献的问题?它不仅需要理解内容,而且需要思考问题,以便推进研究。读书报告是论文写作的前奏——文献回顾——的基本功。一些人在进行文献回顾的时候,抓不住重要问题和线索,原因是阅读达不到质量,而非数量不足。容易出现的问题:没有清楚总结作品就大发议论,将叙述和议论混为一谈;对作品只有内容摘要和抄录,没有回应、评价和思考;或者虽然加以评估,但标准并不是专业性的,而是泛泛地谈个人感想。五、如何写文献回顾?综述的目的:一是通过评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贡献和局限,凸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文献回顾意在说明,为何自己将要回答的论题是一个正确而重要的问题。所谓正确,意味着必须沿着学界前人的工作继续进行,在一个专业传统中行走,这个问题应当是学界承认并关注的。二是寻找自己的专业(问题)定位——它和理论传统的关系,以便阐明自己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中的位置。说明自己的问题和学界关注的问题有什么联系,让自己的研究对更基本的问题有所回应,以便使自己的研究上升为和普遍问题有关的工作。三是寻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处,阐明自己研究的进展和特点,让自己的研究发现尽可能具有原创性。文献回顾不是罗列书单、炫耀所知,而是寻找自己研究问题的价值,并通过回顾中的评估、分析和对比,说明这些价值。所以文献回顾不仅要综述他人的研究,还需要评估这些研究的长短,不断将这些研究和自己的工作进行比较,从存在的“短”处寻找突破口。
本文标题:读什么书,如何读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0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