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嵬二首(其一)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过华清宫绝句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学习目标: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朋友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二)写作背景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解题:长恨歌:恨?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听录音,概括故事内容回眸钿合擘凝睇人寰珠箔银屏迤逦开仙袂金阙西厢叩玉扃参差绰约临邛道士衾骊宫鼙鼓城阙云栈萦纡登剑阁旌旗踌躇椒房阿监青娥老悄然耿耿星河欲曙天驭móulípíquèchóuchúzhànyūjīngqiǎojiāojiànqīncēncīgěngbòmèiquèjiōngyùdiànbópíngyǐlǐdìhuánchuòqióng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选用原文中一句诗来概括。•杨妃入宫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马嵬生离死别:回看血泪相和流。•仙山寻觅杨妃:此恨绵绵无绝期。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相关资料•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杨贵妃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杨玉环(719—756)16岁→寿王妃21岁→见玄宗为女道士26岁→册为贵妃37岁→马嵬坡上被缢死唐玄宗在音乐上的才华丝毫不逊于其政治才干,史称这位皇帝“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擅舞,16岁时常为祖母武则天表演唐代著名歌舞大曲《长命女》。会奏多种乐器,尤其是羯鼓敲得特棒,演奏技巧之高超被宰相宋璟形容为“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上朝时也怀揣玉笛,用手指不停地在笛孔上按模新曲。唐玄宗在听政之暇,亲自训练一支300名乐工的乐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亲自教他们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必觉而正之。他还颁布曲名,把原为汉文音译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曲名改为具有内容的汉文曲名,还常举办宫庭器乐合奏,正是由于这位皇帝音乐家的喜爱和重视,盛唐音乐,以及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历史的顶峰。唐玄宗一生作有无数曲子,闻名于世的有《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及56岁时遇上杨贵妃后作的《得宝子》等,最著名的就是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音乐舞蹈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谁恨:恨什么: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为什么恨?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总领内容上—揭示人物性格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反衬3、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方面?三千宠爱于一身兄弟姐妹皆列土4、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对唐玄宗重色轻国,荒淫无度的批判5、直接造成“恨”的原因?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玉环入宫迷色误国贵妃受宠第一部分:长恨的原因——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妃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不早朝”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内在原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安史之乱,贵妃之死。——直接原因(悲剧的主人公成了悲剧的制造者)为什么恨?杨家显贵父亲→齐国公母亲→凉国夫人三姐妹→国夫人哥哥杨铦→殿中少监堂哥杨钊(后赐名国忠)→右丞相堂弟杨锜→娶太华公主(武惠妃之女)京城歌谣:“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大姐杨玉佩封韩国夫人三姐杨玉筝封虢国夫人八姐杨玉钗封秦国夫人怎样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思念:回京后思念之苦:海外寻踪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青山绿水,反衬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触景生情,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于乐事中写悲情,愈见情悲。旧地重过,玉颜不见,故而踌躇,叙事见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景物依旧,人却不在,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长夜漫漫,孤枕难眠——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写景、叙事见情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音容笑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思念之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bó]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焦急与迫切以形写情,描写见情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以虚写实叙事见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探究主题1、爱情说—爱情悲剧2、讽喻说—政治悲剧3、爱情与讽喻双重主题说--既是爱情悲剧,亦是政治悲剧要求:合作探究,有理有据作分析。讽喻说知人论世: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腕雄主而喟叹呢?其主旨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看来是理所当然了。爱情说知人论世: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平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潜别离白居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有了以上的考证,可以了解白居易是带着自己的爱情伤痛写《长恨歌》的,他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恋爱情缘融入诗中,丰富和深化了《长恨歌》的内容。首先,以自己的爱情理念为标本,极力美化杨贵妃。第二,以自己对湘灵的思念为体验,极力渲染唐玄宗对贵妃死后的思念。第三,以自己和湘灵对爱情的盟誓为原型,极力升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白居易是如何融入自己的感情,把《长恨歌》写得感天动地,曲尽情致,引起读者共鸣?集中在三点:双重主题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人既是悲剧承担者,又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得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与同情。诗的前半部分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情不自禁地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或者说,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双重主题•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其他主题说感伤时代说所谓“长恨”,不仅仅是作者对李、杨悲剧之“恨”,更主要的,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保持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兴盛面貌,反而只是在盛世中纵情享乐而招致了家破国衰局面的“长恨”,是对一个全盛时代衰亡的“长
本文标题:长恨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6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