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毛泽东在井冈山制作人:黄茜刘皓旻演讲人:余尚迪莫启鹏其他组员:蔡东鹏陈耀辉陈燕萍陈伯波李佳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率领部队转入农村,在井冈山地区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什么上井冈山•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确立方针•井冈山精神产生于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一新。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认真探索民主革命的规律,逐步弄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若干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认识。这些论述,正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井冈山精神的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井冈山精神的具体内容•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毛泽东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同志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三次不幸遭遇一、大汾劫难二、被误传“开除党籍”三、圳下遇险大汾劫难1927年10月22日,毛泽东率队到达遂川西部的大汾时,遭到了遂川县反动武装头目、靖卫团团总萧家壁的突然袭击。萧家壁,人称“萧屠夫”、“萧阎王”,此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听说工农革命军到了他的地盘,遂扬言要把革命军赶走,如果不走,那就拔刀相见。关键时刻,毛泽东当即命令三营向敌人回击,抢占被敌占领的制高点,自己亲率团部绕到敌人后面,欲与三营前后夹击敌人。大汾劫难,是毛泽东自三湾改编后上山遇到的第一次险况,但他不慌张,沉着应战,即使在大家信心低落的时候,他仍然能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被误传“开除党籍”周鲁接着传达了1927年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文件不能随身携带,只能靠背诵记忆,结果他在传达中央给毛泽东纪律处分的时候,把“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误传为“开除党籍”。最后,毛泽东改任师长。周鲁的误传,对毛泽东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传达的中央指示有误,湘南特委没有认真分析而是机械地执行,毛泽东被迫将部队调往湘南,先是策应湘南暴动,而后迎接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井冈山。在召开的两军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特别高兴,破天荒地挎上驳壳枪,来到朱德面前,还诙谐地说了一句“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我们知道,一个党员干部,一旦被开除党籍,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圳下遇险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小行洲出发,风雪下井冈,向赣南出击,目的是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但红军主力下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将经历一番苦战,毛泽东也经历了他刚下山不久的第三次大危险——圳下村遇险,是红四军下山所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困难。部队损失惨重,官兵忍饥挨饿,又无歇脚之处,伤员剧增,却无处安置,弹药耗尽,且无从补充,士气相当低落。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当时:“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对井冈山是情有独钟的。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却常常勾起伟人太多的回忆。1965年5月,在阔别38年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在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处于激动与兴奋中,他以诗人的壮丽情怀,写下了两篇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在后一首诗词中,有“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感叹。水调歌头-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毛泽东在井冈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1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