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举与儒学问题•(1)什么人该管理我们:道德,能力•曹操:唯才是举•(2)科举考试是考能力还是道德•(3)儒家与科举的关系钱穆论科举•此制用意,在於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此項標準,一則求其公平,不容舞弊營私。二則求其預備之單純與統一,既避免經濟上之限制,使貧民亦有出身;又間接助長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大一統政府團結與鞏固──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的優秀分子,使之參預國家政治。•此制的另一優點,在使應試者懷牒自舉,公開競選,可以免去漢代察舉制,必經地方的一重選擇。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之存在──人民之優秀分子均有參政機會,新陳代謝,決無政治上之特權階級。可以促進全社會文化之向上──政權解放,民間因按年考試之剌激,而文藝學術普遍發展。•可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而提高其愛國心──全國除去王室有永久之地位外,國家政權全部公開於民眾。•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各地域按名額獲得其進士參政權,而歷年全國各地士子雲集中央會試,對於傳播國家意識,交換地方情感,融鑄一體,更為有力。•這一個制度的根本精神,還是沿著兩漢的察舉制推進,並無差別──這是中國史意味深厚處。漢唐盛世的花朵,從同一根本上壅培出來──不過是更活潑更深廣的透進了社會的內層。•(錢穆《國史大綱》)•錢穆以为科舉制度有下列優點:A.客觀公平,不受經濟的限制,可以消融社會階級;B.可以免去地方政權的一重別擇;C.政權解放,可以不斷挑選社會上之優秀子參預國家政事;D.可似促進社會文化之向上;E.可以培植人民之政治興味而提高其愛國心;F.可以促進全國之團結。(徐復觀《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命運》)•(漢代)州舉里選之法(即察舉制),人材的標準是行為名節,選擇的根據是社會輿論;入仕的途徑是公府辟召,郡國推薦。科舉在事勢上只能著眼於文字,文字與一個人的行義名節無關;這便使士大夫和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脫節,使知識分子對文化無真正底責任感,使主要以成就人的道德行為的文化精神,沉沒浮蕩而無所附麗。文字的好壞,要揣摩朝廷的好惡,與社會清議無關,這便一面使士大夫在精神上乃至在形式上可完全棄置其鄉里於不顧,完全與現實的社會脫節,更使其浮游無根;一面使朝廷再無須、亦無法,與社會共人才進退之大權。州舉里選的一點民主精神,因此一變革而掃蕩以盡。科舉考試,都是「投牒自進」,破壞士大夫的廉恥;使士大夫日趨於卑賤,日安於卑賤,把士人與政治的關係,簡化為一單純的利祿之門,把讀書的事情,簡化為一單純的利祿工具。州里選舉的士大夫與政治的關係,是由下向上生長;而科舉考試下的士大夫與政治的關係,則全靠天朝的黃榜向下弔了下來。做皇帝的由此而更存輕視天下之心,更獎借其專橫自恣的妄念。•A察舉制是以人的行義名節為標準,可說是一點民主精神;而科舉只著眼於文字。科舉考試的弊端,是使主要成就讀書人的道德行為的文化精神,蕩然無存。B.文字之好壞,只須揣摩在上位者的好惡,使士大夫在精神上,乃至在形式上,都和現實社會脫節,使察舉制的一點民主精神,掃蕩以盡。C.投牒自進,破壞士大夫的廉恥,把士人與政治的關係,簡化為一單純的利祿之門,把讀書的事情,簡化為利祿工具。D.科舉考試,是由上而下,全靠天朝施恩,使皇帝更存輕視天下之心,破壞了察舉制由下而上的政治關係。周代的选举•《礼记·王制》中记载:“乡老论士之秀者,升诸司徒月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着,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于学,则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然后因其材而用之。”汉之后的选拔人才制度•汉以后到科举制度实施之前,主要的选举制度有:察举(举孝廉和举贤良)、辟举、九品中正制、学校、荐举、征召、上书自荐、技艺入仕等,在这些制度中,理论上是主张“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的原则并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呈现,但不受门第等因素影响的相对客观的选士制度要到隋唐才建立起来。唐代的制度•唐代的考试制度主要沿袭隋朝的制度,但更为完备。其中最受重视的是贡举,《新唐书·选举志》记载贡举的考试内容时说:“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这么多的科目,可以看出主要的内容为儒家经史和礼乐知识,而且面相当广,有利于士子们选择。在这些科目中,进士科和明经科最受人追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新科进士互称“同年”。主考官叫“座主”、“座师”,被录取的考生便是他的“门生”。新取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去举行宴会,称“探花宴”。这时要选出两名少年俊秀的进士为探花使,令他二人遍游长安名园,采摘各种名花点缀宴会。所以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其登第诗中诵道:“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陈世美及其他•《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程国赋《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之原因考述》一文,从3个方面探讨了“士族之家”“不乐国婚”的原因。其一,当时有仪礼制度规定:一般人只为妻子守丧1年,而如果老婆是公主得守丧3年,这使很多人感到不便。其二,李唐皇室源自突厥,而非汉族,在婚恋问题上,李唐皇室也继承了胡夷之风,显得过于自由乃至放纵。当时的所谓“山东大族”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颇有“绅士风度”,他们鄙弃皇室的文化传统、家法门风,所以不愿与皇室联姻,既不愿意嫁女于皇室,也不愿娶公主为妻。