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第二章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历史与现状本章节的主体内容第一节,学科的史前史第二节,学科的诞生第三节,比较文学发展三个阶段第四节,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第一节学科的史前史史前史和学科史的区别:在史前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零散的,肤浅的,他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的类似、差异和互相关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就不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系统的研究。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溯源到古罗马时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前65-前8)等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文学模仿自然的理论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罗马帝国传记家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把希腊和拉丁文献同中世纪文化作对比,从而使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得到再生,也促进了比较文学又向前展开一步。十七世纪时,古典主义者言必称希腊罗马,把古典作品奉为典范,不得越雷池一步。这实际上进行着广泛的文学比较。十八世纪时,伏尔泰的《论史诗》,被视为是比较文学理论的开端。如此的论释,实际上就是为广泛的比较创造条件。东方文明传人欧洲,突破视野的局限。十九世纪初叶,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斯达尔夫人的《论文学》与《论德国》,为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准备了土壤。“我喜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歌德(1827年1月31日晚)《歌德谈话录》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英)彭斯(1759-1796)“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同时还预言道:“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第二节学科的诞生一、学科产生历史条件二、学科建立的标志一、学科产生历史条件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2、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传播3、比较意识的觉醒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形成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到现存的各种生物都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祖先。社会科学:法国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人们对外部事物联系研究的重视(人类智慧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现代实证阶段三个阶段)文艺研究更重视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环境、作家、作品。(丹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2、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广泛传播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到浪漫主义,席卷欧洲。浪漫主义打破传统,主张文学描写异国风光,东方的情调、风俗、氛围、色彩等,作家要研究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明确将欧洲文学划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大流派,前者以荷马为鼻祖,构思纤巧、形象优美、情调欢愉;后者以古爱尔兰诗人莪相为源泉,崇高伟大,沉思深刻、忧郁气质。以超越国界、民族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3、比较意识的觉醒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物种进化论,主义研究群体间的各种联系,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关联性。如猿与人等。各种比较学科纷纷建立,比较语言学、比较生理学、比较神话学、比较童话学······4、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形成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就前者而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方法论的学科。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二、学科建立的标志像所有学科的产生都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标志一样,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也同样必须具有一些基本的标志。如:●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版;●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的创立;●更重要的是,大学中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这些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因此,我们可以比较稳妥地断定: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杂志与理论专著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比较文学报》由匈牙利教授梅茨尔创办(主张从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民族,不分强弱,其文学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欧洲文学与非欧洲文学同等重要。)1887年德国的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理论著作——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N.Posnett)教授写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Literature)出版。博士论文与大学教席1895年法国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7年:法国的里昂大学正式聘任戴克斯特(JosephTexte)为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正式讲授“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从而使比较文学正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门独立学科。1899,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工具书1897年: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发表,由戴克斯特的同学贝茨编收了二千个条目索引的这一研究必备的资料工具书,后来又增至三千个条目。保存并介绍了早期的比较文学典籍等,让后人能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历程。文论批评著作19世纪90年代,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包括《流亡者的文学》、《德国浪漫派》、《法国文学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6卷。纵论法、德、英等国的浪漫主义和民主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和政治等方面内容。把文学史看作是研究人的心灵发展的历史,并从经济基础考察上层建筑和文学的特殊性。在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第三节,学科发展三个阶段一、初创期:以影响研究为特征的法国学派二、拓展期: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三、第三阶段:以维护和发扬多元文化为指归,以跨文化的文学研究为特征一、初创期与法国学派法国是比较文学发展第一个阶段的最突出代表,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并逐渐建立了所谓的“法国学派”,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以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为奠基人,提倡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因此也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法兰西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家:拉伯雷、莫里哀、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雨果、大仲马、福楼拜、都德、莫泊桑、司汤达、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萨特……艺术家:柏辽兹、德彪西、米勒、高更、塞尚、罗丹、莫奈、杜尚、毕加索……以及笛卡尔、顾拜旦……卢浮宫凡尔赛宫先驱:伏尔泰与斯达尔夫人先驱:伏尔泰《论史诗》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法国学派四大奠基人1、巴尔登斯伯格——法国比较文学界的元勋,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创办研究所、杂志刊物、使巴黎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张实证研究。2、梵.第根——法国比较文学界的泰斗,第一个全面系统地阐释法国学派的观点,出版《比较文学论》。3、卡雷,巴尔登斯伯格的学生4、基亚,卡雷的学生。1931年出版的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释法国学派的著作。“真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的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梵·第根)“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卡雷“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基亚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2、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文本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研究范围上局限在纯文学框架之内,研究地域则局限在欧洲,尤其是西欧之间,5、提出总体文学的观点。法国学派的不足首先,从文学的审美性特点来看,比较文学的研究必然是包括了文学史的实证研究和文学审美批评的研究。文学现象之间的传递、影响、接受和借鉴都伴随着审美性因素,带有心理因素,而这是实证关系研究所无法求证的。其次,由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过于注重国家之间、作者之间的实证性的影响,似乎比较文学研究并非文学研究,而成为一种事实研究或是历史研究。同时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欧洲中心论”二、拓展期与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继法国学派之后,在批判法国学派理论局限的基础上崛起。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是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美国学派的崛起韦勒克在1952年的美国《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创刊号中发表了重要文章《比较文学的概念》,韦勒克倡导的是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的合一。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就是平行研究。韦勒克认为,比较文学的持久危机表现为三个症状:①内容与方法之间的人为界限②渊源和影响的机械主义概念③民族主义的、为本国文学评功摆好强烈愿望。对美国学派的理论上有重大建树的还有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雷马克在《比较文学:定义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亨利·雷马克)目前大家都同意,比较文学并不是把国别文学拿来一国对一国进行比较。而是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比较文学提供了扩大研究者视野的方法一—使他的视野超越国家疆域的狭隘界限,看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倾向和运动,看到文学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奥尔德里奇)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1、提出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跨学科研究3、反对欧洲中心论平行研究突破了影响研究只讨论渊源、影响、原因、结
本文标题:第二章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1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