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京市科技人才计划专项介绍北京市科委人事教育处2主要内容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3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14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与地区间竞争的焦点。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才发展不仅是北京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推动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5•到2020年,首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一流、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确立支撑世界城市建设的人才竞争优势,成为世界一流的“人才之都”,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世界级人才队伍。•——世界级人才聚集发展平台。•——世界级人才发展服务体系。战略目标6十二大重点工程•(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四)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五)首都名师教育家发展工程•(六)首都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七)优秀企业家聚集培养工程•(八)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工程•(九)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程•(十)首善之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工程•(十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十二)首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7首都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28战略目标•人才结构更加科学,人才流动更加合理,人才管理更加规范,人才机制更加创新,“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工作更加推进,科研条件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投入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的格局基本确立,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导向作用得到更大发挥,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趋于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全面形成。9•——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到2020年,培养百名左右科技领军人才,聚集一大批科技创业人才,在首都重点发展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扶持一批科技骨干人才,继续加快科技管理、服务和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由2008年的204人达到260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左右。10•——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到2020年,基础研究人员和应用研究人员的比例更趋合理;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服务和普及人才队伍水平进一步提高。11•——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投资科技人才工作的格局全面形成,新增科技人才投入主要面向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基本确立。到2020年,我市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产出显著提高,对全国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聚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12战略任务与措施•(一)加快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二)稳定扶持重点和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人才•(三)扎实集聚科技创业和成果产业化人才•(四)加快培育科技管理、服务和普及人才•(五)全力打造中关村科技人才特区•(六)开放建设首都科技人才成长资源平台•(七)着力推进科技人才国际化发展•(八)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九)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13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314立足首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拔有领军潜质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培养使其成为专业贡献重大、科研水平一流、管理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引领首都重点产业科学技术形成与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并构建一批由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15三个立足•立足首都发展方向需要,突出科技北京特色。•立足优势行业重点领域,突出领军人才特质。•立足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突出人才跨越发展。16科技北京作为贡献重在培养领军人才的定位科技领军人才17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企事业法人单位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均可申报。每个独立法人单位限报1名。选拔范围和名额18申报条件(一)申报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1、热爱祖国,科学道德高尚,学风严谨,为人正派,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1962年1月1日后出生)。•2、工作在科研一线,科研水平和成绩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视野,近5年取得过突出成绩,研发水平、成果为同行公认。•3、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北京”建设发展导向,在本领域内具有引领性,有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或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转化基础,可预期实现产业化规模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4、近3年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过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具有出色的科研项目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19•5、企业推荐的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成果转化实践经验,能够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企业拥有核心技术,产品处于中试阶段或实现产业化。•6、善于团结带动科研人员开展集体攻关,拥有一支开放合作密切、梯次结构合理、人才数量充足、创新能力强、产学研结合成绩显著的优秀创新团队。(二)申报人员的团队应符合以下条件:•1、团队核心成员一般不少于3人,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2、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骨干为主,35岁以下成员不低于50%。20申报程序•1、申报人登陆北京市科委网站()下载并填写《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推荐表》(见附件1),按照要求附相关材料。•2、申报人所在单位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填写本单位意见并加盖公章。21申报材料申报人需提供《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推荐表》和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六份。证明材料具体包括:•1、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职称及相关资格等证明材料复印件。•2、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任务下达通知的复印件。•3、发表论文的期刊封面、目录和文章首页复印件,著作封皮及目录的复印件。•4、所获奖励证书的复印件。•5、专利证书复印件。•6、其他相关材料复印件。22领军人才的选拔标准1、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突出的科研能力、领先的科研水平、开阔的国际视野,直接从事一线科研工作。2、具备优秀的科研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大项目管理能力。3、具备出众的个人魅力、团队凝聚和号召力,能培养和带领一支优秀的人才团队。个人素质231、坚持培养使用结合的原则2、坚持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创新、创业、创效相结合的原则24增强团队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作为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推荐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人才培养领军人才培养方式25首批领军人才人选统计(27人)人员情况研发领域海外人才本土人才高校、院所医院与企业人才应用人才基础人才中央人才地方人才领军人才培养人选中央:9人市属:18人应用研发:27海外归国:9人国内人才:18人高校:1人院所:3人医院:6人企业:17人涉及13个领域年龄38-50岁男25人女2人博士19人硕士6人26领军集中受理时间、地点与联系人时间:2012年4月23日-27日(9:00-17:00)地点:海淀区北三环中路31号生产力大楼B座216室(邮编100088)联系人:程继川电话:820033528200335927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28新星计划概况•新星计划实施背景在“七五”末、“八五”初期,各类高技术人才相继退休,我市面临人才断档危机。为缓解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选拔和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带头人,加速科技骨干队伍建设,北京市委、市政府从人才战略的需求出发,决定从1993年开始由市科委组织实施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9•宗旨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逐步形成青年科技专家群体。•着力点联合单位共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首都人才队伍的建设。3019批共1606人:1993年-2001年,新星计划共选拔九批,入选人员289人。2002年-2011年,共选拔10批,入选人员1317。新星计划成果31•塑造了一批科技带头人•产生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典范•培养了一批科技型的管理专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入选人员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交流能力普遍得到提升。32•截至目前新星计划入选人员中,有2人入选两院院士(怀进鹏2009、徐惠彬2011),有7人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7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新星计划入选人员中有近2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百级人才计划,60多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62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19人获得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近六年来,先后有60多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级的奖项;178人次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还有许多入选人员获得了其他省部级科技奖项。33基本要求1、年龄不超过35周岁;2、硕士学位工作满3年,博士学位工作满1年;3、掌握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已初步形成研究团队。条件之一1、主持过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技术负责人;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排名前2位);3、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4、发明专利的获得者(排名前2位);5、近二年内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4选拔培养管理考核35•选拔时把好入口关,提高选拔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日常培训。•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广泛的合作机会。•依托单位,进行日常管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合作。•在培养期结束时,对新星进行综合考核。36新星集中受理时间、地点与联系人受理时间:2012年4月23日-27日(9:00-17:00)受理地点: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北科大厦(紫竹桥西北侧、八一剧场对面)11层东区人才系统研究部联系人:栾鸾、马兴联系电话:68713676、68486471转6310、660637谢谢!
本文标题:科技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8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