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肺病病证第一节哮证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哮证的概念、临床特征,哮证的病因病机,掌握哮与喘的区别,哮证的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熟悉哮证发作的先兆症状,哮证的诱发因素,护治原则,证治分类,护理评估。了解哮证的历史沿革、讨论范围、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他护理诊断的一般知识及健康教育。【概述】一、概念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二、历史沿革三、讨论范围【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诱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外邪侵袭壅阻肺气聚湿生痰宿痰阻脾失健运痰气道饮食不当痰浊内生内气道哮病上干于肺伏挛急体虚病后气不化津于肺气肺肾亏虚痰浊内生肺上逆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病因病机示意图【病因病机】二、病机1.病理因素:以痰为主2.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有关3.发病机理: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4.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不同,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大发作时正虚和邪实并见【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发作时的主要证候特点:呈反复发作性.有过敏史或家族史.血常规检查:胸部X给检查.二、鉴别诊断:哮与喘的鉴别共同点:呼吸急促不同点:哮: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呼吸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的联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与喘的鉴别【护治原则】首要原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发作时宜治,需分清寒热进行护理寒痰—温化宣肺热痰—清化肃肺表证—解表不发时应扶正治本阳虚——温补;阴虚——滋养根据脏器不同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证治分类】(一)发作期1、寒哮证:主证+痰白而粘,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紧。冷天或遇寒诱发。可兼外伤风寒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代表方: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10味药)或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等7味药)2、热哮证:主证+咳呛阵作,痰黄胶粘,咳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红,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可兼外感风热证。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代表方:定喘汤(白果麻黄等9味药)或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半夏)【证治分类】(二)缓解期1、肺虚证: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咳痰清稀、色白、气短声低。每因气候变化则易诱发哮病。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补肺固卫代表方: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或桂枝加黄芪汤(桂枝、白芍、生姜、灸草、大枣、黄芪)【证治分类】2、脾虚证: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每因饮食不当(尤其是油腻或鱼腥)则易诱发哮病。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治法;健脾化痰。代表方:六君子汤【证治分类】3、肾虚证:平素气短气促,动则尤甚。胫酸腿软,劳累后则易诱发哮病。或兼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阳虚);或兼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阴虚)。治法:补肾纳气代表方:金匮肾气丸(阳虚证)七味都金丸(阴虚证)【证治分类】1.评估哮证发作的诱因病理因素:伏痰2.评估哮证的寒热虚实发作时表现为寒哮与热哮。平时表肺、脾、肾等脏气虚弱的症状。【护理评估】1.胸闷气喘(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缺氧状况、包括呼吸频率、口唇及四肢末梢的紫绀程度、发作持续时间、诱因等。(2)起居护理病室宜安全、安静、干净,远离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取合适的体位吸氧【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1.胸闷气喘(3)用药护理及时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舒张剂汤药宜温服,发作有规律者宜事前1-2小时服药:中医中药传统疗法【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1.胸闷气喘(4)情志护理(5)饮食护理诱发本病发作的食物,绝对禁忌接触和食用。哮喘发作时宜流质或半流质。宜清淡,避免过咸及冷食,少量多餐。禁止抽烟、喝酒,也不宜闻烟味,不吃产气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配合食疗【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2.咯痰不爽(1)观察痰的色、质、量、咯痰时的伴随症状。(2)排痰的方法多饮水。行雾化吸入。使用胸部叩击疗法【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2.咯痰不爽(3)饮食护理。食物化痰。常选健脾化痰食物缓解期注意扶正。选择补益肺脾肾的食物如人参、黄芪、蛤蚧、紫河车、百合、冬虫夏草。【主要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健康教育】1、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2、忌烟、酒、浓茶。3、忌肥肉油腻、鱼、虾、蟹等。4、注意气候变化5、做好哮喘日记6、掌握常用支气管舒张剂的用法、用量、发作时的正确使用。7、加强体质训练,避免劳累。8、动员家属参与对哮喘病人的管理,提供躯体、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现代研究进展200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杨君军等,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伏灸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sICAM1、sVCAM1和sEslectin水平的影响。三伏灸可能通过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或直接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从而减少炎细胞的浸润,达到治疗效果。2005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彭向东,中南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研究进展1、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的中药,在气道炎症中起了关键的调控作用。2、降低气道反应性中药,抑制黏附分子生成,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3、调节cAMP/cGMP平衡中药,cAMP、cGMP对多种细胞有调节作用,cAMP对细胞分泌起抑制作用,能够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cGMP则对多种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并使支气管痉挛。4、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发作症状的药物颇多,但是能够从根本上根治的药物尚没有,且哮喘反复发作的机制还不明了。急性发作期治疗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以糖皮质激素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的雾化吸入来控制症状和消除炎症,同时配合中药祛痰平喘。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则宜中医治疗为主,应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药在支气管治疗中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治其本,从整体调节机体的适应性、内环境的平衡和抗病能力,同时避免西药长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本文标题:第二章 肺病病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3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