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1一、前言(一)工作目的与任务******拟进行***铜铁矿床-220米以下矿产开采。***矿区位于******城西南1.5km,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根据***国土资源厅鄂土资办发[2002]51号文及《***地质环境管理条例》:“进行矿产开发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的规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防治和减少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恶化的目的,******特委托******对该矿山开展矿产开发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并编制矿山开发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结合以往地质勘探资料,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对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估,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构造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2、查明矿山已经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对其发育程度等进行现状评估。结合矿山开采设计,对未来矿区地质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危害性作出预测评估;3、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综合判断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4、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5、提交《*********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二)评估依据及本次工作概况1、评估依据(1)评估委托书,******,2007年3月;(2)《*********铜铁矿床储量报告》,***第一地质大队,1976年1月;(3)《*********铜铁矿床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第一阶段工作报告》,***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11月;(4)《*********铜铁矿床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2004年10月;(5)《***兴冶矿业有限公司***铜铁矿地下开采工程》,***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0年11月;(6)《*********二期采矿工程初步设计书》,***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6年6月;(7)《*********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专项评价报告》,***矿山研究院,2006年6月;(8)《******铜铁矿(-200米以上)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002年8月;(9)《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鄂土资办发〔2002〕51号文。2、本次工作概况*********铜铁矿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于2007年5月8日启动,在上述评估依据的基础上,搜集了与该矿床有关的区域地质、水3工环和部分地下开采资料,进行了2.88km2环境地质测绘,根据环境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所取得资料,于2007年6月8日完成了本报告的编制。(三)以往工作简介1、1976年,***第一地质大队提交了《******铜铁矿床储量报告》;2、2001年,***金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交了《*********铜铁矿床矿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第一阶段工作报告》;3、2002年,******编写了《******铜铁矿床阶段性储量结算报告》;3、2004年,******编制了《*********铜铁矿床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4、2006年,***完成了******帷幕注浆防治水工程。(四)矿山开采现状与地下开采工程方案简介1、矿山开采现状******铜铁矿矿体开发工作于1977年由***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初步设计,选择了先小露采后地下开采顺序,即矿山前期采用露天开采西段6—9线的浅部矿体,并对9线以东的深部矿体作了地下开采的远期规划。小露采于1985年2月开始试生产,至1997年封坑。矿山生产能力维持在300吨/日左右,开采铜铁矿石约120万吨。进行地下开采后,该矿-200米标高以上矿体由***公司、***公司、***公司多家民营企业小规模开采,-200米以下矿体由******进行地下开采。具体地下开采情况如下:(1)原***公司4原***公司开采5—9线,-60米—-200米矿体。主井落底标高为-125米、直径3.5米,风井落底标高为-180米,经过几年的开采,-160米以上已基本采完。由于存在不安全隐患,根据***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1)21号《关于***矿区安全生产隐患整改的会议记要》的精神,2001年6月停产。(2)原***公司原***公司开采9—13线,-140米以上矿体。主竖井落底标高-60米、竖风井落底标高-57米,然后利用盲竖井向下开采,-120米以上已经采完。由于同样的原因,2001年6月停产。(3)原***公司原***公司开采5—9A线-60米以上矿体和9线-140中段的一个单独小矿体(4号矿体)。主井落底标高-130米、斜井落底标高-60米,由于同样的原因,2001年6月停产。(4)***矿业公司***正进行-200米以下矿产开采,目前老罐笼井(原***主井)、上部老回风充填井工程已结束,组合井已施工了34米。完成了-220米、-270米、-320米、-370米、-420米共五个中段开拓工程。其中9A线至11线-220米—--270米已开采完,目前正在-320米、-370米、-420米中段开采I、V、VII号矿。2、地下开采工程方案简介根据矿区深部矿体赋存特征,结合矿区地表地形条件、已有工业设施(***院2000年11月***铜铁矿地下开采工程)及确定的生产规模,5采用新掘组合井+老罐笼井开拓方案进行地下开采。