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1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1.引言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它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息息相关。当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物质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改变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引起环境恶化的问题将日益严重。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此同时,地下水与其周围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十分复杂,其进程往往十分隐蔽和缓慢,以上不良环境问题,既不容易及早发现,又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治理奏效。为此,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其保护自然环境,既是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2.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2.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下水资源因缺乏有效管理、无节制地长期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此外,在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当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时,就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表水消失,包气带增厚,草场、土地退化和沙化,导致绿洲面积减少。解决办法可通过调整开采含水层层次,控制开采量和进行人工回灌等措施,使水位回升。2.2地下水水质恶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近些年由于工业及生活废水大量不合理的排放,而治理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此同时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改变,也会造成地下水某些物理化学组分如微生物含量增加,而引起水质恶化。2.3海水入侵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2在近海(或干旱内陆)地区取水,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改变其水动力条件,造成地下水位过分下降,常常会带来海水(咸水)入侵,使水质污染,这种事例在国内外屡见不鲜。2.4地下水资源枯竭在地下水实际开发过程中,当单井的抽水量大于其出水能力,整个井场的开采量超过了水源地可能的补给保证时,开采区的动水位将大幅度下降。这种过量开采的初期将会出现少数水井的吊泵及枯井(超过设计降深),最终将导致整个水源地疏干,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2.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指在自然或人为超强度开采地下流体(地下水、天然气、石油等)等造成地表土体压缩而出现的大面积地面标高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通常产生在大陆沉积物比较发育的地区,如大河下游的近海冲积平原或在巨厚松散沉积物发育的大型盆地。由于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巨大,工农业集中,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压力降低,松散沉积物被压缩,即地下水与沉积物的压力失调,从而产生了地面沉降。据不完全测定,全国已陆续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有30多座,包括西安、上海、天津、太原、无锡、嘉兴、宁波、常州等。如西安市用水主要开采深100~300m的承压水,1972年至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平均每年30~5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到198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51m,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km²。上海市自1860年开凿第一口深井开采地下水以来,至今已增至1100多眼,日开采地下水量达到65万t,因此,在市区及近郊已形成地下水面降落区,中心水位最大降深在海平面以下30~40m,在地面也形成了与地下水面降落区相似的碟形沉降洼地,最大的沉降量为2.63m。这些都与地下水开采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地面沉降具有成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止难度大的特点。而我国城市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发展对地下水的长期超强度的开采,将含水层和相邻非含水层中空隙水压力减少,土的有效应力增大,产生压缩沉降。因此,加强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力度,是遏制城市地面沉降发展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3的有效途径。为了做好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应搞好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并设置区域性的观测网,对开采量、水位及地面标高进行长期的系统监测。2.6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隐伏的岩溶洞穴,在第四纪土层覆盖以后,在自然或人为活动的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现象。地面塌陷有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两种。截止1999年统计,全国有24个省发现岩溶塌陷,其中以桂、湘、川、赣、滇、鄂等省最为发育;25个城市有岩溶塌陷发育,其中包括贵阳、昆明、杭州、武汉、南京、南宁六个省会城市。岩溶塌陷点达800处以上,塌陷坑总数超过3万个,给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造成了严重威胁。如1988年4月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水源地塌陷,面积达34万m²,出现塌坑286个,最大直径12m,深7.8m;1988年5月武汉市陆家街塌陷,黑龙江七台河市塌陷等等,都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土质疏松、地下溶洞塌陷等原因而发生的,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非岩溶塌陷,主要是矿山采空和煤层自然引起的地面塌陷。如安徽铜陵铜矿区,山西平朔煤矿区、大同煤矿区,宁夏中卫南煤矿区、石咀山煤矿区等。安徽省铜陵市铜矿区,曾因抽排地下水,使市区20多万平方米内出现地面塌陷,陷坑直径数米,深不见底,陷坑周围地裂缝断断续续长达200多米,导致1000多户人家的5万多平方米房屋受到破坏,地下供水、供气、排水管道也遭受破坏。岩溶塌陷受控于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上覆第四纪松散层性质、厚度和水动力条件等。而隐伏岩溶的发育是形成岩溶塌陷的基础,而人类过度抽、排岩溶区地下水是导致塌陷的根本因素。2.7地面裂缝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先后在一些地区发生了地面裂缝问题,如西安、兰州、大同、太原、泰安、沧州、青岛等200多个县市相继发现地裂缝757处,最严重的西安市年经济损失数亿元。西安市区有七条明显的地裂缝和三条隐藏的地裂缝,总体走向NE70º,呈雁行排列,裂口上宽下窄,可见深度达11m,范围达110km²。从地裂缝的走向、形态来看,与西安-----临潼断裂一致,说明构造活动是地裂缝发育的基础。从近期大量抽汲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并与地裂缝快速发展在时间上的吻合来分析,抽汲地下水是地裂缝发生和发展的直接诱因。