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
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摘要:根据科学的历史发展观。通过文献与考古的印证,我国在距今18000年前出现原始饲养业,相当古史记载的伏羲时代;在距今14000年前出现原始农业,相当神农时代;距今5000年前出现原始畜牧业,相当黄帝时代。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有娇氏、炎帝、黄帝、帝喾都曾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盆地留下遗迹。伏羲氏族主要活动于今渑池、新安、孟津、巩义至上街一带,并在此发明八卦、网、罗与动物饲养。神农氏族出于湖北厉山,其后继者迁居河洛,孟津之潜亭山即神农赫苏氏之都;有娇氏生活于平逢山即洛阳北邙山一带;少典氏世代居住在青要山及其周边地区。炎帝、黄帝俱诞生于河洛,并都曾活动于洛阳。炎帝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顶峰,黄帝推进原始畜牧业发展,并建密都于青要之山;帝喾受封之高辛在今伊川,即帝位后都偃师。文章主要依据为《山海经》。《山海经》的主体内容为伯益据自身实地考察,并在参阅少典氏世代相传有关山川、祭祀内容及祭典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关键词:伏牺少典黄帝山海经这里所说的“河洛”是一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于《元和郡县志》卷5的河南府,治所在洛阳。此地隋唐时为洛州,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所辖范围为由伊、洛、河所形成的伊洛河盆地。其四周山脉北为王屋山,东为嵩山,南为外方山和伏牛山,西为熊耳山和崤山。据研究表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大面积的草原,动物繁多。而且这里有较多的水域,在今天的洛阳市区附近就发现有大量的象牙化石,表明当时的伊洛河盆地中流水潺潺,绿草如茵,丛林密布。①此地的气候兼具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两种气候特征。②这些情况表明,远古时期的伊洛河盆地就是极适合人类和各种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地区之一。这也正是该地区上古历史文化繁荣的先决条件。洛阳山川地理风水图:图:翟智高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嵩山一、熊耳二、崤山二、邙山四),九道河流环绕(黄、伊、洛、廛、涧、谷、甘、姜、儒),形势甲于天下,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东西横列排开,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做为陪都。本文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立论的:上古史的系统,按照学术界通常从早到晚的序列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牺氏、神农氏、炎氏和黄帝。上述氏族或族团,对人类都有着划时代的发明与贡献。如,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伏牺氏发明了原始的饲养业,神农氏是原始农业的发明者,炎帝使原始农业达到顶峰且袭神农之号,黄帝发明了原始的畜牧业。③按照科学的历史发展观点,从原始的家畜饲养到原始农业的发展、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其间经历了漫长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如,在17000年前就出现了石磨盘和石磨棒,④这还只是古老的野生谷物的加工工具。但它已透露了远古的先民食用野生谷物的史实。原始农业是在先民们食用野生农物过程中总结和发现了野生谷物的生产规律,进而进行人工栽培,从而发明了原始农业。此时陶器尚未发明,先民食用谷物是如谯周《古史考》所云:“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⑤这又透露出最早诞生的神农氏生活的年代在距今至少要在10000年以上。我们今天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湖南玉蟾岩的古栽培稻即萌芽于距今12000年前。⑥我们可以说,探讨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只能从12000年以前去寻找,否则就是不科学的。关于这一点,古代的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在有关年代问题的研究上,和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如三国时期的谯周即云:“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三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是不当身相接。”⑦这里说,自伏牺至神农延续了53姓。又据《遁甲开山图》载:“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⑧《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所载略同,平均每代传三至四姓,此说明谯周之言可信。每姓为多少年?据《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下面列举自第一代炎帝起至帝舜在位的时间加以说明:《帝王世纪》:炎帝,凡八世。注引《外纪》云:“神农在位百四十年,帝临魁八十年,帝承六十年,帝明四十九年,帝宜四十五年,帝来四十八年,帝衰四十二年,帝榆罔五十年。”《帝王世纪》又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尧,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舜在位五十载。以上各代帝王在位平均为70年。以此计,则:伏羲至神农为3700年;神农至炎帝为9300年;炎帝至今为5500余年。以此计则可知神农距今14000多年,伏羲距今为18000年左右。换句话说即是:我国在距今18000年前产生原始饲养业;在距今14000多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在距今5000年前出现原始畜牧业。我国的原始社会考古表明,距今18000年前是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且是新石器时代即将诞生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化石是“山顶洞人”,当时即已出现原始的宗教。而伏牺氏正是因为祭祀的原因而发明了捕兽的网罟,进而又发明了原始的饲养业。伏羲氏是还处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原始先民,此时也才刚刚脱离血缘家族而走向族外婚。这几点,在古史的记载中都拥有几乎一致的发展进程。对于下面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此而展开。一、河洛伏羲有圣迹伏羲氏为古三皇之一。在诸多的历史典籍中以《尚书大传》的记载较为科学。《尚书大传》称:“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託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託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疏,故讬农皇于地。”