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公众舆论》解读walterlippman出生于美国的德裔犹太人,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世界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获得1958年度普利策新闻奖撰有《政治导向》《放任与驾驭》《舆论学》《良好的社会》等30种著作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约翰·肯尼迪(John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是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美国总统。普利策奖在每年的春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的十四名会员评定,当年4月中的一天公布结果,并于5月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正式颁发。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大家说法“他以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洞察力,对这个国家和世界的事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总统自由勋章)自一战前的老罗斯福时代,一直到冷战时期的尼克松时代,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国内公共政策(社会地位)如果说有谁能体现“媒体是第四权力”的说法,头一号便当推李普曼(《李普曼与美国总统们》)李普曼是一位致力于为美国民主社会“立心”的思想家或“公共哲学家”,他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而且教导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而急速变动的世界上如何进行理性的、有效的思考,如何建立对公共生活的良好判断力。他是完全意义上的“民意领袖”。“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PublicOpinion》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描叙写作背景•《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作者年仅33岁,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政府为了战争胜利,在国内国际大造舆论--媒介和当局巧妙遮蔽虚假的、偏见的战争报道--普通公众认识真相的无力--精英阶层对于整个局势的控制第一部分导论•全书主旨所谓的“公众舆论”,只是一些依靠虚拟环境做出来的反应,并不可靠。第二部分对外部世界的研究•为什么我们不能接近真实世界?把关人的存在社交圈子的分隔注意力的稀疏图像的编码与词语的解码第三部分成见•一种先入为主根植在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中的观念。•一种屏蔽,遮蔽事实。•成见与事实之间,存在一个盲点。•任何规则体系实际上都是成见的体系。第四部分兴趣•由于兴趣、自我利益等因素的不同,公众作出的判断往往是主观的、非理性的。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第六部分民主的形象•公众舆论是如何被左右的?民意不可捉摸权威人士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虚假民主第七部分报纸•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到达某一阶段的状况以“种子”为例——“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里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民意上、舆论上的东西无法确切计算和记录•新闻广告人,只对雇主负责第八部分有机化情报•公众舆论机构•情报部门——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展望——依靠教育和训练,诉诸于理性核心观点一.拟态环境二.刻板印象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四.新闻思想一、拟态环境•作者认为:人并非直接生活在现实环境之中,而是生活在媒体与个人的主观共同构建的虚拟环境之中,而人基于虚拟环境作出的行动却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一、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外部的限制一、拟态环境原因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贫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面临的困难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虚假的现实的产生偶然的事实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创造性的想象虚假环境的产生内部因素想象偏见成见一、拟态环境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拟态坏境人的认知和行为客观的现实环境制约影响一、拟态环境•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的源头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一、拟态环境•1922年,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像,这些想像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像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二、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成见,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的控制作用。二、刻板印象•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了有一种类似铅版浇铸的“固定的成见”在形成舆论的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尤其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二、刻板印象•“刻板成见”既有来自个人的,也有出自社会群体的,而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见,因而它也具有控制和约束作用。这其实是说,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新闻传媒能够发挥作用,也应该发挥作用。•正如李普曼在《公众舆论》第一部分结尾处强调的那样,“报纸必然地、不可避免地反映着——因此也或多或少地调节着——舆论的强度及其不健全的组织。我的结论是,如果舆论想要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那样由新闻界加以组织。二、刻板印象•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舆论的主体———公众•因为刻板印象的存在,所谓“有理性的个人”、能明辨是非的公众,就是可以被证伪的存在。•李普曼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客体———事实、事件或公共事务•“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由于拟态环境的产生,,一方面,人对事实的接近是无限的;另一方面,人的认识与事实真相之间的距离也是永远存在的。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舆论的本体———意见•李普曼指出,“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人带着“刻板成见”对“拟态环境”进行评价,无异于“盲人骑瞎马”。三、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舆论要成为可能,首先必须有一群能真正剔除成见的理性的公众存在,其次这些理性公众能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事实的真相,然后他们依据理性和真相公正地表达意见。•但是,上述假设在李普曼那里都被否定。所以,舆论是不可能的,尤其在现代社会。四、新闻思想•人们一般都承认,新闻报道是接触看不见的环境的主要手段,新闻报道应当每两三天就为我们描绘一幅我们所感兴趣的整个外部世界的真实画面•其实不然......•李普曼认为,“报纸并不想照看全体人类”,“新闻也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四、新闻思想•他以种子为例:“新闻不可能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棵秧苗的破土而出,甚至告诉你某人对种子在地下的情况都说了些什么。它还可能告诉你新芽并不是在预期的时间冒出地面”。•所以,新闻只能是事实的某种表现形态或到达某一阶段的状况。四、新闻思想•新闻,本来就是层层选择的结果。•所以李普曼坚定地认为,把新闻机构当成一个直接民主的机构,设想成一个“舆论的法庭”或机器,并非切实可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李普曼《公众舆论》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6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