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43.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切实解决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1在政策和法规上行政管理方面,建立统一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实行规划开发,统一合理调度,如在市区内逐步停止自采井,统一调度使用城市供水;培养一批地下水资源监测、科研队伍,加强对事故处理的能力,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水质监测、预警监控体系和严格的监管制度。在资金支持上,完善投入补偿机制。要加大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投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法制管理方面,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地下水管理条例,加强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3.2在地下水开采管理上3.2.1分区控制开采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超采造成危害的程度的预测评估,并考虑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补给能力,将地下水开采管理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和控采区或不同的保护区,进行分区开采。深层地下水和浅层严重超采区实行禁采政策,如市区内、长期农业灌溉的严重超采区;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已引发地质灾害地区和受污染地区,并具有一定的补给及恢复能力的地区实行限采政策;轻微超采区实行控制开采,实现采补平衡。并通过适当调整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费来协助施行分区管理的政策。3.2.2加强地下水信息监控管理进一步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地面沉降的检测,改进监测手段,如采用GPS技术,实现CPS监测与分层监测标组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从而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动态情况,适时调整地下水开采计划,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动态管理,所得数据对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53.2.3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灌溉,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设人工增雨作业点,灌溉季节增加有效降雨,工业生产和民用中尽量多的利用中水,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合理利用中水、雨水,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和养蓄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质环境。此外,还可以加强生态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治理,通过拦蓄工程、湿地工程等,提升水体自我降解和生物降解能力。3.3在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各种地质问题防治方法研究上3.3.1加强对大范围地面沉降的研究在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2005)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貟小苏讲话:“各个地区都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并逐步形成和推进了区域联动。其中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为主的华北平原地区;以西安、太原为代表的构造盆地地区,其地面沉降监测、防治与研究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测量学上应加强对城市大范围进行地表沉降测量的研究,结合水文数据,对地下水超采形成地面沉降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意义。3.3.2对于地下水超采的治理办法可以采用回灌方法,恢复养蓄地下水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回灌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且方法简单,并能起到蓄水储能的综合效果,但需水量大。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进行回灌。各含水层组之间水力联系较好的地区,具有接受大气降雨入渗与河水补给的特点,建设引雨回灌工程,利用雨洪资源渗漏回补地下水。3.3.3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的防治方法采取的措施有:在供水井与海水之间打一排井,利用抽水造成水位低槽,或用注水方法形成水力屏障;在有利地质条件下,也可修建地下防水堤,这些方法,均可起到防止海水入侵的效果。应加强对这些工程地质方法在处理海水入侵中的研究。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64.结语地下水资源研究是一门跨领域、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治理,需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专业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只有相关领域在地下水资源控制问题上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借鉴,提高综合学术水平、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推动我国地下水资源问题的科学治理。随着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不断完善,水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为控制地下水资源有更多地作为。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课程技术与工程7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1.地下水资源评价概述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地下水根本来源,从长期均衡观点看,非静态地下水的储存量的根本来源是补给量。前者是在补给量大于排泄量的情况下积累起来的。当补给量持续超过排泄量时,则储存量终将达到它的极限值而使地下水溢出地表,沼泽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反之,最小储存量以上的地下水总有疏干之日。大自然中现存的地下水,在未开采前,大多是处在补给量和排泄量周期性相互消长和储存量周期性波动的自然过程中。开采量中稳定的部分来自补给量,不稳定的部分则来自于储存量。地下水的开采,按其性质虽也属排泄,但开采量与排泄量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排泄量因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为补给量所控制,故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天然条件下长期累积的排泄总量应等于补给总量;而开采量则不受地下水天然运动的制约,可人为地任意扩大,甚至疏干含水层,因此是地下水存在或消失的决定因素。资源和储量的关系2.地下水资源的基本概念储存量就是当前储存在地下岩层中的水的总量。它是在长期的补给和排泄作用下,逐渐在地层中储积起来的。与其他流体矿藏不同,地下水的储存量经常处于流动中,但速度极为缓慢,甚至一年地下水流动不到一米远。当补给和排泄处于平衡时,储存量的数量保持不变;而当补给呈周期性变化时,储存量则相应地呈周期变化。储存量的大小,主要
本文标题:地下水开发中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0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