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
-1-合政〔2009〕51号关于印发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相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和《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合政〔2008〕142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工作安排》(厅〔2009〕9号)要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文件-2-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7年)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加快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对于培育新型战略产业,维护社会安全安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制定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一、发展的环境和机遇1.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发展经验显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之间时,突发公共事件处于上升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公共安全事件高发期。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公共安全事件表现出全方位、多领域、易重复的特征。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现实案例都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安全形势逼人。对比其他国家,要做到公共安全的有备无患,我们还缺失一个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体系和一个蓬勃发展的公共安全产业。要使我国公共安全建设满足民生安全的需求,在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同时,必须加快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推进社会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步,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3-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支撑和保障。2.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同时,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使我国公共安全行业呈国际化态势,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冲击和威胁。目前,我国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处于小、散、乱、低的状况。如果我们不尽快提升公共安全产业的水平和规模,不尽快占领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制高点,就难以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目前,国家已将公共安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强调要加强公共安全平台建设。国家为拉动内需资金投向的很多领域与公共安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国家对公共安全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为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3.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是省市培育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把公共安全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六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之首,重点予以支持。提出要全力打造公共安全-4-产业基地,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构筑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公共安全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提出重点打造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并围绕制约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科技、资本、人才、体制机制等实施创新,促进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壮大,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公共安全产业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总投资规模将达到数千亿元。当前,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抢抓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机遇,在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上抢占先机、领先一步,将会迅速提升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开拓和占领国内公共安全的巨大市场,提高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水平。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1.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合肥具有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35个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10000多户企业,已形成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个重点产业。近年来,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较快,在反恐安全、火灾安全、信息安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电力安全等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形成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公共安全产品制造企业,公共安全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5-势和区域特色。2008年,全市公共安全企业100余户,从业人员数约1.5万人,实现总产值105亿元,增加值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4%。这些都为合肥加快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拥有较强的科技力量。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中西部科教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51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75家,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20家,两院院士31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9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十五”以来,承担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数百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电集团38所、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公共安全产业领域拥有众多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3.拥有完善的发展平台。合肥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注重公共安全产业的平台建设,先后形成了以高新区及科-6-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为代表的园区平台,以中国科技大学火灾实验室、中电38所、43所等为代表的科技研发平台,以四创电子、科大立安、工大高科等为代表的成果转化平台等一批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主导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科技研发的互动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安全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合肥现有的三大开发区和七个省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特色鲜明,公共安全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特别是,合肥高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共安全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去年公共安全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占全市64.3%,增幅48.1%,比全市高24.1个百分点。4.拥有良好的硬件保障。合肥是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最近的省会城市,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作为建设中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7条铁路和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与水运、航空等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特别是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建成,极大地缩短了合肥至上海、南京、武汉的时空距离。三年多来,合肥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累计投资385.88亿元,建成道路总长527.36公里、桥梁67座,初步形成现代化滨湖大城市道路框架。作为国家首批命名的园林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地率达到38.91%、绿化覆盖率达到43.9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4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城市绿-7-化三项指标均接近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基本形成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良好城市生态环境,为支撑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引进集聚人才等各类要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5.拥有高效的政务环境。近年来,合肥强化“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以“商鞅变法”的精神深入推进效能建设,以营造合法高效的政务环境为核心,真正把合肥打造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效能建设,全市各级服务意识普遍增强,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合肥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城市”、“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及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这些都为加快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但是,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与相关行业相比,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企业规模、数量相对偏小,缺乏行业内领军企业;二是公共安全产业的要素资源还处于条块分割、分散发展的状态,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三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还不活,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发展产业积极性尚未真正调动起来,促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尚未形成;四是引导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对公共安全产业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六是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资源相当匮乏。-8-三、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紧紧抓住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机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公共安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引进和培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共安全产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积极推动公共安全产业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安全产业领域的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保证、政策与制度供给等来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面向市场开展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化能力,推动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向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强规划、投资、财税、人才、政策等引导,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发展前景的公共安全技术(产品),力争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生产-9-能力建设,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公共安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原则。抓住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大调整、产品大转移的历史机遇,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合作,突出产业特色,围绕公共安全产业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把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实体和产业集群。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原则。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建设一批公共安全产业聚集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公共安全产业化中,充分体现企业和市场的创新需求,以产业化和关键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研究、开发、产业化统筹安排。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企业家人才,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三)主要目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到2012年,公共安全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38%以上。在公共安全产业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公共安全产品品牌,部分产品的技术性能、工艺装备和质量水平达到同期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到2017-1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公共安全企业,全面建成全国重要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四、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1.反恐安全领域。培育目标: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实现产值100亿元;到2017年,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实现产业300亿元。主攻方向:北斗导航技术、应急通讯指挥与救援技术、微波技术等。重点项目:反恐机器人、北斗卫星导航授时型接受装备、民用浮空器、新一代应急指挥装备、“动中通”卫星通信系统、新航行系统空管S模式二次雷达、车载系留气球检测系统、无线移动图像数据自组网系统、机场场面协同监视系统等。依托载体:以中电三十八所、四创电子、英科智控等为实施主体,以中电三十八所、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中科
本文标题: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5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