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拿到一首诗,你通常会关注哪些信息呢?……今天我们就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赏析两首七律,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请先读一读。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七言律诗朗读提要:1、节拍:XX一XX一XX一XXX一XX一X一XX2、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1)根据朗读提要,请同学们给《蜀相》《书愤》划分节拍,并再次放声朗读。(2)请学生示范朗读。学生、教师点评。(3)齐读两首诗。因声求气,感受诗韵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对照注释预习两首诗初读感知,概述诗歌大意《蜀相》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是陆游众多爱国诗篇中的代表作。诗的前两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追忆了两次胜利的战斗。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最后两句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自己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书愤合作探究:比较赏析《蜀相》和《书愤》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合作探究的要求:一、立足于诗文,揣摩诗句,不做架空的分析。二、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比较阅读。三、1)学习小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探究;2)选派一个代表发言,同组或其他组同学可做补充发言。(交流时间10分钟)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A、《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B、“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2)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3)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蜀相》写作背景简介抒发个人感情方面A、《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结合具体的诗句阐析)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B、《书愤》中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及其《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读“课后链接”《书愤》写作背景这首著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又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也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吟咏诸葛亮的诗。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陆游为什么喜欢写诸葛亮?后人评陆游诗:“前辈评宋南渡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悲惋实同。”(因为杜鹃也叫望帝鸟,杜甫见到这鸟就要去拜,望帝也就是忠君爱国。因此,拜鹃心事就是思念故国一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会“自”“空”的表达效果。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3、表现手法•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列锦),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夜雪、秋风)、险要的军事据点(瓜州渡、大散关),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这里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古讽今全篇:前后对比拓展延伸对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我们也发现,不管是杜甫壮志难酬的感慨,还是陆游沙场杀敌的豪迈,从他们俩身上,我们都读到了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古往今来,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爱国诗人由此也彰显着他们高尚的品格。那么这种凝结在爱国诗人身上的品格的内核是什么?探讨离乱之世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内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后,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敬仰再次来诵读这两首诗,最好能诵记于心。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茅庐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诸葛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诸葛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诸葛亮弟诸葛均,方知诸葛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诸葛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备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方才相见。关于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谥忠武。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一生谨慎,长于巧思,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本文标题:《蜀相》和《书愤》比较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