⑨这里明确显示的是,我国的人文嬗变自伏羲始,而伏羲氏也就成了我们民族的人文弘祖,所以伏羲氏的活动也受到历代的关注。关于伏羲氏的活动,由于年代的久远,连伏羲的出生之地都是个迷。《太平御览》引《河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帝王世纪》又云:“遂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成纪为甘肃之天水,雷泽又有不同的说法。而《太平寰宇记》卷14云:雷泽即雷夏泽。“雷夏泽在(雷泽)县北郭外沮二水会同此泽,《河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雷夏泽古属濮州,今为濮阳与荷泽间,为河南与山东交界处。这一情况只能说明以伏羲为号的53姓族属在3700多年期间的活动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伏牺氏是具有相当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氏族族团。关于这一族团的活动,我们也只有从相对古旧的著作《山海经》中找到遗迹才具有说服力。对于伏羲时代的记载,最为明确的是“女娲”的出现。《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女娲为人文女祖,为伏羲氏之妹。自二人制嫁娶后,当时在婚制上过渡到了族外婚,同时也完成了从血缘家族向氏族的过渡。伏羲与女娲同为人文之祖,说明《山海经》在人文递嬗的记载上没有出现缺坏。所以我们还应在《山海经》中寻找伏羲的足迹。据《山海经》中次七经载:“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又据《绎史》卷2“皇王异说”之注称:“故益之为翳,亦犹昊之为皞、伏羲为宓戏、喾之为俈、纣之为受,与夫契之为离、垂为之倕、皋陶之为昝繇、仲虺之为儡,……古文之通用类然。”我国古代汉语向有通假的用法,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古史记载,尤其是在研究《山海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的。“浮戏之山”之“浮”,与包属音近通假。⑩故又可称为“包戏之山”,而“包戏”即是伏羲的又一称谓。以人名或氏族名冠山名,在《山海经》中是经常遇到的。如《中次六经》的“夸父之山”,《北次三经》的“轩辕之山”即是。浮戏山的地理位置,据《元和郡县志》云:“汜水出县东三十二里浮戏山,”此处所载之“县”为汜水县。浮戏山当在今天的巩义市至上街的北部山区,此地至今尚有伏羲台传说遗址11。显见此地是伏牺或其后继氏族的活动地带。又据《山海经》之《中次六经》称:“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水经注》曰:“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其地理位置当在今天的渑池县境内。《帝王世纪》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取牺牲以供庖廚,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或作宓戏者,宓字误也。当山下著必,是古之伏字。”此处注云:二“宓”字皆当作“密”,“山”当作“宀”。这里有意思的是注者在辨识过程中显示了古代“密”与“宓”的通假现象。此外如《诗·大雅·公刘》称:“止旅乃密”,段玉裁《小笺》云:“此谓密即宓之假借”,也是密与宓之通假的例子12。上古尚无文字,部族名号及山川只能记音。山川依旧在,故可相对固定。部族名号及人名在古文字上相为通假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也是伏羲亦作伏戏、虙戏、宓羲、包牺、庖牺的诸种称谓的原因。因此,我认为在上古这密山一带也是伏牺裔族的活动地域。在从密山到浮戏之山,也即是在从渑池到巩义、上街之间的广袤地域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伏牺裔族的活动遗迹。《山海经》之中次三经云:“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武罗司之”。据《说文》:“,神也”。武罗之神是管辖青要山的神祇。《世本》作篇载:伏羲臣芒氏作罗。芒作网。罗亦网属。武罗之神当即伏羲时代的武罗氏或芒氏,是从伏羲氏族分划出来的一个古老的氏族。《周易·系辞》云: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是说“作罗”和“作网”的就是伏羲氏自身。此或说明武罗氏和芒氏,或是伏羲氏的异称,或是某代袭号的羲皇其活动中心应该就是青要山及其周边地带,即今天的以青要山为中心的新安、孟津、嵩县等地。在诸如上述的诸地区有关伏羲氏的传说,是和“河图”和“八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周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赴,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尚书·顾命》云:“河图在东序”。孔安国传云:“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此说明河图的存在是被载入周代政府文档的,而且河图与伏羲与八卦的关系非常明确。此后,河图亦多次出现。仅《玉海》卷196即载有“黄帝录图”、“龙图”、“尧河图”、“舜河图”、“禹河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洛水”云:“昔黄帝之时,天下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帝王世纪》所记与之同。河图出于何处?《竹书统笺》卷2曰:“洪水既平,(尧)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此处所说的“首山”,即洛阳附近的首阳山。《水经注》又说:“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谓之洛汭。”并注引《史记音义》曰:“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鱼书于洛,赤文绿字”。洛汭在今巩义市一带。是知历代帝王受河图的地点都在孟津至巩义的区域之内。至今犹有迹可寻的是伏羲于孟津的“图河”中得龙马所负河图的传说。图河是在孟津雷河村注入黄河的一个小的支流,因传说龙马负图出于此河而名为“图河”。东晋时期于此建伏羲亩,后经历代修茸,即今之“龙马负图寺”,寺中至今犹有唐代“图河故道”碑立焉。我们再来看《山海经》的一条记载:中次三经云:“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河之九都”之“都”,“读为潴,都、潴同隶鱼部端纽,为双声叠韵字。水停积不流”13。和山是九水所出之山,又是九水所都之处。河之九都若为河之九水停积不流之处,显见不很妥当。郭璞释为“九水所潜”。在古汉语中潜与沈可通假14,所以“河之九都”当即“河之九沈”。“沈”是上古时期祭祀山川、河流的沈璧之礼,在这里当是专指上古帝王受河图时的沈璧之礼。《绎史》注引《河图挺辅佐》云:“黄帝修德立义,天下乃治。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两龙挺白图以授余于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纪帝录、列圣人之姓号,……天其授帝图乎?”这就说明了“九河之都”与河图之间的不解之缘。其具体记载如《后
本文标题: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8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