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南音始祖孟昶史略中华南音始祖孟昶(919-965),五代十国后蜀后主,字保元,初名仁赞,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生于前蜀后主王衍乾德元年(公元919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后蜀高祖明德元年(公元934年)七月嗣位。宋太祖赵框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将王全斌军至成都城下,昶出降。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五月至汴京,改封秦国公,越七日薨,时六月,年四十七,追封楚王,葬洛阳。昶初袭位,颇勤政事,重农桑,温衣美食养士三四十年,且好学为文,酷喜打球走马,尤重声乐,擅吹玉笛,且首创春联,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诗《避暑摩诃池上作》为: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不道流年暗中换。其妃花蕊夫人,以才色入蜀宫,工于《宫词》。《全唐诗》收其《宫词》158首,为研究南音起源的最好史料,其中“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是孟蜀音乐创始时期的真实写造。南音,时称乐、御乐(东山县古有御乐堂、御乐轩、御乐居三曲坊,现存御乐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御乐居重建,均祀孟昶)、雅乐,因昶主管乐,又称管弦,后琵琶可弹唱,位重,改为弦管,但洞箫仍居主位。成都雅称锦城,故又称锦曲,世界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著作就名为《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龙海海澄人刊于明),近现代则别称南曲、南乐、南管。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封昶为“郎君大仙”,赐春秋二祭,春祭于农历二月十二,秋祭于农历八月十二日,昶俗称郎君爷、孟郎君、孟府郎君,南音又称郎君唱。历代参考书籍有《宋史》、《九国志》、《全唐诗》、《十国春秋》、《五代旧史》、《新五代史》、《漳州府志》等。“三奠酒”仪式简述自古以来,弦管人以“御前清客”的尊贵身份自居,不随便跟人“上葬”,除非是自己曲馆的先生,或达官显贵、、德高望终,对乡里或曲馆有特殊贡献者,方能以南音阵头仪式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若死者本身爱好南乐,生前有交代起家属为他举行三奠酒仪式,等丧家看好“出山”的日子,选择当地规模条件较好的,或以死者经常往来的曲馆,遣派人前去通知,约好日期时间,并送给“开伞礼”(相当于定金),一来给曲馆成员喝茶吸烟,二来做为主事者召集当天所需人员的联络费用。若该馆人员人员不足,可以向他馆借调,来凑齐。至于伞礼金额多寡则随主家意思,“大礼而来,则大礼而去”没有一定的价。以下列举规模较大的礼仪程序。1.坐灯:首丧期间如有必要,曲馆成员到到丧家坐灯(灵前音乐会),一来慰死者在天之灵演奏幽雅的音乐,二来慰籍家属哀伤的心情。丧家需准备点心茶水,半夜唱完还有宵夜款待,临走还送上香烟毛巾等。2.整队:时到日到乐师从曲馆整队出发,首排凉伞钨纱灯全部出动。另外还需准备“盛篮担”(有多层格子的担子),请健壮的挑夫来挑,其中一担装乐器,把琵琶、三弦等捆绑好,另一担地层放糖果、糕饼、蜜饯等止饥的,吃有声音的。。。;另一层放弦线、松香盒等乐器配备;最上层放茶水香烟以方便半路取用。走到靠近丧家约10分钟路程时,乐师整队开始演奏“踩路曲”通常是十音嗳仔指,一路边走边演奏,家属孝男都要到门口外迎接,乐队抵达后再演奏一小段直到乐止,凉伞、钨纱灯安置好,丧家请乐队喝茶吃点心,等候时辰一到再上场。这时工作人员需事先准备香烛纸钱,酒瓶酒杯,还有七尺红绫,左右礼生排列整齐后,搬请乐师进场,披上红绫,称之为“红绫披甲”。3.仪式:一切准备就绪后,三奠酒才正式开始。礼生介绍乐曲,和“玉箫生”末段“阮报琵琶……”慢头(引子)(唱词各地不尽相同)礼生高颂“初奠酒”,由主祭者向灵前斟酒、散酒,主唱者唱第一段。通常主祭者是有该曲馆最受尊重的人来担任。第一段唱完礼生再颂“再奠酒”主祭者再次奠酒,主唱者唱第二段,如此三回,所谓无三不成礼。第三段“三奠酒”唱完后,还有四句“慢尾”(尾声)。全曲唱完后再接一段“刹谱”,通常用“四时尾节“。三奠酒仪式结束后,乐师先到一旁休息或自由唱奏。等到告别仪式完毕,移棺准备送上山,则再次整队,随出殡队伍一路演奏送到村子口。忙了大半天返回主家用些点心等候孝男回来吃“落山饭”。4.辞客:散席后孝男辞客,再送“合伞礼”(演出酬劳)合伞意指凉伞出门回来曲馆要合起来收好。表示尊重、爱惜本身的音乐。“伞礼”一部分可做为曲馆平时活动的基金,购置设备,修理乐器,亦称“线礼”,做为买琵琶线、弦线。另一方面,几天来兴师动众,散场后总不能叫人空手而回,故又可称“散礼”。另一层意义,主家既是富翁则散财为公益。包礼是应该的。目前在晋江的坐灯的行情约人民币一两千元以上,包括三奠酒仪式则为上万元不等.在台湾约台币三万元以上。实际礼数视当地民情而定或请教当地贤人。口述:柯清江整理:林素梅2007年4月13日于厦门福建南音简介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采用固定唱名法。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②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三成因南乐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泉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但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它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一是晋•永嘉衣冠南渡。