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初创于隋代时期,形成于唐代,一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对于这一漫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两汉:察举征辟制。(任子制度)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所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征辟: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任子制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流弊:被选的范围有限。以财产为入选标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科举制夏商周: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客卿制两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科举以前的选士制度科举的产生与发展隋朝:隋文帝时期,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开设“明经”“进士”科,用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故称“科举”。意义: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彻底打破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上就叫“落选”。及第吏部选试授予官职布衣,白衣具备做官的资格身,言,书,判庆典活动:探花宴曲江会雁塔题名宋代:继承唐代的科举制度,并做了重要改革。1,礼部的考试,主考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控制。2,增加了殿试,对那些考中进士的人进行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用的名次,使被录用的人只对皇帝本人感恩戴德。北宋时,殿试第一名为榜首,二三名为“榜眼”,第一,二,三名都可以称为“状元”。南宋时,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宋代科举举官特别注重考生对理学的理解和运用,理学在宋代逐渐成为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放榜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明清:科举考试完备阶段明清科举考试县,府,院试会试殿试秀才贡士进士一甲:进士及第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甲:进士出身乡试举人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功过1,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扩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给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2,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特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和进步。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这些通过科举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聪明才智。一般来说,通过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出身贫寒,了解民间疾苦,同时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负面作用:思想的同化和僵化主体意识的丧失明代八股文小常识: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文,文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从起股以下,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文”。
本文标题:科举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98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