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主讲人:訾希坤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比重•文化主要由“文、史、哲”构成,其中“文”占首席地位。二、传统文学样式的诞生与发展•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原始歌舞,原本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其音乐和舞蹈,成为后代艺术的重要门类;而其中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则是后代文学的重要门类诗歌的源头。具有故事性的原始神话,则对后代叙事文学,如散文、小说、喜剧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1、诗歌•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鲁迅先生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接近原始形态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毛诗序》: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缘情而绮靡(《文赋》陆机)•诗歌体式:二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唐以后:近体诗。•诗歌与音乐:•诗乐合一:句式重叠,字数杂言•东汉文人五言诗出现后,诗乐基本分离:原先一唱三叹的回旋节奏变得直率平坦,一气到底;原先时常出现的杂言变成相当整齐的五言一句。•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历代科举考试,考的也是这样的诗体。2、散文•阴虚甲骨卜辞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魏晋南北朝以还,文体自觉意识:•曹丕: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文选》将文体分为三十九类•刘勰《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始终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散文的文学性,通常总是依附于原本非文学的文体门类而得以体现,并随之发展,如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游记散文、笔记散文等。3、辞赋•辞指楚辞,赋指赋体文学;前者属诗,后者属文。•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若些、只、羌、誶、蹇、紛、侘傺者,楚語也。頓挫悲壯,或韵或否者,楚聲也。湘、沅、江、灃、脩門、夏首者,楚地也。蘭、茞、荃、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宋黃伯思《校定楚辞●自序》)•《汉书●艺文志》: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馋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楚辞对赋的影响•首先在体质上,汉赋继承楚辞铺陈叙事特点而变本加厉。•其次,楚辞汲取南方楚歌的特点,又借鉴诸子散文讲究辞藻以求动人的风格,追求文辞的芜雅绮丽,并有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技巧,汉赋继承了楚辞的文辞特点,争相以富丽雅赡为能事。•最后,楚国或曾经生活在楚地的作家,也为赋的创立或发展,做出过直接的贡献。4、词曲•词最初产生于民间,时间不可考。•词与音乐关系密切,词的兴起,可以说是两汉以后诗和音乐彻底分离后,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实现的一次回归。直到南宋末年,词才脱离音乐,成为格律诗的一种。•曲产生于宋词式微之际。•原本流行于女真、蒙古等地的音乐,随着他们的男侵,逐渐引起中原人民的兴趣,并试图创作新的长短句歌词来与之配合演唱,这样元曲产生了•元曲:散曲,杂剧。•诗词总是隔句押韵,而曲则句句押韵,韵脚则可平仄通压。曲多用衬字。5、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与大达亦远矣。”•《汉书艺文志》九家十流之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然亦弗灭也。”•《列女传》:“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南史始兴王叔陵传》:“夜常不卧,执烛达晓,呼召宾客,说人间细事,戏谑无所不为。”•六朝:•志怪小说《搜神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唐传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宋代话本小说•内容上有:“讲史、说三分、说浑话、小说”•元明清有两条线索发展•一为拟话本的出现《三言二拍》•二为长篇章回体小说•1、容易引起具体意象。•2、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如基本特征:•《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绝,七言律、绝)、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4、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章》)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炼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再现的艺术力求按照感知和认知的方式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使现实世界的表象与艺术的意象达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现的艺术则是以心灵外射的方式,根据主观的意愿拆碎现实表象的固有的常态的组合并重新加以组合。•中国文学一般地说是倾向于表现的,这可以从体裁和创作方法的选取看出来。•首先,在体裁上,中国文学一直以诗歌为主基调,偏重抒情,而叙事文学兴起较晚,也较不发达。•其次,在创作方法上,中国文学不重写实而重写意。•《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外国文学的交流•第一阶段是唐代•主要影响范围是邻近的日本、朝鲜半岛、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东南亚各国。•第二阶段是18世纪开始对欧洲的影响时期•《赵氏孤儿》•第三阶段是对美洲的影响•“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E.庞德,对中国诗含蓄、凝炼、意象鲜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第四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阶段•一方面把代表中国文学较高水平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翻译出国,•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也将“五四”以后新出现的作家作品,例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第一次高潮是东汉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响。•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佛经的传入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汉语中反切四声的确立,是佛经影响的结果。•佛经的文体特点,影响了中国文学风格的变化。•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另一次高潮是鸦片战争之后。•林纾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诗经》与《楚辞》《诗经》305篇《风》:民间歌谣《雅》:宫廷宴饮乐歌《颂》:宗庙祭祀乐歌《诗经》内容丰富,主要描写了五方面内容:1、周部族的历史,如《大雅·公刘》2、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如《豳风·七月》3、古代战争和徭役,如《小雅·何草不黄》4、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如《魏风·伐檀》《硕鼠》5、叙述爱情和婚姻,如《周南·关雎》《楚辞》《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山鬼二、先秦散文与汉赋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赋汉代大赋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为《天子游猎赋》(《子虚赋》《上林赋》)汉代大赋另一代表作家为扬雄,其代表作为《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三、唐诗宋词唐诗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唐诗发展过程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盛唐: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50年中唐:从安史之乱到唐宪宗去世的70、80年。盛唐诗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为首的边塞诗派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白与杜甫,在艺术风格上,李白诗飘逸奔放,杜甫诗沉郁顿挫。中唐诗歌中唐诗坛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等为羽翼,主要继承了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另一个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李贺等为羽翼,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宋词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并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的是宋词。北宋的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晏殊、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士大夫的精致生活;柳永词则以青楼歌姬为描写对象;晏几道、秦观的词以清丽的白描语气见长;周邦彦的词典雅凝重;李清照的词清新豪放词兴起要晚。北宋中叶苏轼首先革新词风。南宋辛弃疾为首的词人实现了与婉约词的分道扬镳,形成了豪放词派。四、元杂剧与明清小说元杂剧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单独成为“元曲”。元杂剧有被后人称为“四大家”的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和以《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王实甫。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主要体裁爱情剧:《西厢记》《墙头马上》公案剧:《窦娥冤》水浒剧:《李逵负荆》世情剧:《救风尘》历史剧:《赵氏孤儿》明清小说中国的小说经历了先唐笔记小说、唐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三个发展阶段后,到明清臻于极盛,涌现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长篇小说。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则是清代长篇小说的的双壁。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文以载道”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文以载道”一方面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知识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也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的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此外,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是空灵和神似,是那种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界。中国古代文学也遵循“诗教”,即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把感情表达得过分强烈,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中和之美。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永久魅力主要体现在:•1、一是爱国忧民的情怀:古代文学表现的爱国忧民的情怀鼓舞着现代人去关心现实,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2、
本文标题: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300079 .html