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生于史官世家,曾任太史令,后为李陵降匈奴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史记》最初没有固定的书名,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此后我国历代正史皆以《史记》为典范,形成了庞大的纪传体史书体系“二十四史”。其中《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习惯上被并称为“前四史”。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治上由四分五裂逐步走向统一,经济上繁荣发展和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与此相应地出现了一批不畏强权、舍生取义的志士,即司马迁所描写的刺客。他们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侠”,在于这些人感于恩义,忠于所托,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轻生死,忘安危。本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用五千多字展现了五位这样的人物:曹沫挟持齐桓公,专诸刺杀吴王僚,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荆轲刺秦王(嬴政),而其中荆轲刺秦王一段就占了全文将近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这一部分讲述了荆轲为挽救燕国谋刺秦王的全过程。当时东方六国已有数国相继被秦国吞并,弱小的燕国也山穷水尽,即将灭亡。这时一群勇士不甘为虏,挺身而出,做最后的抗争。虽然最终未能挽救危局,但他们扶助弱小,急人所难,奋身抗暴,慷慨赴死,可歌可泣,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重点词语a.微太子言没有b.遇将军可谓深矣残酷c.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d.右手揕其匈直刺e.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预备f.人不敢忤视用恶意的眼光看人g.既祖古人出门举行的祭祀路神的活动h.比诸侯之列比照i.箕踞以骂两腿张开,坐于地如簸箕,以示轻蔑j.以药囊提荆轲投掷2.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使使以闻大王乃朝服群臣怪之顾笑舞阳,前谢曰名词做状语向北名词做动词用匣子装形容词做名词远地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名词做动词穿白衣带白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名词做动词穿朝服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名词做动词上前3.古今异义樊於期偏袒扼腕上前北蕃蛮夷之鄙人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古义:袒露一只肩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个。古义:见识短浅的人.今义:对自己的谦称。古义:皇帝的侍卫.今义:医生。4.特殊句式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嘉为先言于秦王群臣侍殿上者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荆轲刺秦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的形势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中“尽”写出了秦军的强大,也应证了先前太子丹的判断。荆轲刺秦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准备副手易水决别荆轲刺秦的谋划,体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荆轲的谋划主要抓住了如何见秦王的这个关键的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级和督亢地图为信物来骗取秦王的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谋略。荆轲私见樊将军,为何樊将军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给整个画面笼罩一层悲哀的色彩;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一曲壮歌抒发荆轲义无返顾的慷慨情怀;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⑤音乐渲染:乐调由哀婉悲伤变徵之声转为慷慨激昂的羽声,场面由悲向壮推进。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去世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舞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三”就杀人的秦舞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奉-取-发-把-持-逐-掷”,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起-拔-走-负-击-断”,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讨论: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谈谈你的看法。对荆轲的评价: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机智过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见秦王时“秦武舞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表现方法上的主要特点: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舞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我国的史官制度及其职能 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的名称。史官记事制度的发达使先秦时期出现了一批由史官录编的历史文献、世系谱和官方年代记。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收录的大多就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保存的重要文件和政论。 早期的史官都是通过家族的世代积累和父子兄弟间的世袭与传授来进行更替的,这使其在先秦形成了一个比较特殊而自成一格的职官系统。这样的特殊制度与地位使得史1.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荆轲这一人物的?2.从《史记·刺客列传》谈谈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文本素材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本文标题:史记・刺客列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2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