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广东汉族族群心理研究
广东汉族族群心理研究人类的历史进程一再表明,具有稳定的和共同的心理特征不仅是区分一个族群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维系一个族群的重要纽带,是族群生存与发展中最活跃的动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表现在民族和族群文化中的精神之底蕴。法国著名学者赖明(GustaveLeBon)深有体会地说过,“从我在各国之远方游历中所带回之最明显的印象,即每一民族具有一种心理组织,如像其解剖学上之性质一样固定,并且其感情,其思想,其制度,其信仰与其艺术等都是从其中所引出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维-斯特劳斯说,“民族学首先是一种心理学”。詹姆士.弗雷泽也认为,民俗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说明和解释人类心灵的活动,因此,他将心理学视为历史方法的当然皇后。正因如此,人类学家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人类学材料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的一种重要动向,心理人类学(PsychologicalAnthropology)和跨文化心理学(Cross-culturalPsychology)的研究正显出一派生机。历史文献和现有的相关研究业已初步显示,生活在五岭以南的广东汉族虽然与中原汉族同源一体,但由于生态环境、土著人文传统、经济生活、文化交流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因而显出不少独特的族群心理和众数性格。众所周知,从近代始,广东名人辈出,不仅太平天国、北伐革命改写了中国近代史,而且改革开放之先的强劲南风仍在吹拂全国大地。广东成为当代中国最具现代化活力与生机的地方。因此,研究广东人的文化心理和广东人的精神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章以广东境内居住的占广东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三个民系的汉族为考察对象,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田野考察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上述三个民系的自我意识、社会众数性格以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宗教、迁徙、文化交流和文化变迁等因素与族群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一、广东汉族的族群自我意识族群的自我意识是指一个族群的成员对自己归属于某一族群共同体的意识,或对本族与他族差异的认知结果与体验。族群自我意识是族群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在广东境内长期居住的汉族可以区分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人、以潮汕平原为中心的潮汕人和以梅州地区为代表的客家人三个民系。他们是否有一种属于整体的群体心理呢?(一)族群认同的心理标志一个民族的不同民系如何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不同民系以文化特征为认同的标志已见前述。本章着重从田野调查出发,考察一下民众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究竟如何认同民系的事实。经验常常表明,一些也许令学者们绞尽脑汁的问题而在民众看来却是理所当然明晰的事实。在调查中,当我们用“你主要根据什么特征来确认自己和别人是广府人或潮汕人或客家人?”这个问题进行询问时,有64.29%的广府人、62.73%的潮汕人和62.24%的客家人认为主要是根据方言来确认同族人的;另有17.14%的广府人、14.55%的潮汕人和13.29%的客家人则是根据血缘关系来认同的,还有10.0%的广府人,11.81%的潮汕人和11.89%的客家人是根据其居住地来认同的,有8.57%的广府人、13.64%的潮汕人和10.49%的客家人是根据其体格特点来区别的。由此可见,在民系认同标准中,文化方言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血缘关系(裔承与体格),地缘关系是第三位的。依据这种世俗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不具有客家文化的烙印,即使他的祖先曾经是流浪于粤土的中原人,也算不上是一个客家人;相反,一个人若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客家家庭,从小受到客家文化的濡化,即使长期居住在潮州,会讲流利的潮汕话,仍会被认同为客家人。客家有谚云:“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最生动贴切地表达了方言在族群认同中的重要性。事实上,方言不仅是民系认同的主要外观标志,而且是一个表达与维系群体情感的纽带。当一个人用方言(而不仅仅是用语言)与同族人进行交谈时,不仅只是传达信息而已,还包含着一种同乡同族情感的交流。在这里,人类学家眼光中的方言并不等同于语言学家谈论的语言,正如赖特夫人在《乡村俗语和民俗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人类学家要掌握某个民族看来是难以表达的思想之钥匙,最好的方法就是熟知他们的土语。她说:“他内心深处的感情是与传统的词语和表达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只要你掌握了他说话的方式,你就把他的心弦握在手里了”。因此,人类学家R.R.马雷特别提醒民俗学家,“在他报告一则乡间民俗时,不要忽视隐藏在言谈举止之后的情感,因为情感不仅属于当时的场合和环境,而且属于他所必须研究对象的本质......”。由此可见,方言在族群的意义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族内人情感交流的密码,对方言的认同已成为族群持久的一种情感。在调查中,82.86%的广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认为各自民系的方言较其它的方言更好听。但也有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认为粤语(指广州话)较其它方言好听,提示粤语在广东三种方言中影响力最大,而广府人对客家话和潮汕话的评价则很低。(二)社区意识与族群优越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族群自我意识常表现为一定的社区意识或乡土观念。一个族群的成员生活在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内,他们之间进行着多方面的沟通和互动,具有共同感、从属感和认同感,即乡土观念。一个社区不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一种亚社会结构,亦是一种亚文化群体。一个乡土观念重的人表现为对家乡山水、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的偏爱,这种感情与其说是来源于某种事实判断,还不如说是一个人在童年社会化过程中就埋下的一种族群情结。在调查中,有51.43%的广府人、41.82%的潮汕人和41.26%的客家人表示仍愿意留在广东原籍居住,在四种选择中占最大的人数比例。