晋江原名南安江,南渡后晋人沿江而居,生息繁衍,故改称晋江。几年前,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三是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南乐的五声音阶“工六×乙士”,与古代的“宫商角征羽”相同,而其工尺谱正产生地隋唐。从南乐曲牌来看,出自唐以前的有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折柳吟、阳关曲、汉宫秋、后庭花等;出自唐宋“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出自佛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这些充分证明了它与隋唐音乐的联系。四.樂器乐器方面,南乐所用的南琶,腹大颈细。横抱弹奏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只有从古画和出土的陶俑中才能看到,唐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弹琵琶的姿势就是这样。琵琶在唐代的乐队中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而南乐的琵琶在南乐中也同样有指挥整个乐队的作用。唐初洞箫为一尺八寸长,现在其他乐队中洞箫均是二尺多,没有统一规格,而南乐的洞箫却严格规定以一尺八寸为标准,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代洞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南音的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三弦由秦汉时代的弦乐衍变而成。雕刻在泉州开元寺镇国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的南音古乐器,计有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拍板、琵琶、尺八、二弦、三弦、唢呐、品箫和双铃、四宝、响盏等上下四管,一应俱全,而且还有较少见的笙及扁鼓等。人们比较熟知的是大雄宝殿的12尊飞天乐伎,但还不够全面。在东塔须弥座40幅浮雕中,有图《天人赞鹤》,图中身着飘带的天人,一个吹笛,一个双手按拍着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这幅浮雕,与东塔共存至今七百多年。拍板早就从西域传入中土,唐代列为胡部之乐。唐宋时的拍板都是六板,也有五板。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工手上的拍板就是六板。泉州南音现在的拍板普遍为五板,与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样,而东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为六板。开元寺中拥有六板与五板的拍板,正符合拍板历史的发展轨迹。五乐律乐律方面,南音的管门从隋唐以来的“清商三调”演变而来,音韵学方面,南音的音韵和晋代的音韵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南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块“活化石”,被称为“晋唐遗音”。音乐界权威人士曾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南音的基础是唐代“大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的宫廷音乐是我国封建社会贵族音乐发展的最高峰。随着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贵族、官宦和地主纷纷南迁,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的“大曲”,被带入福建,为南曲起了催生的作用。后来在广泛流传和演唱过程中,南乐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的影响,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内涵。六.发展与成型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至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无唱词,有琵琶弹奏法,是专供乐器演奏的带标题的乐曲。谱是泉州南音的基础,在三大组成部分中,谱的形成最早。对照泉州南音乐器和现存的谱、指、曲可以肯定,谱是唐大曲遗存,宋朝定型的有12套。指,是有词、有曲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声乐套曲。其词通常不唱,只由乐器演奏。指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由此可见它形成于宋元杂剧、南戏产生之后。指较早有36套。谱还只分管门,指就发展到分“支头”了。曲,即散曲,也叫草曲,比较简短通俗,数量最多,现有千余首。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如“指”就有《南海观音赞》和《普庵咒》是源于佛曲的,《弟子坛》则吸取了道情的旋律。泉州南音还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如《李亚仙》中的《鹅毛雪》、
本文标题:南音始祖孟昶史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3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