采矿方法:上部矿体目前以垂直走向布置的浅孔留矿嗣后充填开采矿房为主,间柱回采方法原设计为上向水平充填法,但至今尚未实施;深部矿体对水平厚度大于15米、平均厚度约40米的矿段采用垂直走向布置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对矿体水平厚度5—15米、平均厚度约10米左右的矿段采用沿走向布置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对矿体水平厚度小于5米的矿段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开拓系统如下:(1)组合井:井口座标,Z=+30.90—-800m,井筒直径5.40m,为深部主提升。(2)老罐笼井:井口座标为,Z=+25.00—--442.20m,井筒直径5.0m,深部投产后,担负是上部开采的提升任务,兼作上部进风井。(3)溜矿井:井口座标为,Z=-470.00—--720.00m。(4)溜矿系统专用回风井:井口座标为,Z=-470.00—-800.00。(5)上部老回风充填井:井口座标为,Z=+32—--320.00。(6)上部新回风充填井:井口座标为,Z=-320—--420.00。(7)深部东回风充填井:井口座标为,Z=-420—--570.00。(8)中段高度根据矿体根据矿体赋存状况和采矿方法的需要确定为50m,共设置-220m、-270、-320、-370、-420、-470、-520、-570、-620、-670、-720、-770十二个中段。(9)运输:各中段矿石用电机车牵引侧卸式矿车自各采场底部运至竖井提升。废石则从本中段运至组合竖井,由该竖井的罐笼提升至中段用于充填,或提升到地表后卸至地面,再用汽车运输至设计废石堆场。6二、环境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矿区位于******城西南1.5km,西距***铜铁矿约1.5km,行政区隶属***金湖街道办事处,省干道和大沙铁路从矿区西侧通过,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地理坐标为:。其范围用十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0.6548平方公里,开采深度-220m至-784m标高。(二)地形地貌与气象水文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中低山区、丘陵区至***湖湖盆。区内中低山地形标高100—300米,丘陵区地形标高一般为30—60米,湖底标高一般14—15米左右。矿区位于***湖南缘与丘陵地带交接处,现地形地貌较勘探时有了较大改变,矿山浅部矿体露采后已形成了一个大露采坑,长轴东西向,采坑面积198000m2,坑顶标高一般在15.47—20.22米,东南角较高、标高在26—38米之间,坑底标高为-44米,采坑边坡角约50—70°。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交替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11℃;年均降雨量1366.4mm,最大年降雨量2180mm,最大月降雨量383.7mm,最大日降雨量216.1mm,最长连续降雨天数为14天,降雨量达315.9mm。***湖为区内最大地表水系,洪水季节湖水上涨,历史最高洪水位23.31米,常年平均洪水位标高17.67米,枯水季节湖水退尽,唯中心河常流不息,流量3.269米3/秒。中心河河床标高13.0米,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7(三)矿区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与地震1、地层岩性矿区范围内地层较为单一,主要为下三叠统***群碳酸盐岩、角岩以及第四系湖积层、残坡层。①下三叠统***群碳酸盐岩:矿区内碳酸盐岩在地表均未出露,根据工程揭露,区内碳酸盐岩已变质为大理岩。由于受岩浆岩侵入影响,大理岩形成两种不同的产出形态,一是被岩浆岩分割包围形成舌状或捕虏体,分布于3—9线;二是与岩浆岩呈“S”型陡倾斜接触,岩浆岩下延覆盖,形成9线以东地区大理岩大面积分布。②角岩:岩石呈灰白色,致密块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为高岭石、蒙脱石、磷灰石、锆石、泥质物等。分布于3—7线及13线深部矿体底板的岩浆岩中,呈捕虏体产出,厚度几米至十几米不等。③第四系湖积层、残坡层:湖积层由粘土、砂及卵石等组成,以粘土为主。一般厚度2.25—10.41米。矿区西部覆盖在岩浆岩之上、北东部覆盖在大理岩之上;残坡积层由红色粘土夹少量褐铁矿、赤铁矿等组成,一般厚5—16米、最厚为35米。分布在矿区8—21线丘陵地带,覆盖在矿体或大理岩之上。④人工堆积杂填土、废渣:主要成份为粘土及风化的岩浆岩和碎石,厚10—20米不等,宽20—80米不等,平均宽50米左右。此层结构松散、孔隙度大,并具架空结构。2、构造矿区位于***复式向斜南翼次级褶皱鹿耳山背斜的北翼,从岩层产8状可以认为矿区为一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构造早期为近东西向的平行褶皱,后期为北东向背斜和向斜。断裂构造显著,主要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从勘探工程中所见矿区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破碎带(地段)。本矿区破碎带有三个不同时期,即成矿前期、成矿期、成矿后期,前两期构造对成矿有利,控制矿体、矿物的生成和富集,后期构造使矿石结构破坏、成为角砾状矿石,但未破坏矿体的完整性。3、岩浆岩矿区内的岩浆岩为花岗闪长岩,呈灰色、深灰色,半自行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奥—中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岩石普遍具钾长石化,部分地段岩石结构发生变化,成为花岗闪长斑岩或斑状花岗闪长岩。4、围岩蚀变矿区内近矿体的岩浆岩、大理岩、矽卡岩都有明显的热液蚀变现象,蚀变种类较多,当多种蚀变迭加在一起时对成矿有利,往往是蚀变种类多、范围大者矿体规模也大。常见的蚀变有:钾长石化、硫酸盐化、硅化、蒙脱石化等,前三种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5、地震据***地震史料汇考资料,矿区及周边从未发生过地震,但周围地震活动尚较频繁,虽然周围地区所发生的地震有时波及本区,但由于其地震烈度小的特点,虽未形成地震灾害,但本区有震感。本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本区地壳稳定程度属于稳定~基9本稳定级别。(四)矿体特征***铜铁矿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已探明铜铁矿体7个,钼矿体1个。铜铁矿体的编号为I—VII号,具体如下:Ⅰ号矿体:为矿床的主矿体,占矿床总储量的98%以上。该矿体呈不规则透镜体状,受接触带控制,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85°,最大厚度103米。9号勘探线以东呈反“S”状,以西沿舌状接触带分上、下两层。矿体分布于3—20线,总长度900米,控制斜深500米,最低标高-700米。II号矿体:分布于3—5线,Ⅰ号矿体之下、-165米标高以上的大理岩捕虏体中。倾向北东,倾角16°,延深90米,厚3.51—8.5米,为贫铁矿和铜铁矿。III号矿体:分布于7线,Ⅰ号矿体之下的大理岩捕虏体中。标高-170—--120米。倾向北东,倾角25°,厚3.02—7.4米,一贫铁矿石为主。IV号矿体:分布于9线,Ⅰ号矿体之
本文标题:某矿区地质环境评估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