相对而言,在表示有出国和去香港定居意愿的人中,潮汕人最多(分别为32.73%和20.91%),广府人其次(分别为30.0%和12.14%),而客家人的比例(分别为18.89%和20.28%)明显低于另外两个民系;有趣的是对于“选择国内其它地区居住”,客家人的比例(11.89%)则比另两个民系(分别为6.43%和5.45%)高得多,提示客家人仍具有中原人更留恋华夏故土的情结。以梅州丘姓为例,本为河南郡望族,后因避战乱而南迁,虽曾远涉福建宁化、上杭和广东梅州蕉岭,其后因人多地少,又有不少丘姓后裔再次迁徙,但他们多选择国内其它地广人稀的山区,如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地区等,甚至向北回迁至陕西等地区,故土依恋情结由此可见一斑。客家有谚云:“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尽管原因有许多,但客家依山为居的历史已经沉积为群体的一种社区意识。在汕头和梅州两地的田野调查中,有两位的士司机告诉笔者,他们不是没有出去闯过世界,只是感到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顺畅,道路及地名要死记硬背,因此,虽然广州的客源多,但还是感到在家乡要轻松些。过浓的乡情背后可能隐藏着本群体的优越感以及对他群和他乡的某种偏见。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居住在富饶的珠江三角州的广府人,还是傍海岸而居的潮汕人,或依山而居的客家人都认为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其整体文化水平较其它民系居住的社区更发达。如57.34%的客家人认为梅州比东莞、潮州更发达,45.0%的广府人认为东莞比潮州和梅州更发达,43.64%的潮汕人则认为潮州比东莞和梅州更发达,各自占被调查人数的最大百分比。在提问中,所谓“整体文化水平”一词并没有给予严格的界定,以便被试有一定的视角变换的空间。结果在访谈中发现,各民系被试都从自己的视角举出本地区优于其它地区的一大堆理由来,如东莞人认为本地区经济更发达,城市更具现代气息,一些人甚至认为世界上除了香港之外,就数东莞好。潮州人则以在粤东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地位和功夫茶等地方文化津津乐道,梅州人则以崇文尚武,人才发越而自傲。类似地,三大民系对各自的地方戏剧和菜系表现出浓厚的偏爱。具体来说,对于戏剧,73.57%的广府人认为粤剧比潮剧和汉剧好听,53.6%的潮汕人认为潮剧更好听,44.06%的客家人则表示更喜爱汉剧。对于菜系,62.86%的广府人认为粤菜较潮菜和客家菜更营养,66.4%的潮州人则认为潮菜更在粤菜之上,49.65%的客家人则更愿意吃大块的“梅菜扣肉”的家乡菜,而在广府人和潮汕人看来这是太油腻的东西。比较广府人和潮汕人关于稀饭的不同烹调方法及其相异的感觉也是很有趣的。潮州粥中的米粒仍是完整的,这在广府人看来好象是由剩饭兑水而成,食之无味;相反,煮成米水难分的广府粥在潮汕人看来则粘喉难吃。实际上,以上“更发达”、“更营养”、“更好听”并无确切的评价标准,与其说这是一种事实判断,还不如说是一种情感认同或偏见更为确切。文化人类学的早期研究业已揭示,民族中心主义是人类所有民族普同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本民族的优越感和对异族的偏见及对某些事物的刻板主观印象。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情形实际上也存在于同一民族的不同民系之间。每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她是与每一个人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广东在海外的华侨居全国第一位,尽管他们可能已在异地定居创业,但始终魂系中华,依恋乡土,时时不忘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情结深藏在心底。在海外的形形色色的广东人“同乡会”是族群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所谓同乡会是一种以地域观念和族群观念相结合起来的地缘社团。这种社团的社会功能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在一个异质文化的社会中,使分散的族群成员找到一种族群心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如潮州人所说,“同乡会是各地乡亲的潮人之家”。族群意识也表现为群体的自尊自信。这是本群成员在与他群体成员交往中所受到的接纳、关心、承认和赏识,以及本群体成员自身的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等多种情感的表现。在田野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广东汉族三民系都非常热心于宣传本民系的民俗文化、风流人物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成立了诸如“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所”等文化研究机构,在各自的亚文化圈中掀起了一阵阵属于“潮学”和“客家学”的研究热潮。(三)族群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族群意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设计了自陈问卷和投射法等多种方法来测试这些无处不在但又难以捉摸的意识现象。在已报告的各种方案中,以本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克罗孔(C。Kluckhohn)和史特罗贝克(Strodtbeck)的研究较为成功。为了测量人的价值取向,他们假定所有的社会都面临同样的若干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每一个社会中的成员在有限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中必然有所选择和偏重。他们用这样一组包括五种经验模态的问题对美国西南部同一地区的五个族群进行了田野调查。我们依据克罗孔问卷修改成一组适合中国国民的问卷,尝试对广东汉族三民系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表:表10-1广东汉族民系价值取向的调查结果人数%差异性检验问题选择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P值人的本性是A本恶3.59.099.09P1-2、30.01B善恶参半24.3525.4521.68C本善72.1467.2766.43P1-2、30.01人与自然的A顺从自然10.014.559.09P2-1、30.01关系是B调和自然39.2934.5536.36C征服自然50.7156.3656.64P1-2、30.01时间取向A过去5.7510.09.09P1-2、30.01B现在51.4544.5546.0P1-2、30.01C未来42.8649.0941.96P2-1、30.01行动取向A自己的愿望72.1470.9162.94P1-2、30.01B社会的期待22.8619.0928.67P3-1、20.01C父母旨意5.010.05.59P2-1、30.01人际关系A直系取向30.030.0728.18取向B个人取向33.5725.8733.64P2-1、30.01C旁系取向36.4339.8640.0P3-1、20.01注:p值栏中1表示广府人组,2表示潮汕人组,3表示客家人组。p值统计学检验的目的在于判明两组间的差异是否由抽样误差造成,如P1-2、3表示广府人组与潮汕人组、客家人组两两比较的P值
本文标题:广东汉族族群心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1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