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
第三章姓氏与名、字、号第三章姓氏与名、字、号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氏制度。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中国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所采取的姓氏制度。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其一、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其二、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其三、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金文)《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反映了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商周族祖先)的现象。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大禹姒姓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姓与氏的区别)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天子立那些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由此确定他的氏号。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平民有姓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史书所称“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而又称“商鞅”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姬等。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思。(未嫁或待嫁)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出嫁后)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二、姓氏的主要来源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相关文献中的分类。《左传·隐公八年》5种;《风俗通义·氏族篇》9种;《通志·氏族略》32种。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二)以国邑为氏。如韩、赵、魏等,都是战国时代国家名,后来都成为氏。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等。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如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柯、丰、廖等。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六)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简等。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的人以柳为氏,如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东郭、南宫、东方等。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屠、卜、陶、巫等。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林中,产下一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姓。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姓。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宇文、尉迟、长孙、贺兰等。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不但标志一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汉时,除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东晋南朝时,王谢二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眺两大诗人。史载,南朝侯景依仗朝中地位,想与王、谢结亲,梁武帝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人诗句也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唐朝,虽把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很高地位。现在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建社会姓氏有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韩愈)随着社会进步,郡望意识现在早已淡化,但某些姓氏在社会经济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和表现,仍然非常瞩目。比如江浙一带的钱氏,至今仍有重大的影响。四、姓氏混杂与谱牒应当说,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历史变动,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致有四: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二)战乱。三)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四)移民。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代的家谱里。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五、全国姓氏数量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头。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现在常用的姓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百分之七点一。此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更多反映了社会下层的面貌,以贱、丑命名,如鲁文公的儿子取名为“恶”。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立新”等。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名字”。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也就是自己对别人称呼自己时多用名;或者长对少、上对下;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张衡,字平子,平与衡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等。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文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因此,“自号”极为流行,其含义不外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别号,一般自取,如: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称官爵、称地望,如:杜甫——杜工部韩愈——韩昌黎☆称排行,如:白居易——白二十二谥号: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与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的评定要根据谥法。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被赋予特定含义的字,用来评判死者的美德、恶德等。用来谥号的字,大致可分为褒善、贬恶、同情三类。褒善谥号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共十四类。不同的谥号,具有不同的涵义:文——经天纬地,如,周文王武——威强睿德,如,周武王昭——圣闻周达,如,燕昭王元——行义悦民,柔仁好儒,如,汉元帝平——布纲治纪,如,周平王康——温柔好乐,如,周康王景——布义行刚,如,汉景帝惠——柔质慈民,如,魏惠王宣——圣善闻周,如,齐宣王成——安民立政,如,周成王明——昭临四方,如,魏明帝献——聪明睿智,如,晋献公穆——布德执意,如,秦穆公贬恶谥号古代贬恶的谥号,大约有灵、厉、炀、幽四种。灵——乱而不损,如,东周天子周灵王泄心厉——杀戮无辜,如,西周天子周厉王胡炀——好内远礼,如,隋炀帝杨广幽——壅遏不通,如,西周天子姬宫涅同情谥号古代表示同情的谥号有:哀、愍、怀、殇、悼等。哀——恭仁短折,如,东周天子周哀王去疾愍——在国遭忧,如,鲁愍公启怀——慈仁短折,如,楚怀王芈槐殇——未家短折,如,东汉和帝少子刘隆悼——恐惧从处,如,楚悼王熊疑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三章 姓氏与名、字、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8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