其三,不少公主不修妇礼,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唐朝公主豪侈、骄纵者有之,专横、淫荡者有之,妒悍、残暴者也有之,公主不修妇礼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并不少见,这在历朝历代中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它与北朝以降的“胡风”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宗纳弟媳杨氏为妇,高宗以父亲宫中的才人武媚娘为皇后,玄宗强占儿媳杨玉环,武则天公开招面首,都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宋代朱熹曾经说过:“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类》三)考棚“糊名”、“誊写”、“保任”•宋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因为政治的角力而屡经反复,其基本格局依然继承了唐代制度。但在考试的规则上有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出现了“糊名”、“誊写”、“保任”等防止考试作弊的办法。所谓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封印”,即考官在评价的时候并不能知道考生的姓名,“誊写”算是“糊名”的补充,因为通过将考卷誊写成统一的字体,可以防止从笔迹来判断考生的身份。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而“保任”主要是让一些地方的官员为该地方的考生的道德品质作出担保。宋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书画。与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令穰等画家往来。即位以后。在书画方面却取得了很大地成就。并对中国绘画地发展有过重要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画院地重视和发展。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地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地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地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地徽宗对画院创作地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地画院创作最为繁荣。在他地指示下。皇家地收藏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并且将宫内书画收藏编纂为《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成为今天研究古代绘画史地重要资料。“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考题也是独具匠心的,考题一出,整个考场上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画花、达官显贵、文人仕女,他们均穿梭于花丛之中,赵佶看后很不满意。但就在最后几张卷子中,赵佶被一幅画吸引了,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小小的蜜蜂在追逐着马蹄。看来作者的巧妙之处就是马踏上了花后竟然引来了蜜蜂,画面上既表现了“踏花归去”又表达了“马蹄香”。这就是作者的巧妙构思,故而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明代•《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首先明代的考试范围有了变化,以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内容;其次,答题的方式有了一种标准化的文体,即八股文。逐步有确定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保准解释。•考试的方式也有一些变化,开始了每三年一次的“大比”。整个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在考生所在的省举行的考试,中式者为举人);会试(各地的举人到京师参加的考试,中式者为进士);殿试(会试成功者,由皇帝直接在宫廷里策试,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八股文•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童生•在这些选拔性的考试之外,还有童生的考试。所谓的童生,并不是完全按照年龄来判定的,无论年齿大小,凡是没有取得县、府学生员的都称之为童生,这个资格也很重要,因为它是参加选拔考试的基本条件。童子试•童子试亦称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绅士•所谓绅士,指其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在经济结构中是地主,在政治结构中则为官员,做官需具备功名,功名的取得主要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绅士,其主体(不在人数而在地位和影响)就是这三位一体的结合,有足够田地是绅士的基本条件,做官从政和居乡为绅不能得兼于一时,通常是做官在前为绅在后。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官员是以后的绅士,而现在的绅士就是过去的官员。按费孝通的说法,官员是其职务,私人身份就是绅士。张仲礼注重功名与绅士之间的关系,于是将绅士再分为两类,官员和地方绅士,后者占绅士中的大部分。中国传统社会是散漫的农业社会,除高高在上的皇帝,主要由两个群体——农民和绅士组成。农业社会,不存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行政系统和完善的社会服务,农户聚族而居的村落,分布在广大土地上,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食其力,维持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绅士的生活,建筑在农民劳作之上,且享有声望和特权,但绅士的角色不全是负面的,在乡间,他们威福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官僚体系无法顾及而又不可缺的社会职责,他们组织公益活动,为邻里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组织团练和参加协助征税,还在文化传承上担负着弘扬儒学、维系道德规范的责任,如维护寺院、开办私学等等。(书院•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本文标题:科举与儒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8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